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哈里發

於 2020年10月19日 (一) 15:05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哈里发'''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它是指伊斯兰先知、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穆罕穆德·…”)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哈里發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它是指伊斯蘭先知、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穆罕穆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逝世後的繼承者。哈里發在十一世紀之前一直是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政治、宗教領袖,即阿拉伯帝國君主、伊斯蘭教領袖,相當於一名「神權君主」。[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哈里發

外文名稱:caliph;calif;khalif;khalifa;Khalifah;خليفة

阿拉伯語音譯:意為代治者、代理人、繼承者

定義: 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

名詞解釋

四大哈里發(four orthodox Caliphs ),系指公元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他的最初的四個繼任者。依次為阿布·伯克爾(公元632~634在位)、歐麥爾·本·哈塔卜(公元634~644在位)、奧斯曼·本·阿凡(公元644~656在位)、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公元656~661在位)。由於四位哈里發是根據伊斯蘭繼任原則選舉產生的,且四任都與穆罕默德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所以史稱"四大正統哈里發"。哈里發為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真主的使者的"繼承人"。(《伊斯蘭教百科全書》)

四大哈里發

穆罕默德去世後,接班人依次為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

這四個繼承人,在歷史上被稱為四大正統哈里發。他們統治阿拉伯的時期也稱為四大哈里發時期。

伯克爾是穆罕默德初期傳教時就皈依的人物,成為穆罕默德最為得力的助手,因此他作為第一任哈里發也是眾望所歸。他同時也是穆罕默德的岳父,他的女兒阿以莎在9歲時被許配給了穆罕默德。

1、伯克爾

歐麥爾與伯克爾類似,也是穆罕默德的得力幹將。在伯克爾死後,他繼任哈里發。同時,他的女兒哈芙賽也是穆罕默德之妻。

伯克爾和歐麥爾都是古萊氏部落人氏,但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卻來自倭馬亞家族的。但他是穆罕默德的女婿,先後與穆罕默德的兩個女兒結婚,而且也是最早追隨穆罕默德的教徒之一。

但在他任上,他最大的問題是啟用了許多倭馬亞家族的人,比如埃及總督是他的同乳兄弟,庫法的行政長官是他的異母兄弟,他的侄兒就是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等等。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80歲的時候,遭到了阿里的隨從者圍攻,最終被伯克爾的兒子穆罕默德首先行兇而亡。

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是被信仰基督教的波斯奴隸刺死,而奧斯曼卻是死在穆斯林的內鬥之中。

奧斯曼死後,終於輪到了阿里成為繼承人,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也是女婿,名正言順,而且英勇無敵。他的劍是先知在白德爾戰役中使用的脊柱劍,有一首詩流傳甚廣,可見阿里的風采: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里外無豪傑。

2、阿里

但是阿里的即位遭到了幾派的反對,一派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聖們弟子泰勒哈和祖拜爾聯合上面講到的穆罕默德之妻阿以莎,另一派是奧斯曼的侄兒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以及他的支持者阿拉伯最為著名的將領阿綏。

