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赓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Aachen讨论 | 贡献2019年3月4日 (一) 19:5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赓虞(1902—1963),河南西平人。名舜卿,字赓虞,以字行世。新月派詩人之一,著名詩人、翻譯家。

于赓虞活跃于五四之后的新诗舞台,与著名的诗人学者都有交往,如他曾在1923年与赵景深、焦菊隐发起成立一个叫绿波社的文学社团。他与徐志摩朱湘交往甚多,经常一起讨论诗歌文学。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了将近300首新诗,结集为《落花梦》、《晨曦之前》、《骷髅上的蔷薇》等六本诗集,分别于1925年到1935年十年内由北新书局出版。

他早在70多年前就写道「科学让我们智慧,增加知道一切。是让我们感情丰富,感觉一切。无知将不能生存,无感则非美满的人生。」这就是他对诗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1954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遭陷害,1959年他提前出狱后,本拟赴新成立的郑州大学任教,后因患病未去成。1963年八月十四日病逝于开封家中[1]

生平

  • 1921 年秋赴天津求学,结识了赵景深焦菊隐等,引起了写诗的兴趣。
  • 1923年6月,與焦菊隱等人成立新文学社团,即北京文壇風雲一時"綠波社"。
  • 1924年4月,創辦《綠波周報》,8月底又創辦北京的《晨報副刊》、天津的《新民意報》、《綠波季刊》。是他發表詩作的主要園地。
  • 1925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
  • 1925年後三年接连出版了诗集《晨曦之前》、《骷髅上的蔷薇》等詩集[2]
  • 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北京一带的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任教于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 1942年还出任过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
  • 1947年,于乾培林校长的中学下,受时任校长姚从吾之聘,来到国立河南大学,担任文学院外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河南师范学院教授。

「魔鬼诗人」稱號

于赓虞的詩風,大都詭異淒涼,诗作充满了忧伤绝望的情调,据说他早期的诗风,并非如此,后来因为受法国著名,颓废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陰鬱透着「深深鬼氣」的个人诗作之风格,他的诗集,《孤楼上的蔷薇》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也正契合这一独特的诗风,因而于赓虞在当时的文坛上被称为「魔鬼诗人」[3]

于赓虞清楚地知道自己与新月派诗人之间的差异性,但他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因为"自己受了社会惨酷的压迫,生活极度的不安。所以,虽然是同样的草原,同样的月色,同样的山水,我把别人对它们歌赞的情调,都抹上以一片暗云。 " 所以难以做到新月派式的超越和潇洒,因而将描写的一切涂抹上伤感的"一片暗云"是情有可原的[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