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鴻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0日 (四) 22:24 由 七律元曲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陳鴻壽
出生 1768年
逝世 1822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淅江杭州
知名作品 《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

陳鴻壽

人物簡介

陳鴻壽(1768一1822),清代篆刻家,書晝家,制陶家.字子恭號曼生,又號曼公,別號種榆道人,夾谷亭長,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陳士播孫.仁宗嘉慶六年(1801)拔貢,官淮安同知.篆刻繼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岡,黃易,蔣仁.取法秦漢,擅切刀,縱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並對後來取法浙派者影響頗深.為西冷八人家之一.[1] 官溧陽縣時,曾設計有紫砂壺樣十八式,由制陶家楊彭年為之制茶具,經其刻詩詞書書壺身刻「阿曼陀室」銘文,風行一既有「曼生壺」之稱.亦擅竹刻,篩亂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詩文書晝皆以資勝,以學古受知於阮元,尤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分書簡占超逸.畫山水不著筆,悠然意遠,在姚雲東(公綬),程孟陽(嘉燧)間,兼工花卉,蘭竹,與陳豫鍾齊名,世稱「二陳」.著有《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等.193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陳曼生花卉冊》影印本.作品欣賞

清代中晚期書家作大字行草軸,或拘泥於館閣體之規整平正,少放逸渾樸之姿;或沉迷於碑版的生拙奇崛,多造作誇張之態。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陳鴻壽此作尤顯珍貴。

藝術造詣

陳鴻壽於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繪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的風格。他廣泛學習漢碑,尤其善於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結體奇特的個人面目。筆畫圓勁細插,如銀畫鐵鈎,意境蕭疏簡淡,雄渾瓷肆,奇崛老辣。陳鴻壽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說明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能,但在結字和章法上,用筆仍然屬守古法,筆筆中鋒,力透紙背。

人物生平

陳鴻壽最初似乎是作為一個一般的政治人物出現於世人面前的,對於他在朝廷為官的方面,我們了解得不甚多,只知他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務同知,還曾作宰溧陽,後又了解他還在贛榆任知縣。在贛榆縣(近山東的江蘇海州地區)時曾「捕鹽梟,築橋樑」,更重要的是他在當地治理河道有方,據光緒二十年(1894年)《贛榆縣誌》記載:「陳鴻壽,浙江錢塘人,拔貢。清廉有惠政。先是大沙河壅塞水漲,軋溢沒田廬,鴻壽之官即蠲金為倡,刻日疏 ,河以暢通,民無水患。書法宗董其昌,人至今珍之。」 陳鴻壽曾有過較長時期的政壇磨鍊。據記載:「陳鴻壽……性愛交遊,於學多通解。自以為無過人者,遂壹意篆、隸、行、草書,為詩不事苦吟,自然朗暢。阮元撫浙時,方籌海防,鴻壽隨元輕車往返,走檄飛草,百函立就。暇與諸名士刻燭賦詩,群以為不可及。官溧陽知縣,仿龔時兩家法為茗器,撰銘詞手鐫之,一時有曼生壺之稱。與蘇家石並垂雅故也。」另據介紹,「陳鴻壽初以古學受知於阮芸台尚書,尚書撫浙時,與從弟雲伯同在幕府,有二陳之稱」,從此處可見他是以幕僚之身步入政壇的。

參考文獻

  1. 西冷八家 搜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