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農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4月10日 (六) 10:31 由 风雨同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惠農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總面積1361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6個街道、3個鎮、3個鄉:育才路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北街街道、河濱街街道、火車站街道、紅果子鎮、尾閘鎮、園藝鎮、廟台鄉、禮和鄉、燕子墩鄉。區人民政府駐北街街道。

歷史沿革

秦漢為北部郡地,西夏、元屬定州,清屬平羅縣。1941年析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設立惠農縣,駐寶豐,直屬寧夏省管轄。1945年,設置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區,惠農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後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改置為銀北專區,惠農縣歸銀北專區。後銀北專區撤銷,又歸寧夏省直轄。

1949年,寧夏解放,惠農縣直屬寧夏省。1954年9月,寧夏省併入甘肅省,惠農縣屬銀川專區;同年縣駐地遷往黃渠橋。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惠農縣直屬自治區管轄。1959年縣駐地遷到石嘴山鎮。1960年1月,撤銷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石嘴山市隸屬銀北地區。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改為省直接領導(駐地遷至大武口);石嘴山城區改名為石嘴山市第二區。

1981年4月,石嘴山市第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1]。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建制,駐馬家灣子;將原屬郊區的大武口鄉劃歸大武口區,將園藝鄉的一部分劃歸石嘴山區管轄。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函〔2003〕139號)批覆同意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

惠農建縣時,轄8個鄉,48保,722甲。1949年9月解放後,全縣組建為8個區,下轄48鄉(石嘴山屬第八區;1950年2月,石嘴山調整為第一區第一鄉)。1952年,全縣調整為6個區27鄉;兩月後,第四、六區合併為第四區,全縣共轄5個區,27個鄉。後又將原27個鄉改劃為31個鄉。

1953年將5個區的31個鄉改劃為34個鄉。其中第一區駐石嘴山,轄石嘴山、西河橋、下營子、樂土嶺、上營子、雷家廟等6鄉;第二區駐寶豐,轄省嵬、寶豐、永屏、廟台、渠羊、禮和、五渠等7鄉;第三區駐黃渠拐子,轄燕子墩、通潤、東永固、西永固、渠中、外西河、黃渠拐子等5鄉;第四區駐黃渠橋,轄黃渠橋、北長渠、南長渠、內西河、安家莊子、通惠、馬家高莊、上寶閘等8鄉;第五區駐靈沙,轄下甲、東永潤、上甲、二閘、雙渠、惠北等6鄉。

1954年2月,改第二區為寶豐回族自治區,第五區為靈沙回族自治區,第四區改稱第二區,34個鄉未變動。當年冬,惠農縣撤銷第一、二、三區,所轄21個鄉合併為石嘴山、尾閘、下營子、東永固、黃渠拐子、渠中、外西河、燕子墩、黃渠橋、高莊、北長渠等11個鄉;寶豐、靈沙2個回族自治區未變動。

1956年8月,石嘴山、黃渠橋2鄉改設為鎮;撤銷寶豐、靈沙2個回族自治區,所屬的13個鄉合併調整為4個回族鄉和1個鄉(寶豐、五渠、渠羊3鄉合併組建為寶豐回族鄉;禮和、永屏2鄉合併組建為禮和回族鄉;二閘、雙渠、惠北3鄉合併組建為惠北回族鄉;下甲、上甲、東永潤3鄉合併組建為靈沙回族鄉;廟台、省嵬2鄉合併組建為廟台鄉)。此時,惠農縣轄2個鎮、9個鄉和4個回族鄉。1957年,石嘴山鎮由鄉級鎮升格為區級鎮;撤銷外西河鄉併入燕子墩鄉;撤銷東永固鄉併入渠中鄉。

1958年,惠農縣除保留石嘴山鎮外,其他鄉鎮均撤銷,組建為3個公社:其中由原尾閘鄉、下營子鄉和石嘴山鎮組建為燈塔公社(石嘴山鎮名仍保留);由原黃渠橋鎮、高莊鄉、燕子墩鄉、惠北鄉、黃渠拐子鄉和渠中鄉的渠中合作社組建為五星公社;由原寶豐鄉、靈沙鄉、廟台鄉、禮和鄉和渠中鄉的東永固組組建為紅旗公社。11月,三個公社分別更名為尾閘、黃渠橋和寶豐公社。1959年1月,惠農縣駐遷往石嘴山鎮;2月,惠農縣寶豐、黃渠橋兩公社的靈沙、惠北、高莊劃歸平羅縣。

1960年4月,在石嘴山組建南街、北街兩個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鎮撤銷。不久以2個城市人民公社為基礎,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個區,區與公社合一。1962年5月兩區合併,定名為石嘴山市城區,下轄6個街道。1963年,將6個街道調整為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1972年2月,銀北地區成立。1973年6月,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改為地區轄市,石嘴山仍為市屬城區。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升格為地級市,駐地遷至大武口;此時,石嘴山城區改名為石嘴山市第二區。

1981年4月,石嘴山市第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建制;將原屬郊區的大武口鄉劃歸大武口區,將園藝鄉的一部分(沿環村)劃歸石嘴山區管轄;石嘴山區轄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1988年8月,在惠農縣縣駐地設置馬家灣鎮;至此,惠農縣轄馬家灣鎮和園藝、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廟台、禮和等7鄉。

1996年,石嘴山區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約12.1萬人,區政府駐北街,轄4個街道:北街街道、火車站街道、河濱街街道、南街街道。惠農縣面積963平方千米,人口約7.4萬人,縣政府駐馬家灣鎮,轄3個鎮、6個鄉:馬家灣鎮、紅果子鎮、園藝鎮、下營子鄉、禮和鄉、西永固鄉、廟台鄉、尾閘鄉、燕子墩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嘴山區常住總人口120739人,其中,育才路街道14848人,南街街道31641人,中街街道18460人,北街街道14008人,河濱街街道29407人,火車站街道12375人。惠農縣常住總人口74499人,其中,馬家灣鎮8420人,園藝鎮5582人,紅果子鎮6766人,尾閘鄉10894人,廟台鄉8116人,禮和鄉11333人,下營子鄉5022人,西永固鄉5030人,燕子墩鄉6979人,惠農3879人,簡泉農場247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惠農區常住總人口185803人,其中,育才路街道21437人,南街街道26093人,中街街道16595人,北街街道4412人,河濱街道24254人,火車站街道7470人,紅果子鎮21426人,尾閘鎮7887人,園藝鎮27895人,廟台鄉5788人,禮和鄉8208人,燕子墩鄉9166人,簡泉農場2502人,國營農林牧場2521人,良種繁殖場1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