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傳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5:55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前往: 導覽搜尋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諡號「文」,世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世稱臨川先生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延壽鄉(今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人,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出身於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歷,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之後調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併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節度判官公事、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在今江浙一帶)刑獄。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1]

郭傳璋(1912-1990),山東省惠民縣人。1929年從師祁井西李鶴籌學習山水,花鳥畫,並臨習宋,元,明清各代名作。北京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當代掌握「北宗」山水畫傳統技法功力最深厚的少數畫家之一。我國近現代水墨畫大師,山水和花鳥兼長。 1936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1953年為毛主席六十誕辰畫青綠山水《松鶴延年圖》。 1956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57年入北京中國畫院。曾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北京市委等繪製巨幅國畫多幅。出版有《山水畫冊》、《花鳥畫譜》等畫集[2]


黃山派大師

郭傳璋早年師從祁井西李鶴籌學習山水畫和花鳥畫,並研習宋元明清諸家繪畫及畫論,傳統功力深厚,作品風格獨特。在 廣泛吸收前人傳統的基礎上,不為古法所囿,他經常深入名山大川,接受大自然特別是黃山的啟迪,多次深入黃山、峨峭等名山大川寫生,尤其傾心於黃山的奇峰、勁松、流雲、飛瀑之神韻,被譽為黃山派大師以造化為師,逐步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創作了大量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山水畫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被譽為當代的黃山派大師。為人達觀大度,樸實耿直,不務虛名",準確評價了郭師的人格魅力。逝世前幾天,還應國家衛生部的要求,完成了巨幅《黃山煙雲圖》作為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友人[3]


參考資料

  1. 王安石 古詩文網
  2. 郭傳璋 毛主席詩意圖軸. news.163.com. 2010-05-20 [2019-04-20]. 
  3. 濱州地區志, 1979-2000. 方志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