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汽車工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9月6日 (二) 06:12 由 Scf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汽车工业</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汽車工業
[[File:|縮略圖|居中|[ 原圖鏈接]]]

汽車工業是在許多相關聯的工業和有關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企業。汽車上使用着許多部門的產品,而且從毛坯加工到整車裝配,需要採用各類加工技術。汽車零件包括大至地板,小至螺釘等數千個不同的部件。實際的汽車生產過程是由若干不同的專業生產廠(車間)合作完成的。為了經濟地、高效率地製造汽車,這些專業生產廠(車間)按產品的協作原則組織生產、分工合作。一般來說,發動機、變速器、車軸、車身等主要總成由本企業自己製造,而輪胎、玻璃、電器、車身內飾件與其他小型零部件等, 多靠協作,由外面專業廠生產。[1]

作用

汽車工業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着重要支柱的作用:①在產值和銷售收入中,汽車工業占較大比重。②汽車工業的發展必然會推動許多相關工業部門的發展。汽車工業是綜合性的組裝工業,一輛汽車由千萬種零、部件組成,每一個汽車主機廠都有大量的相關配件廠,所以汽車工業和許多工業部門具有密切的聯繫。③汽車工業是高度技術密集型的工業,集中着許多科學領域裡的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世界最大汽車生產企業德國大眾日前警告稱,歐盟對汽車工業規定過多,企業用工缺乏靈活性,西歐汽車工業有可能在激烈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大眾有關負責人指出,政治和社會壓力不斷推動生產成本上升,消費者也不再堅持購買本地車。如果此種趨勢繼續下去,不僅是汽車工業,歐洲整個製造業都無法生存。各類規章及社會壓力下,企業生產效率下降、收益減少,在歐洲生產的積極性受挫,這於整個歐洲不利。

大眾正進行削減在歐洲生產汽車的計劃,並將有可能關閉其下屬一家工廠;同時大眾稱其勞動力成本全世界最高,正要求德國工人無償延長勞動時間。

歐洲汽車生產企業正試圖勸說歐委會更多地考慮有關安全和廢氣排放新規定給生產企業帶來的額外成本,據稱新規定將使每輛汽車的成本增加35-50%。歐洲各國為實現2010年前將歐洲建成最具競爭力地區的里斯本計劃一直在努力,但種種跡象顯示該計劃可能過於樂觀。

起源

汽車工業發源於歐洲,首先出現的是蒸汽機汽車,到19世紀末葉,才出現了內燃機汽車。但現代汽車工業的形成,則始自美國。

在中國,1956年第一汽車製造廠成批生產解放牌載重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開端。30多年來中國的汽車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相繼建立了不少主機廠、改裝廠以及零配件廠。已能生產載重汽車、越野汽車、自卸汽車、牽引車、大客車、小轎車等各種類型的汽車。

歐洲汽車工業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居於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當然,歐洲也是汽車工業的發祥地,歐洲汽車工業以其精細的做工、典雅而新潮的獨特造型、大膽採用最新世界先進技術而著稱。與美國和日本車不同,由於歐洲國家較多,並且各個國家的地域與文化的差異很大,因此儘管這些國家同處歐洲大陸,卻造就了各國汽車設計風格的迥然不同。

英國

英國汽車領域有着豐富的技術經驗和科研人員的儲備。英國平均每年花費近17億英鎊用於包括發動機製造與設計在內的多個前沿汽車技術研發。英國多所大學也為汽車技術研發提供學術支持並輸送人才。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已經吸引了包括捷豹、福特、通用等眾多來自全球的汽車製造商在英設立其研發中心。中國車企可以通過與海外科研中心合作,或者設立獨立海外科研中心,以獲取技術支持,提高競爭力,獲得前沿高效科研力量支持。

英國較早提出了低碳戰略,力圖儘早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的「綠色」交通。而作為對新科技接受能力最快的英國消費者,對高效節能的新能源汽車需求也日益明顯。低碳經濟的願景要求汽車企業改進現有的動力系統,向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汽車轉變。這對於全球的汽車行業而言將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全新發展方向和巨大市場。

英國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協會發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英國轎車銷售數據。數據顯示,從2013年1月份到3月份,英國新車註冊量60.52萬輛。同比增長了7.4%。

法國

汽車產業是法國的經濟支柱之一,在歷史上曾經為法國帶來過一個個輝煌,也曾經把法蘭西的浪漫文化撒播到全世界。2006年法國汽車總產量為317萬輛,位居世界第六位,比2005年減少了10.7%。

意大利

意大利是世界汽車主要生產國,也是重要的汽車市場。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2006年12月31日在冊統計,意大利全國擁有5913萬人口,乘用車保有量為3350萬輛,平均每千人擁有汽車567輛。意大利市場汽車銷量近年來走勢平穩,乘用車每年新上戶數量保持在220-240萬輛之間,總重不大於3.5噸輕型貨車(占商用車銷售總量的85%左右)每年新上戶數量在21-24萬輛之間。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採取的各種措施 ( 如推行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嚴格保護國內汽車市場,對汽車廠商的產品開發和市場定位進行引導 ) ,對汽車工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汽車工業成了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巴西汽車工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其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使巴西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轉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成為戰後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工業化進程中,巴西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經過短短 20 年的發展,巴西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 1978 年,巴西汽車年產量突破 100 萬輛大關.

