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魏裔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Cova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3日 (二) 20:49的版本 (added Category:中國人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裔介

{{{国家}}}
族裔 汉族
出生 万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1616-08-19)1616年8月19日
逝世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五日
1686年4月27日(1686-04-27)(69岁)
出身
  • 顺治三年丙戌科同进士出身

魏裔介(1616年-1686年),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

生平

家有世德,积累甚厚,读书教子,科第联翩,为海内推重

根据魏氏墓志铭的记载,柏乡魏氏本巨鹿魏徵之后,始祖寒腊始居柏乡。

魏氏在柏乡家有世德,积累甚厚,读书教子,科第联翩,为海内推重。贞庵先生林下著述,启诱后学,士君子奉为典型,厥功不小,兹观其训诫子侄诸帖,真与颜氏家法千载同心。

经历

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顺治12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顺治14年左都御史、顺治16年太子太保,康熙2年, 吏部尚书。康熙3年,武会试正考官、内秘书院大学士,康熙6年,纂修世祖实录总裁官;康熙9年,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11年,太子太傅、光禄大夫。

朝廷重臣,先后上疏二百馀道,内赞政典,外筹军务,皆中机要

魏裔介入阁办理国家大事时年仅40馀岁,须发皆黑,历史上称之为“乌头宰相”。魏裔介作为清初朝廷重臣,先后上疏二百馀道,内赞政典,外筹军务,皆中机要。其奏议在国计、民生、吏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 。时人曾说,自宋朝欧阳修以后,他是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漠”之人。后人评价他条陈时事、“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将他同并称“二魏”的另一名臣魏象枢作了比较,认为“其相业胜蔚州多矣”。魏象枢,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

撰书一副楹联

魏裔介“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清史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元旦这天,魏裔介撰书一副楹联,并贴在自家阁老府门楼上,联曰:“乌头宰相归林下,十有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发书生庆青春,七十一载,宁忘战战兢兢。”随后,他即罹患牙疾,于当年农历四月初九丑时,正襟危坐而逝。这位两朝帝师在邢襄大地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曾任《清世宗实录》的总裁.

以其“为人强悍,居乡多事”为由,不肯给谥号

魏裔介死后,康熙皇帝派官员奉白银千两代御祭葬。家人为其申请谥号,可康熙皇帝以其“为人强悍,居乡多事”为由,迟迟不给魏裔介赐封谥号。其实魏裔介的“居乡多事”很多是替老百姓出头伸张正义,干预地方官施政之处也多是地方官渎职而引起,虽然退休了不应该干政,但是这样为民著想、监督渎职的官员的行为,不也是康熙大帝所追求的吗?如果真是因此不肯给魏裔介谥号,则难免显得康熙大帝的度量有些狭隘了。

乾隆皇帝,追谥“文毅”,并“御制碑文表其墓”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康熙大帝玄烨巡幸陕西归途中,驻跸柏乡阁老府,“圣祖幸陕,驻跸太傅第,眷念旧臣”,此时魏裔介已离世十七载。 清雍正年间,魏裔介获准入贤良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遣官祭祀,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念及他为大清立下的功绩,追谥“文毅”,并“御制碑文表其墓”。

魏裔介诗歌

【古鄗遗址】?

世变扬尘沧海中,浮云依旧塞寒空。五城陌照萧王月,汤沐邑余公子风。

救赵应推监者策,摧薪独羡邓侯功。乡园咫尺堪凭吊,蓦见青山思不穷。

【光武遗踪】

当年跃马几英雄,转首驱除霸业空。白水重生赤帝子,鄗南暂作未央宫。

翠华尚忆熊罴守,侍从惟余翁仲讧。汉室园陵多灭没,千秋佳气此葱葱。 [1]

文集目录

《兼济堂文集》共分二十卷。卷一、卷二为奏疏,卷三至卷八为序文,卷九为书,卷十为尺牍,卷十一为传,卷十二为墓志铭,卷十三为祭文碑文,卷十四为论,卷十五、卷十六为杂著,卷十七至卷十九选录魏裔介所作的各体诗歌,卷二十为魏裔介的年谱。

魏裔介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他激流勇退,年未衰而辞朝,晚年以著书自娱,著有《希贤录》、《昆林论抄》、《古文欣赏集》、《阴符经注解》、《樗林偶笔》等著作上千卷,总称《兼济堂文集》。此外还有《屿舫诗集》、《琼琚佩语》等传世。

经典语录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

~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欲当大事,须是笃实。

~精神不运则愚,气血不运则病。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着作

《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等,总称《兼济堂文集》。

本书是一部清人文集,共二十卷,内容包括奏疏、序、书、尺牍、传、墓志铭、祭文碑文、论、记、说、跋、诗、年谱十多种类别,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魏裔介为清初重臣,明亡清兴,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稳定清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收录的大量上奏朝廷的奏书,即是真实情况的反映。[2]


参考书目

相关书籍

《大清国相魏裔介》,魏国静、高玉昆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3月,ISBN 9787546323091

《名相春秋:清初重臣魏裔介》,魏重阳著,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花山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第1版),ISBN 7807559233

参考资料

官衔
前任:
孙廷铨
吏部汉尚书
康熙二年五月戊子-康熙三年十一月丁未
(1663年6月26日-1665年1月5日)
继任:
杜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