據說,阿以莎反對阿里是由於阿里因為阿以莎在穆罕默德的駝隊後面逗留而被阿里質疑其貞操而產生了過節,而穆阿維葉的藉口則是阿里縱容了殺害他叔叔奧斯曼的兇手。

阿里在656年的駱駝之戰中,成功地擊敗了泰勒哈、祖拜爾和阿以莎。駱駝之戰的名稱來自於阿以薩乘坐的駱駝。

但是在與穆阿維葉的隋芬之戰中,功敗垂成。

3、穆阿維葉

穆阿維葉幾乎要戰敗的情況下,阿綏出了個主意,讓士兵把好幾部古蘭經栓在長矛上,竟然停止了戰鬥,說要讓「安拉裁決」。

不可思議的是,阿里竟然同意了。而且,最後的談判說是同時免去阿里和穆阿維葉的職務,雙方同意重新選舉新的哈里發。

阿里追隨者中的主戰派不幹了,後來脫離阿里,也最終刺殺了阿里。

穆阿維葉最終成為哈里發,開創了倭馬亞王朝。

正統哈里發

在歷史上,一共有四位正統的哈里發,這四位哈里發都是根據伊斯蘭繼任原則選舉產生的,且四任都與穆罕默德有非常親密的關係。在第四位正統哈里發被殺之後,伊斯蘭教的最高領導權落入了伍麥葉家族手中,在穆阿維葉以哈里發名義所建立的伍麥葉王朝後期,因為宗教教派繁多,哈里發開始擁有了「最高宗教解釋權」,伊斯蘭教由此分裂成了遜尼派和什葉派。

早期遜尼派對哈里發職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六點:

(1)保衛伊斯蘭信仰和阿拉伯領土不被侵犯褻瀆,保護聖地麥加和麥地那不被異教徒占領。

(2)必要時宣布聖戰。

(3)任命政權軍政官員。

(4)徵收賦稅,管理公共財富。

(5)討伐叛逆。

(6)執行法律。

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入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失去一切世俗權利,成了單純伊斯蘭教法官和教義解釋者。軍政大權落入塞爾柱「蘇丹」手中。[2]

非正統哈里發

阿里·本·塔里卜死後,先知穆罕默德所創建的穆斯林社群組織最高領導權落入伍麥葉家族手中。

在穆阿維葉以哈里發名義所建立的伍麥葉王朝後期,因為宗教教派繁多,哈里發開始擁有了"最高宗教解釋權",即能夠對伊斯蘭世界的宗教理論和宗教思想進行最終的裁定。另外,伍麥葉王朝後期,哈里發的名字開始在主麻(聚禮)日的聚會上被提及,參加聚禮的穆斯林還要為哈里發祈禱祝福;國家貨幣上也開始出現哈里發的名字;甚至在重要的國家典禮儀式上,哈里發還穿上先知留下的斗篷,保管先知的各種遺物,如手杖、印信、牙齒和鬚髮等等,以證明自己哈里發身份的合法性。

由於出現了"最高宗教審判官(以教法名義審判各種訴訟案件)"和"最高教法說明官(對宗教律例進行解釋和說明)"兩個職務,穆阿維葉之後的歷代哈里發的職責,就更側重於政治和軍事,而非宗教了。簡單地說,中古時期的哈里發們更加在乎政治和軍事上的發展,除了極其特殊的宗教鬥爭外,他們一般不介入宗教教派的鬥爭(比如什葉派的奪權)。故此,歷史上的伊斯蘭國家,其宗教都離不開政治。同樣,在穆斯林的理解中,宗教的發展和傳播也是離不開政治支持的。所以,歷史上的很多哈里發視別的宗教教派傳揚是政治陰謀或政治運動就一點不奇怪。

整個中世紀的阿拉伯帝國哈里發,相當於阿拉伯帝國皇帝+伊斯蘭最高律法執行官的混合。

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入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失去一切世俗權利,成了單純伊斯蘭教法官和教義解釋者。軍政大權落入塞爾柱"蘇丹"手中。

公元1258年,蒙古人消滅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滅亡。

但是阿巴斯家族的哈里發在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庇護下在開羅重建了開羅哈里發體系。不過此時的哈里發實際已淪為馬穆魯克王朝蘇丹們的工具,除了在蘇丹繼位儀式上象徵性地出現外,其他時間幾乎足不出戶。

151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罷黜了埃及的傀儡哈里發。至此阿巴斯哈里發才算徹底消失。後來雖然屢有人出於恭維和頌揚,稱第九任蘇丹賽利姆(1512~1520在位)為哈里發,但他本人也從未使用。

18世紀,奧斯曼帝國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和瓜分,為了聯合穆斯林對付共同敵人,表明自己在伊斯蘭世界享有最高權威,奧斯曼皇帝又開始按舊有概念(即對全體穆斯林有控制權)使用哈里發這一稱謂,並見諸正式外交文書。這一舉動在阿拉伯各國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支持與反對者都非常活躍。

