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应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it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18日 (五) 13:38的版本 (条目建立修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应台原图连接

龙应台,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批评家、思想家。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著有《野火集》等作品多种。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

龙应台人生哲理名言发人深省,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部分摘录如下: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龙应台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龙应台 《相信不相信》[1]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龙应台
  • 外文名称: Yingtai Long
  • 国 籍: 中国
  • 祖 籍: 湖南衡东
  • 出 生 地: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 职 业:作家
  •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大学
  • 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
  • 其它作品:《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

人物简介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评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份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

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不管是什么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据说20日内加印24次之多。在当时的台湾几乎每5个人有1~3人看过这本书。《野火集》对台湾的解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野火集》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对中国的大学生中也有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这本书写的其实不单单是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

个人简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在台湾读小学、中学。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

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2013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2014年12月1日下午,龙应台召开记者会,发表辞职声明,并举行记者会说明辞官的心路历程,除了对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江宜桦表达感激,未来将告别政坛,继续写书,陪伴年迈的母亲。

主要作品

1988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

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2003年12月出版《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

2003年12月出版《面对大海的时候》。

2005年5月出版《孩子你慢慢来》。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大江大海1949》。

个人作品

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龙应台作品系列: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1985年6月)《野火集》台湾圆神出版(1985年12月)

《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出版(1987年2月)

《人在欧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88年6月)

《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出版(1992年1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4年3月)

《美丽的权利》台湾圆神出版(1994年4月)

《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4月)《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7年9月)

《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9年8月)

《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湾联合文学出版(2003年12月)

《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孩子你慢慢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5月)

《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7月)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6年11月)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7年10月)

《目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7月)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6年7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大江大海1949》(2009年8月)

《(不)相信》

人物语录

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3、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4、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5、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

6、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7、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8、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9、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0、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1、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12、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13、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14、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5、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6、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

17、可是我感觉丝丝不安。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8、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19、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20、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都是。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21、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家庭生活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

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07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龙应台对其家庭生活的描写中,主角是她的两个孩子,而她的前夫则是以一个配角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提到过她与前夫关于教育关于观念的一些矛盾。

艺术风格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创作特色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社会评价

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余秋雨、新华网评)

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 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

人物轶事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确定入“阁”

2012年1月31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在大选之后进行了“总辞”,根据新任新政机构负责人陈冲提出的名单,龙应台将担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的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5月20日本届政府领导人正式宣誓就职后,将设立“文化部”为新的文化事务管理机构,如无意外,届时龙应台将转任“文化部”的首任“部长”。龙应台曾经在以马英九为市长的台北市政府担任文化局长,可见马对龙的倚重,同时也希望籍此项人事异动方案,纾解当局与文化界的紧张关系。

回应央视入台

2013年4月30日,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在“立法院”答复媒体询问相关议题时表示,央视跟凤凰卫视的国际新闻确实做得不错,但是否让央视、凤凰来台湾落地,“文化部”要放在整体台 湾影视发展的布局来看,“比如说大陆也允许我们的电视频道到那边落地,那当然可以谈,如果那边不允许我们落地,很遗憾,连谈的基础都没有”。同时,龙应台还说,台湾经历60多年思想上的陶冶,公民素养饱满是整个世界都公认,所以思想跟意识型态的东西,台湾人的自信很高,这点不担心。[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