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蘭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3日 (五) 09:54 由 Wumin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弗兰克 - 美国物理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演员|科学家 弗兰克(又译夫兰克James Franck, 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弗蘭克 - 美國物理學家 免費編輯 修改義項名 所屬類別 : 演員|科學家 弗蘭克(又譯夫蘭克James Franck, 1882-1964)和赫茲(Gustav Hertz, 1887-1975)因發現電子和原子的碰撞規律,共同分享了192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錄 1研究過程 2意義 摺疊編輯本段研究過程 從1913年開始,夫蘭克和赫茲合作對電子與氣體原子和分子間的碰撞進行了非常精確的研究。1914年,夫蘭克和赫茲利用電場加速由熱陰極發出的電子,使電子獲得能量並與管中水銀蒸氣原子發生碰撞。實驗發現,當電子能量未達到某一臨界值時,電子與水銀原子發生彈性碰撞,電子不損失能量;當電子能量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就發生非彈性碰撞,電子將一定量的能量傳遞給水銀原子,使其激發,進而便可觀察到水銀原子退激發時發射的光譜線。這個事實無可非議地說明了水銀原子具有玻爾所設想的那種"完全確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狀態"。因此,這個實驗是玻爾所假設的量子化能級的第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摺疊編輯本段意義 夫蘭克-赫茲實驗不僅證實了玻爾提出的原子存在分立能級的假設,而且改進後的實驗裝置還可以直接用來測定兩個分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在歷史上對量子理論的建立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