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巴金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31日 (四) 13:23 由 Cit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故居简介上海巴金故居地址与交通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巴金故居,巴金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位於武康路113號。

上海巴金故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上海巴金故居 外文名稱: Former Residence of Ba Jin
地理位置: 上海徐匯區武康路113號 郵編: 200031
聯繫電話: 021-33685656-131 開放時間: 10:00-16:30(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 網址: www.bjwxg.cn
微信號: bajinguju 數字博物館: http://www.bjwxg.cn/3D/


故居簡介[1]

        上海巴金故居位於武康路113號,是一幢二層帶閣樓的花園式洋房。始建於1923年,於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國人毛特寶·林海,房子曾為前蘇聯駐滬領事館商務代表處。它由一棟主樓、兩棟小輔樓和一個花園組成,總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左右。主樓是一座花園住宅,假三層,細卵石牆面,裝飾簡潔;南立面底層為敞廊,上為跌檐式山牆;北立面入口設券心石的半圓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從淮海坊遷入此處,在這裡居住了整整半個世紀,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

        在這幢花園洋房裡,交織着巴金後半生的悲歡。在這裡,巴金寫下了《團圓》(後被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說,《傾吐不盡的感情》、《讚歌集》等多本散文集,還翻譯了《往事與隨想》等文學名著,尤其是《隨想錄》也完成於此。眾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關於這座房子及其發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憶文字,這裡成為一個留下中國文學不同時期記憶的見證場所,也是幾代讀者寄託對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間。1950年代,巴金在這裡接待了學者薩特、波伏瓦,還有朋友沈從文、曹禺、柯靈、唐弢等。「文革」時,妻子蕭珊去世,巴老也被剝奪了寫作的權利,他把自己鎖在武康路寓所北輔樓面積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間裡,重譯屠格涅夫的《處女地》。

故居修繕

        2005年10月17日巴老去世,10月20日第八屆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嘉興召開,會上提議把巴金故居改建成博物館。翌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梁曉聲、賈平凹和張抗抗等人在全國政協會上遞交了《建議在上海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館》的提案,提案建議:在上海武康路113號巴金的住宅原址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館,完整保存展示巴金生活寫作的環境和場景,以圖片、實物、聲像向參觀者介紹這位文學大師的生平事跡。2007年11月下旬,上海市作家協會在第八次會員大會的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巴金紀念館,對巴金的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研究。同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正式啟動巴金故居紀念館籌建工作,由市作家協會為建設主體,組建專門工作班子,負責具體工作。隨後,上海市作家協會成立巴金故居(籌),會同上海市作家協會辦公室一起開始巴金故居的籌建工作。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籌)協助巴金家屬開始陸續整理圖書、書畫、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物資料,為日後的故居開放做了準備。2011年6月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初步完成。

        2011年7月,徐房建築實業公司對故居全面修繕,修繕方採用了「修舊如舊」的原則。不僅屋內原有的木門、木樓梯、吊燈、金屬門窗把手均予以完整保留,對主樓屋頂作防水層修補後,再使用與原材料相近的瓦片翻新;巴金會見客人的沙發、寫作的桌子、放書的書架,也逐一按原樣置放。目前完成的巴金故居房屋外立面在1982年大修時採用卵石修補過,但色澤和大小與原材料有明顯偏差,這次施工人員專門挑選與原來的細卵石相近的材料,使外立面恢復了原有的色澤樣貌。

        2011年12月10日,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完成修繕和整理工程,重開大門,即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巴金故居不只是一幢房子、一座故居,無論是空間布置、圖書擺放、生活用品陳列還是燈光布置等,都把博物館陳列方式和日常生活形態結合起來。文學愛好者就此可以進入巴老生前的世界,接觸巴老生前寫作、會客、生活的場景。

  故居將成全方位文化機構

   修缮完毕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辅楼和一个花园,作家的生活环境、工作场景,故居内家具、图书、资料等都得以完整保存,再现巴金生活、写作的场景和氛围。在巴金故居里,最多的是书。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整面墙的书柜。在巴金的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放着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床头还留有白色木头扶手支架。
据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介绍,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的负责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献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巴金收藏的各文种图书就有近4万册,内容广泛,包括大量中外作家签名本和初版本等。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书稿、书信、文献、照片档案资料超过10万页(件)。另外,巴金生前使用过的家具、器物、衣物等各类生活用品也都保存完好。
负责修复筹备工作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因为居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里保存着巴金先生相当完整和连续的文献资料,这在所有名人故居收藏中,非常罕见。目前,巴金故居中收藏的文献资料年代从1920年代一直延续至21世纪,是中国现代文学半个多世纪的见证。
根据规划,巴金故居还将整合巴金研究资源,设立巴金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交流中心等专业中心;除了收藏巴金本人的资料和举办相关活动外,还将积极收藏同时代作家的文献资料,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使巴金故居成为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机构。

  一座真正的作家故居

   2011年12月10日,第10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同时在上海召开,88岁的画家黄永玉特地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上海参加研讨会,参观并不陌生的巴金故居。在巴金故居门厅口挂着一幅竖着头发的巴老肖像画,作者就是黄永玉。当黄永玉受邀为巴金故居作一幅巴老肖像时,黄永玉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画竖着头发的巴老。在研讨会上,黄永玉说,“就是要画出心中的巴老”,“我喜欢巴老这张古典的与众不同的面孔。”画上题着黄永玉为巴老写的一首诗《我是谁?》,通过层层设问,两代人在对话。黄永玉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巴金是1946年底和黄裳、汪曾祺一起去的,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巴金的沉默、不善言辞。“他写的书,他翻译的书,我几乎都读过,我认识新世界得益于他的书最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现在是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他回忆说,他第一次去武康路113号见巴金是在大三时候,“这座小楼对我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武康路113号不仅是巴老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在会议间隙,所有与会者都得到邀请去参观巴金故居,巴金女儿李小林则在故居门口做起志愿者带领大家参观。巴金故居不只是一幢房子、一座故居,无论是空间布置、图书摆放、生活用品陈列还是灯光布置等,都把博物馆陈列方式和日常生活形态结合起来,首批参观者都非常满意。参观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这才像个真正的作家故居博物馆,就算放在西方的作家故居博物馆中,也是拿得出手的。”

故居數字博物館[2]

   2013年5月18日9时,巴金故居数字博物馆(测试版)www.bjwxg.cn/3D正式上线。游客可透过全3D视角体验参观故居,同时还能游览到平时不对公众开放的外廊区域、三楼藏书室等。重点展品配以解说词(点击带有i的蓝色小圆圈图标),让你了解更多展品细节与背后的故事。
[1]

故居視頻[3]












故居圖片[4]

故居素描[7]

武康路

        武康路位於上海徐匯區,長1183米,寬12米到16米,梧桐婆娑。由於「名人舊居」密集,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巴金故居位於武康路113號,以此為中心輻射的名人故居包括黃興、陳立夫、宋慶齡、孫道臨等歷史名人的舊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