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瞿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18日 (五) 13:25 由 ZXP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瞿維
[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c15e4a5874406d78.jpg?size=250x360原图链接
出生 1917年5月9日
中國江蘇
逝世 2002年5月30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瞿世榮
職業 作曲家
  瞿维中国作曲家。原名瞿世雄,1917年5月9日生于江苏常州,2002年5月20日逝世于江苏常州,当时他正在编写和整理《白毛女》管弦乐总谱。后这一总谱由作曲家马友道完成。200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

個人生平

   瞿维在1933年初中毕业后,即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学习音乐和美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湖北宜昌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1938年5月于湖北宜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以音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翌年10月, 受邀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不久,入陕甘宁边区。1940年2月起,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员,后任该校音乐工作团研究科长。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经长途跋涉到达东北。参加了解放区地方政权建设,剿匪,土地改革等项工作,并配合解放战争的进展组织各项演出。历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副团长,东北军区政治部文艺大队副大队长(辽沈战役期间)。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任新成立的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50年起,先后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并主持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1955年9月到苏联,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59年学成归国后,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任专职作曲。建国以来,相继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10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

個人成就

  瞿维在上海求学时,即打下了钢琴演奏等音乐专业的基础。在延安鲁艺期间,经过深入群众和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开始了音乐创作;后又通过去苏联进修,在专业技巧上得到深造。尤其在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能挥洒自如地以多种 音乐体裁形式进行创作。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945年春同马可、张鲁等合作的歌剧《白毛女》。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于1950年为电影 《白毛女》所作的音乐,于1961年完成的管弦乐幻想序曲《白毛女》、以及于1974年根据舞剧《白毛女》的音乐改编成的交响乐组曲《白毛女》等,都可视为对同一题材的不断深化和对相同音乐素料的更绚烂多彩的发挥。在东北期间,他作有《跟着林司令解放全东北》等歌曲;他于1948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以欢快的民族旋律,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
  瞿维在苏联进修期间写成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独奏曲 《序曲二首》等,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以往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民间音乐材料的纯熟处理,以及在磨练专业创作技巧方面所作的努力。1959年以后,瞿维相继创作了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电影音乐《革命家庭》、管弦乐组曲《光辉的节日》、大合唱《油田颂》(晓星词)、管弦乐《洪湖赤卫队》幻想曲,室内乐合奏组曲《草原风光》、钢琴与乐队《音诗》,管弦乐《五指山随想曲》等;以及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伟大国家伟大的党》、《大学生之歌》和《心中的旗帜》等50余首歌曲。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热情的音乐笔触,通过丰富多彩而又简洁精湛的创作技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 民的斗争生活和思想情感。瞿维的创作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其中,特别是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等,更是获得了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音乐理论方面,瞿维也是一位勤奋的作者,已陆续发表20多篇音乐论文。他是《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编辑负责人之一;《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和顾问。此外,他曾多次代表中国音乐家出国访问,其中包括1981年9月和1983年 9月先后去布达佩斯和斯德哥尔摩参加第19届和第20届国际音乐理事会。

[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ccce075d87b5a64d.jpg原图链接

作品簡介

   瞿维于1946-1948年间完成的《花鼓》,是四十年代一部重要钢琴曲。音乐表现了一个民间热烈的歌舞场面。乐曲开头的引子,摸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一段开场锣鼓过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欢悦的舞蹈正式开始:中间段是轻歌曼舞,曲调是《茉莉花》的演变,行板: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通过新的钢琴织体,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与此前的中国钢琴曲相比,《花鼓》具有更浓重的民间气息。是用钢琴这件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的成功创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

瞿維還有其他一些創作:1959年為優秀影片《革命家庭》寫了音樂;1962年完成了交響幻想曲《白毛女》;1963年應著名鋼琴家顧聖嬰約請,創作了鋼琴曲《洪湖赤衛隊》幻想曲,次年又改編成管弦樂曲;1964年他創作了組曲《光輝的節日》;1965年他深入大慶生活,鐵人王進喜等先進工人的事跡深深感動着他,隨後他創作了歌曲《五好工人之歌》,同年《紅旗》雜誌向全國推薦包括此歌在內的10首歌曲時,正式定名為《工人階級硬骨頭》,在全國流傳,影響至今,之後他還以大慶為題材,創作了大合唱《油田頌》;1974年他完成了組曲《白毛女》……粉碎"四人幫"後,瞿維煥發了新的藝術青春,他創作了好多首歌曲,還創作了室內樂《仙鶴舞》、交響詩《紅娘子》(與王久芳合作)、鋼琴與樂隊《音詩》等。1988年,瞿維應邀為海南建省創造了管弦樂《五指山隨想曲》。

個人評價

   瞿维是中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一九一七年生于江苏常州,自小喜爱音乐,一九三三年进入上海新华艺专师范系学习音乐、美术,在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及其作品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音乐道路。瞿维自1938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就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音乐工作,曾担任延安鲁艺音乐系教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高等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等多项职务。
  瞿维一九五五年被国家派往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国后长期在上海
                    《人民英雄纪念碑》 瞿维 指挥:叶聪
   交响乐团担任作曲。瞿维一生从事音乐创作,临终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数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钢琴曲《花鼓》、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音乐《革命家庭》、舞剧音乐《白毛女》。他与马可、张鲁合作的歌剧《白毛女》更是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39年9月,瞿维经革命音乐家任光介绍,奔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次年2月,他和作曲家马可转赴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他直接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懂得了文艺应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道理。1945年春他和马可、张鲁、向隅、焕之合作同为鲁艺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一部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此剧在延安连演30多场,反应极为强烈,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瞿维同志从参加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到解放后将之改编成同名电影和芭蕾舞剧,他都奉献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瞿维于1952年6月起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和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教员。1955年9月,他作为国家特别选修生被送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复调、配器。1959年9月他毕业后回到上海,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
   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音乐,是瞿维的生动写照。他自幼与音乐结缘,始终也没有放下手中为音乐作奉献的如椽之笔。他年轻时受聂耳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刻苦勤奋,在六七十年的音乐创作生涯里,写出了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引人注目地丰富了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宝库,为党和人民提供了绚丽多彩的音乐精品。

在延安魯藝任教時,瞿維除了為黨培養革命需要的音樂工作者外,還創作了鋼琴曲《蒙古夜曲》。在莫斯科留學期間他連續創作了G大調弦樂四重奏、鋼琴曲《序曲二首》、《變奏曲》等作品。他還用數年時間,結合中國人民追求光明的奮鬥歷史,結合黨領導下的革命事業,結合自己親身體驗,滿懷對先烈們的緬懷、歌頌之情,調動已經掌握的所有技法和手段,在1963年創作完成了一部膾炙人口的交響詩《人民英雄紀念碑》,並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後來還由華裔指揮家林克昌指揮名古屋交響樂團在香港灌製成唱片,在全世界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