1920年,協約國簽訂《塞夫勒條約》瓜分土耳其。印度等國的穆斯林曾掀起保衛伊斯蘭教政教領袖哈里發的運動。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實行政教分離。1924年3月宣布廢除哈里發。延續了1300多年的哈里發制度遂告終結。此後,有些伊斯蘭教學者和泛伊斯蘭主義者先後在麥加和開羅等地召開泛伊斯蘭代表會議,研究恢復哈里發問題,但均未見任何結果。

早期哈里發是穆斯林世界獨一無二的實際掌控者。而後來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哈里發,比如阿巴斯王朝中晚期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實際並不擁有這個權威。有時甚至會出現數個哈里發同時並存、相互敵視,分別都稱"正統"的局面。

十八世紀之後,面對西方入侵,以及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人們的思想發生變化,為了維持伊斯蘭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含義開始改革,慢慢成為了"伊斯蘭世界最高精神領袖"。很多阿拉伯學者和伊斯蘭思想家曾提出重建一個穩定的哈里發體系來統一伊斯蘭世界,可是由什麼人中選的問題始終困擾着伊斯蘭世界,而且什葉派也斷然不予認可。因此這個問題只能無限期擱置。

2017年7月11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布聲明承認其頭目巴格達迪已經死亡。[1]侯賽音·賽克成為新哈里發。

興衰歷史

十世紀,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只有巴格達及周邊地區。公元945年,白益家族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克非成為了白益家族的傀儡。公元1055年,塞爾柱人打進了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只保留其宗教首領的地位。

而中下層的反抗和鬥爭,也是造成國家統治基本動搖的一個主因。為了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轉,滿足奢侈生活的要求,哈里發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封建主與廣大民眾間的階級矛盾處在不斷惡化之中,最終導致了民眾起義。其中盛勢最為浩大的起義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瑪特起義。

阿塞拜疆的社會下族的巴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教義號召民眾與惡神造成的暴力、壓迫、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鬥爭,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號。公元816年,巴貝克在阿塞拜疆首豎義旗,很快就控制了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波斯西部地區,民眾武裝一度發展至三十萬人。機智善戰的巴貝克屢破官軍,鬥爭長達二十年。馬蒙、穆爾台綏木兩任哈里發重金懸賞巴貝克人頭,837年,巴貝克被手下出賣,英勇就義。

人民起義也使得異端教派明顯活躍。九世紀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創立的卡爾瑪特教派興起,該派主張社會平等、財產共有、廢除正統的伊斯蘭教規教禮。公元890年,該派在哈馬丹·卡爾馬特於伊拉克南部庫法地區起義,起義之火蔓延至波斯、中亞一帶最終建立了卡爾瑪特王國。

塞爾柱人到來後,帝國一度達到了中興的局面。雖然哈里發還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而實際上權力其實已經落入了塞爾柱蘇丹手中。塞爾柱蘇丹十分敬重阿拉伯帝國傳統,承襲各種制度和教義,帝國東部一度恢復統一。

但是這只是表面中興統一,實際上更恐怖的反抗鬥爭即將到來。11世紀末,什葉派內部出現了一個非常恐怖的阿薩辛派,以阿剌模忒堡為根據地,專門從事刺殺哈里發、蘇丹、達官貴人的恐怖活動。紊亂的政局為西歐封建主和基督教會向東方擴張製造了有機契機。十字軍東征,甚至多次血洗耶路撒冷。

蒙古興起後,滅掉花剌子模,衝進中亞。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奉蒙哥汗的命令西征,這是蒙古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西征。此次西征洗劫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巴格達,1260年拿下大馬士革。哈里發裹在地毯里被戰馬踩死,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哈里發的稱號仍然作為伊斯蘭教宗教的稱號被繼續使用下去。哈里發首先被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控制。公元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宣布自己繼任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直到1924年,哈里發制度才被土耳其革命的領導者凱末爾廢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