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Xfd讨论 | 贡献2022年1月27日 (四) 17:27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修养

中文名: 修养

拼 音: xiū yǎng

外文名: Form one’s mind

注 音: ㄒㄧㄡ ㄧㄤˇ

出 处: 《忆江南

释 义: 人的综合素质

用 法: 名词;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语出唐 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是修 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1]


基本解释

[Form one’s mind]: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 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Accomplishment;Training;Understanding;Cultivation]: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文化修养。


[Self-cultivation]: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加强修养。


[View]:智力,性格。揭示作者修养的文学主题。


引证解释

1. 指道家的修炼养性。


唐·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 柳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白云观》:“虽非神仙,而年过百龄者时所恒有,亦修养之明徵也。”


2. 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 合乎规矩。


《近思录·为学》引 宋 程颐:“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元·刘埙《隐居通议·琴谱序》:“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3. 指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丁玲《韦护》第二章:“不过他不愿将这些他得意的成绩拿去发表,因为只能给一伙没有修养的人作嘲讽的谈资的。”


花城》1981年第2期:“ 高连生 还显得很有修养,虽然受到一大群人的围攻,有的甚至出言不逊,他还是和颜悦色,细雨和风。 ”


4. 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三:“再加一点文化知识,和更多的政治修养,他能成为一个好区委书记。”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九章:“比起一般知识和文学修养来,她都不如 林道静。”


相关名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


共产主义就是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因而就是通过人而且为善人,来真正占有人的本质。(马克思)


一切新的社会秩序,都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新纪律。 (列宁)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毛泽东)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轲)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笛卡尔)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人理解的东西。(雨果)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康德)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