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永振一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9日 (六) 14:00 由 Mackere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朝永振一郎
出生 1906年3月31日
日本東京府東京市小石川區(現文京區
國籍 日本
母校 京都帝國大學
機構 京都帝國大學理化學研究所東京教育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知名於 量子電動力學
研究領域 理論物理學
獎項 文化勳章(1952)
諾貝爾物理學獎(1965)
勳一等旭日大綬章(1976)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

朝永振一郎(英語:Shin'ichirō Tomonaga,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日本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也因為這項貢獻與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朱利安·施溫格共同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量子電動力學又一重大勝利

LHCATLAS 實驗於 2017 年 8 月 14 日在學術期刊《自然》宣報首次發現光子-光子彈性散射 (γγ→γγ) ,並且所量度到的散射截面與標準模型預測吻合。光子–光子散射經典電磁理論中不可能發生,它是純粹的量子效應,是量子電動力學的一項驚人預言。光子–光子散射早在 1930 年代已被提出,在 80 多年後的今年終於被實驗證實[1]

光子–光子彈性散射(γγ→γγ)極為罕見,較為常見的是光子–光子非彈性散射,例如正反電子對產生 (γγ→e+e-) ,光子–光子彈性散射 (γγ→γγ)的機率比光子-光子非彈性散射(如 γγ→e+e-)的機率小一萬倍。

ATLAS 偵測器 [2]
含一虛電子迴圈的光子–-光子彈性散射 [1]
光子–光子非彈性散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