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望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17日 (六) 04:18 由 平儿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戴望舒 ==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等。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

人物經歷

1913年,入杭州鹺武小學讀書,開始擁有私人閱讀空間,閱讀古典說部和《水晶鞋》、《木馬兵》等外國童話。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學。 1922 年8月,首次公開發表文學作品小說《債》,載《半月》第1卷第23期。9月,與張天翼、施蟄存、葉秋源,李伊涼及馬天騷等在杭州成立蘭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師從田漢,在校期間,學習中外文學和革命理論,參加實際鬥爭。 1925年6月,上海大學被封。秋,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 1926年與施蟄存、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 1927年寫的《雨巷》。1928年發表《雨巷》,並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 1932年,任《現代》編輯。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 1935年春,被裡昂中法大學開除回國, 開除原因一說是在中法大學學習1年多時間,不上課,不按時交作業,年終也不參加考試,到了期限即回國;一說是在西班牙旅遊期間參加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通知中法大學當局, 這個學生不能再留法國。3一4 月,乘船回國到上海。不久,與施絳年解除婚約。先開始籌辦《現代詩風》雜誌。 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詩集《望舒詩稿》由上海雜誌公司出版。抗戰爆發後,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創辦《耕耘》雜誌。 1938年3月,一起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5月,抵達香港。8月,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1939年3月,「 文協」香港分會成立, 為適應環境,改稱為「 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留港通訊處」 ,戴望舒當選為首屆幹事, 同時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學組負責人,《文協》周刊編輯委員。7月,和艾青主編《頂點》。10月,參與「 文協」 香港分會、中國文化協會、中華漫畫界協會香港分會、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聯合舉辦的「 魯迅逝世三周年紀念會」 的策劃和籌備工作。 1941年底,因宣傳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獄。1943年1月,給穆麗娟寄「離婚契約」 。5 月30 日,與楊靜( 麗萍) 在香港結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經周煦良介紹,任暨南大學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參加教授聯誼會、支持進步學生愛國民主運動,被暨南大學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詩研究和中國古代小說史,同時兼任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教音韻學。 1948年5月,因參加教授罷課, 被上海市立師專校長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說是香港漢奸文人,出票傳訊,被迫離滬,攜妻女再度赴港。1949年2月,與楊靜離婚。3月,離港抵北平。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情感經歷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並沒有哪一位能與他相持一生,最後只留下令詩人的一生難以釋懷的愛情悲劇。 1927年,大革命失敗,戴望舒、杜衡到松江縣施蟄存家避難。這個時期,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大妹妹施絳年。施絳年雖然比他年幼5歲,卻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開朗、活潑、富有個性,不像戴望舒那樣既衝動又憂鬱內向。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場天花後臉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絳年不悅,這給他們的愛情蒙上了陰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樓相逼,施絳年無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兩人訂婚,施絳年此時實已愛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學業以保證以後經濟無礙催促他出國讀書。第二年,戴守約前往法國留學。在法國沒過多久便傳來施絳年移情別戀的消息,戴望舒傷心不已,無心學習。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證實施絳年已移情別戀,他便當眾打了施絳年一記耳光,然後登報解除婚約,結束了這段長達8年的苦戀。 沉浸在失戀傷痛中的戴望舒,當時住在劉吶鷗的江灣公園的公寓,與穆時英一家挨得很近,為了撫慰戴望舒愛情的傷口,穆時英將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小他12歲的穆麗娟的清純、秀麗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從感情的困厄中掙脫出來。1936年,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穆麗娟是仰慕他的才華與他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本應該有很好的婚後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愛一個女人,在家只顧自己讀書寫字,很少與妻子交流,直把一顆愛着他的心,降到冰點,離開他時,他才後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這回也沒能把妻子逼回來1940年冬,戴望舒無奈離婚協議上簽字。戴望舒無奈的再次陷入愛情的悲劇之中。 1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並很快進入熱戀。儘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衝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由於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後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1948年末,楊靜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做出了種種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楊靜心意已決無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離婚協議上簽字。楊靜無奈之下與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嗜書如命

喜歡看書和買書是文人的共同愛好,戴望舒嗜書如命。喜歡書的文化人,即使因為囊中羞澀,買不起書,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會感到其樂無窮。戴望舒最喜歡逛塞納河左岸的書攤,他說:「就是摩挲觀賞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滿足的,況且薄暮的塞納河又是這樣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學法國期間,雖然衣食無着,人在異鄉,但只要手上有錢,總會量力而行,日積月累,竟然買了不少書。好友施蟄存對此艷羨不已,寫信給戴望舒時說:「聽說你有許多書運來,甚想早日看見。」施蟄存也經常委託他幫忙買書,兩位好朋友在面對好書時,總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擁有它。施蟄存講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講的巴黎書業的盛況時,總是會發出可憐兮兮的嘆息:「我只恨無錢,不然當寄你三四百元給買大批新書來看看也。珍秘書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繼續物色,雖無書寄來,目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