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纽约书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ui0721讨论 | 贡献2022年9月11日 (日) 15:51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纽约书评》。原图链接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缩写为NYRB)是一本196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界罢工中创办市发行的半月刊,有时候会挑选一些文章重印成带有“NYRB”印记的小册子。

简介

《纽约书评》是美国东海岸自由左派知识分子的大本营,以率先反对越战成为媒体楷模;1970年发表了诺姆·乔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纪初,杂志又开始担当批评美国总统小布希的角色。“对政府保持怀疑精神”是该刊坚持的立场。

《纽约书评》杂志由罗伯特·史威尔斯、杰森•爱泼斯坦、芭芭拉·爱泼斯坦、洛威尔夫妇(罗伯特和伊莉莎白)在1963年的纽约出版界罢工中创办。杂志首刊文章的作者包括:W.H. Auden、Elizabeth Hardwick、汉娜·阿伦特、Edmund Wilson、苏珊·桑塔格、Robert Penn Warren、Lillian Hellman、Norman Mailer、Gore Vidal、索尔·贝娄、Robert Lowell、Truman Capote、William Styron和Mary McCarthy。

创始人

《纽约书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希尔弗斯(Robert Silvers)2017年3月在在其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 87 岁。在他的带领下,《纽约书评》成为了美国顶尖的文学期刊之一,带来了杰出作家们关于文学和政治深入而富于思辨的文章。创建于 1963 年的《纽约书评》自许是带著任务来的:罗伯特致力提升美国书评和文学讨论的标准,培育政治-文化散文的混合形式。希尔弗斯默默地像传教士一般为这本期刊投入著心血,并最终成为了这本期刊无法分割的部分,同时也让期刊成为了他的一部分。他和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一直在分担《纽约书评》的编辑工作,直到芭芭拉在 2006 年去世。但是希尔弗斯象征了《纽约书评》的神秘色彩,因为他坚持留在幕后,不愿接受访问或者出席公共场合。[1]

创立过程

《纽约书评》创立于1963年,当时纽约出版界大罢工,罗伯特·史威尔斯与一些业界友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办一份刊物。杰森·爱泼斯坦(Jason Epstein,时任兰登书屋副总裁——编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要求所有的出版社都得在新刊上投放一页广告。于是罗伯特·史威尔斯、爱泼斯坦夫妇(杰森和芭芭拉)、洛威尔夫妇(罗伯特和伊莉莎白)一起,邀请最优秀的作者在三周内写出最优秀的书评,但全都友情赞助没有稿酬,就是为了说明一份好的书评杂志应该是怎样的。当时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戈尔·维达(Gore Vidal)等许多重要作家都免费写稿,书评内容从经济、数学到小说不等。报纸一出马上被抢购一空,几人又筹了些钱继续下去,接下来的一期有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的“自我采访”,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采访者。杂志得到了公众热情的回应,几乎所有已印刷的都被售出,同时杂志社还收到数千封来信要求继续出版。

发行半月刊

《纽约书评》以半月刊形式发行,确切地说是每年总数二十期,学期段每月两期,寒暑假每月一期,显然是为了配合高校师生的生活日程),内容涉及文学、文化以及时事。杂志的出发点是:对重要书籍的讨论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活动。2003年,《纽约书评》的发行量超过了115,000份。

社会观察

文学想像能够敏锐地呈现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层现实,这其中的微妙性能够超越学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记者的客观报导。《纽约书评》还派玛丽•麦卡锡去了越战中的西贡,发表了奈保尔写中东、南美、印度、非洲的许多文字。小说家、诗人描写当代事件是《纽约书评》从过去到现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治社会方面的评论外,《纽约书评》认为作家应该抒写当代事件,知名作家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83年去了南美的萨尔瓦多,描写了恐怖的内战气氛。她还去了迈阿密,调查古巴流亡者,同样写到了在卡斯楚政权下的那种恐惧。

新闻评价

创始人罗伯特·西威尔斯(Robert Silvers)担任主编长达五十三年之久,于2017年3月20日逝世,享年87岁。《纽约书评》以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义”定义了英语世界近半个世纪的智性讨论。《华盛顿邮报》写道:“通过刊登深刻的长篇书评,编辑们对抗了浅薄之风和名流崇拜。”《卫报》称其“学术性强而不迂腐,一丝不苟而不干瘪”。[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