在汽車工業起步之前,巴西只能利用進口零部件裝配小型載重汽車、推土機和拖拉機.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以及跨國汽車公司的參與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成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 「 火車頭 」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政策導向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政府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力度與方式

(1) 推行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是在庫比契克執政時期 (1956--1961) 制定的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實行的。這一政策旨在通過對各部門和各行業的比較研究,找出對整個經濟具有刺激和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並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這些產業,所謂 「 增長點 」 就是指這些主導產業部門。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巴西政府把汽車工業確定為經濟的 「 增長點 」 ,將汽車工業作為具有推動力的主導產業加以重點發展。 1956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一項汽車工業發展計劃,並成立了 「 促進汽車工業特別委員會 」 ,確定發展汽車工業的方針是進口替代,並以此帶動本國發動機等機械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50 年代中期,庫比契克政府實行大量引進外資的政策,除放寬外資在企業中的股權比重外,還通過免稅等措施鼓勵外資轉入製造業,豁免外資企業的進口稅,免徵外資在巴西新建企業第一年的銷售稅,並為外資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等。在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以發展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還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鼓勵外國汽車公司用進口設備作為投資,並在外匯方面予以優待;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的兌換率;通過逐步限制部件的進口,保證參加投資的公司不會受到後來競爭者的影響;外國汽車公司享有 100 %的股權。

在上述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到巴西投資設廠。 20 世紀 50 年代末,福特、通用、大眾、奔馳等汽車公司在巴西設立子公司,奠定了巴西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 1957 年,巴西已生產汽車 3 .1 萬輛,到 1960 年產量升至 13 . 3 萬輛。

20世紀90 年代,巴西繼續奉行引進外資的政策,外資紛至沓來。福特、通用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加大了,在巴西的投資力度,奔馳公司也將巴西作為卡車和公共汽車的定點產地。本田、豐田、戴姆勒一克萊斯勒、雷諾、 PSA 等汽車巨頭都相繼在巴西投資生產汽車。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長期以來,巴西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突破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 「 瓶頸 」 ,為經濟的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二戰後,巴西的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全國的公路不足 1000 千米 。巴西在 1948 ~ 1955 年和 1956--1961 年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均將交通運輸業列為發展的重點,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自 60 年代起,巴西出現了所謂的 「 公路熱 」1960--1977 年,公路里程總長從 48 萬千米增加到 150 萬千米。 1976 年,巴西全國約 75 %的客貨運輸由公路承運。到 1992 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 166 萬千米,其中幹線公路11 . 5 方千米,其他等級公路 154 . 5 萬千米 ,每輛汽車平均占有公路 123 米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巴西汽車工業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嚴格保護國內汽車市場

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巴西政府長期採取高關稅政策以阻止汽車的進口。此外,巴西還利用進口配額甚至頒布法令禁止進口等措施限制外國汽車進入巴西市場。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高昂的進口關稅保護了巴西汽車市場,為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1976 年,巴西進一步強化進口替代政策,繼續實行 40 年代末實行的 「 同類產品法 」 ,並採取限制進口措施。 1980 年,巴西政府頒布進口管制條例,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度,工業品的進口稅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巴西對國內已能基本滿足需求的耐用消費品 ( 如汽車及其零部件 ) 成倍提高進口關稅,或明令禁止進口。直到 1990 年 3 月科洛爾政府執行 「 開放經濟世界 」 的政策後,巴西對汽車進口的禁令才解除。

巴西對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從 1991 年的 60 %逐步下調到 1994 年的 20 %,致使 1991--1995 年間巴西每年進口汽車的數量從 2 萬輛驟增至 30 萬輛,年均增長率為 96 . 8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在 1995 年 2 月重新提高了關稅稅率,先由 20 %升至 32 %,兩個月後又提高到 70 %,從而遏制了汽車進口的增加, 1996 年進口轎車的數量僅為 15 . 7 萬輛,較 1995 年減少了將近一半。

積極推動汽車的國產化

巴西政府早在 1956 年就作出規定:在 3 年內,每輛汽車 90 % --95 %的部件要在巴西製造。 50 年代後期,在鼓勵外國汽車公司到巴西投資的同時,巴西政府要求外國汽車公司提出投資計劃 ( 計劃中必須列入採用當地生產的部件裝配汽車的比重逐步增大的內容即由最初占 45 %逐漸增加到占 95 %左右 ) ;巴西政府在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兌換率的同時,要求隨當地生產的汽車部件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對汽車部件的進口。

各大汽車生產廠家對國產化都很重視。早在 1957 年,產量最大的巴西大眾汽車公司所生產的大眾輕型運輸車的國產化率就已達到 50 %; 1961 年年底,大眾輕型運輸車和大眾甲殼蟲汽車的國產化率均達到 95 %。 1962 年,巴西所生產汽車 90 %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從表 l 可以看出,大眾汽車的國產化率提高很快。

參考來源

  1. [ ], , --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