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鶴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5月24日 (五) 14:36 由 Sdrgtzp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建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鶴齡 ,蒙古名伯音烏力基,筆名白鶴。著名作家、詩人、散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協理事,承德市文聯主席。 (1931-08-08) 1931年8月8日(93歲) 出生於凌源牛營子。白鶴齡童年是在動盪中度過。

人物家族傳說

據說,早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 年)白鶴齡的祖先從喀左南哨遷到義瑪吐川居住。在這裡,每天清早,村里人放牧的牛群,前邊的牛已經上了南山,排在後邊的牛還未出圈,因此得名牛營子。義瑪吐河自西向東流,河北面山上,有魚化石,鳥化石。白鶴齡童年曾在這裡挖過魚化石和蟈蟈化石,可見這裡原來是一片水草豐美之地,歷史的長河由古至今,終於有一天,吉祥的白鶴在這裡飛出。

人物簡歷

兒童青年期

白鶴齡,1947年念村小五年級,土地改革時當上兒童團長。

1948年,兒童團轉為小學,白鶴齡當了教員。

1949年在熱河省立二中(現凌源中學)簡師班學習。

1950年1月,又回到牛營子村小學教書。

白鶴齡從小喜歡聽故事,看皮影,讀書。十幾歲時就讀完了《西遊記》、《石頭記》、《瓦崗寨》,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

1952年,其父參加熱河省工業勞模會,回來後,熱河省《群眾報》向其父邀稿。當時在縣工會工作的白鶴齡代父寫了一篇文章,不久就在《群眾報》上發表了。從此白鶴齡開始了聯繫報刊的寫作之路。

1955年1月,他調凌源縣總工會任宣傳部長。因其聰明好學,博學多才,又調熱河省總工會,後來曾任承德地(市)總工會辦公室主任,承德地委秘書,承德地區文化局副局長,承德地區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直到退休。

青壯年期    文革時期,白鶴齡受到極大衝擊。他寫的一首組詩《還鄉曲》被造反派當成例證,說《還鄉曲》是歡迎蔣介石返回大陸。1966年8月,《工人日報》擬調白鶴齡,又是因其有一首短詩《送書記》,被誣為替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翻案,被退了回來。其中兩句詩是「多少青絲留塞北,一絲白髮一籌策」,在承德地區幾乎眾口相傳。    1979年中央落實政策,白鶴齡被調到承德地區文化局任副局長,後任文聯主席。白鶴飛出牛營子其創作熱情再度高漲。    1984年,《民族文學》發表他的散文《金簪花》、《華山道姑》。

1986年《人民日報》又發表他的散文《唐山君子蘭》。

1987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白鶴齡(與人合作)選編的《承德歷代風景詩選》並注釋。該書榮獲承德地區金鹿獎。    1989年1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又出版了白鶴齡散文集《迷宮神趣》。

1991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白鶴齡詩集《野鶴吟》。    與此同時,白鶴齡還創辦了文學季刊《燕山》和詩歌月刊《國風》,並任主編。特別是《國風》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受到著名詩人臧克家、艾青、田間等的支持和好評,已經被載入《中國新詩大詞典》。    1982年,白鶴齡主持舉辦「郭小川詩歌學術研討會」,國內許多著名詩人及詩歌評論家都參加,產生了很大影響,極大地推動了詩歌的創作。    1983年,白鶴齡提出「創建山莊文學」的口號,得到國內廣大作者響應。在此基礎上,他又組織了「南方詩歌筆會」、「北方詩歌筆會」和騎自行車去泰山舉辦了瀟灑獨特的「飛行詩歌筆會」,緊接着他還牽頭舉辦「清代題材避暑山莊文學討論會」以及「中國承德國際民間藝術節」。當時,有美國、印度、比利時、朝鮮、菲律賓、奧地利等國民族歌舞團參加。好多文藝活動都深具歷史文化內涵,不僅開創承德先河,而且在全國也屬首創。曾一度在全國獲得「南有星星,北有國風」,「南有常德,北有承德」之譽。《人民日報·副刊》曾破例為承德發了專版。在編者按語中對承德文化藝術創作給予了極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