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18日 (五) 14:12 由 ZXP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甘陽
[1]
出生 1952年
浙江杭州
國籍 中國
職業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
知名作品 古今中西之爭

   甘阳,1952年生,浙江杭州人,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2年获黑龙江大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1]
   现任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总监;重庆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总监、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

人物經歷

  浙江杭州人,1952年生。
   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2年获黑龙江大学学士,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同年在北京创办象征中国学术新生代崛起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出版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成为八十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
   1989年赴美入著名学府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长期进修,先后师从社会理论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政治哲学家爱兰·布鲁姆(Allan Bloom),法国名史家孚雷(Francois Furet),以及中国政治学家邹谠等名师,广泛研究社会理论,政治哲学,西方文明史。
  1999年起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高访学者,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担任英文学刊The China Review常务编委,北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等学术职务。
   2008年被中山大学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2009年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
   2011年7月1日被聘为重庆大学兼职教授。
  2017年9月,任新一任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

研究方向

   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

主要貢獻

成就與影響


[2] 甘陽

  甘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八十年代组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被普遍看成象征当时中国学术新生代的崛起,日后中国思想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刘小枫,陈来,阎步克,陈平原,陈嘉映,李银河等,均出自这个编委会。甘阳在八十年代主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文化:世界与中国"(三联书店),是对那个时代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不仅奠定了当代中国对西学研究的基础,也为当代中国"反思现代性"浪潮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参见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主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著《古今中西之争》等)。从美国回来以后,甘阳再度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有理论深度的研究,直接引发了中国学术界近年的"政治哲学转向"。

重新閱讀西方

  用两句话来概括,分别是"重新阅读西方"与"重新理解中国"。
  他认为,今天我们对中国的理解,背后往往隐含着我们对西方的一套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并不是真的了解西方,而只是对西方的一知半解甚至南辕北辙的想象。针对这种流弊,他提出一个重要看法,即今天要理解中国,就要重新理解西方。而重新理解西方,在于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把西方当药铺,从西方抓药来给中国治病,而是首先要清楚,西方思想从来只是要治西方的病,所以要深入西方历史和

思想的脈絡,首先弄懂西方自己在討論什麼問題。按照這種態度來重新閱讀西方,那麼就會發現目前中國知識界對西方的理解,很多都是錯誤的,把這些錯誤的看法用來分析中國問題或者治病,危害可想而知。其中,他特別強調了如何理解今天的美國,他指出美國並不是只有自由主義,而是同時有強大的保守主義,而晚近三十年來美國的最大變化恰恰是保守主義取代自由主義成為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中國學界對這一複雜性缺乏了解。基於這種狀況,他引導中國知識界最有活力的一批中青年學者致力於重新理解西方的工作,其中包括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和歷史、美國憲法和歷史、評價列奧·施特勞斯及其學派等等。他主編的"新編'文化:世界與中國'論叢"(三聯書店),以及與劉小楓教授合作主編的"西學源流"(三聯書店)、"政治哲學"叢書(華夏出版社等)、"經典與解釋"叢書(華夏出版社等),已經成為今天中國學界最有影響的讀物。

重新理解中國

   与此同时,甘阳提出我们同样要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的脉络来理解中国,而不是按照西方的观念来理解中国。

通識教育

   甘阳自2004年以来大力提倡的"通识教育"理念,更强烈推动了中国主要大学纷纷走向通识教育道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的状态引向蓬勃开展。
   他在2009年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中指出,"目前通识教育的前景不太乐观,这和通识教育的特殊性有关。通识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往往无疾而终,一开始热闹了几年,最后就无声无息。另外一个特点是每次开会老是原地踏步,上来总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重复一遍,全人教育、文理汇通之类,基本上是简单再生产。通识教育的这种讨论状况,基本上表明通识教育没有进入操作的层面,所以还要老是停留理念上。有一些理念上的问题永远可以讨论,但是最主要是如何进入操作。"
   此事起点是2003年关于"北大改革"的辩论。当时张维迎等学者在北大推出改革方案,试图在北大推行企业化管理,倡导英文教学而非母语教学等等。甘阳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大学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北大改革》一文,率先发起对北大改革方案的批评,随后又接连发表《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等文,北大最后对改革方案被迫做了调整。然后,从2004年开始,甘阳开始在国内大力倡导大学通识教育,认为这才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真正精华所在。2005年甘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大型会议(俗称"香山会议"),来自中国几十所大学的百多位学者教授参与了这次会议,并就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达成了重要共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不是要盲目模仿美国大学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学习美国大学对学生从严要求的实质,特别要抓住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这两个基本点:要让本科生直接研习中外经典,改变以往的概论课;提倡学生小班讨论和助教制度,改变以前只是老师满堂灌的状况,推动学生围绕经典展开自由讨论,并且让研究生通过担任助教获得多方面锻炼。随后甘阳应清华大学邀请做通识教育示范教学,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全校通识课"莎士比亚政治哲学",并通过演讲、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通识教育理念和探索可行的办法。2007年开始,甘阳受"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委托,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下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首届讲习班2007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讲习班2008年在汕头大学举行,第三届讲习班2009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第四届讲习班2010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第五届讲习班2011年在北京大学举行。如今,通识教育的实践已经在中国大学普遍展开。

主要著述

  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将错就错》、《古今中西之争》、《通三统》和《文明·国家·大学》
  (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甘阳《我们在创造传统》,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马克思·韦伯(德),甘阳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89年
  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马克斯·韦伯,甘阳编,《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马克斯·韦伯,甘阳编,《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韦伯文选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甘阳,李猛编《中国大学改革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 书城,2005年06期
  甘阳,通识与道德法学教育的人文之维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11期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甘阳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甘阳,陈来,苏力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2月初版,2012年1月第2版
  甘阳,《将错就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
  甘阳,《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2月
  甘阳,《文明·国家·大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發表文章

  甘阳: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开放时代》2005年01期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读书》2006年04期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5期
   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 《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5期
  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年06期
  甘阳: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文化纵横》2011年05期
  甘阳:论美国内战宪政理论的四个问题《社会观察》2011年11期

人物語錄

  "一个真正的中国精英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打造"中国的精英",就是要打造对中国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觉,从而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高度自信的有教养的中国人。"

相關信息

爭議人物

甘陽同時也是當代中國思想界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他八十年代後期發表的"自由的理念"被公認為中國自由主義的開山之作,但他九十年代中期發表的"自由主義:貴族的還是平民的?"則被看成是中國新左派的代表作,而他2002年的《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則更被看成是中國保守主義的理論奠基。自甘陽1999年從美國回到香港大學任教以來,幾乎每篇文章以及訪談演講往往都引發中國思想界的新話題,《21世紀經濟報道》2003、2004、2005年的"年終特刊"都以甘陽的訪談作為頭條文章刊出,在知識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這些訪談分別是《從"民族-國家"走向"文明-國家"》、《三種傳統的融會與中華文明復興》和《關於中國的軟實力》。甘陽2005年在清華大學發表的著名演講"新時代的通三統",提出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以及鄧小平的傳統,是同一個中國歷史文明連續統,中國的發展方向是"儒家社會主義",在海內外引發重大反響,西方學者Daniel Bell等將甘陽的"儒家社會主義"提法命名為"左派儒學",引起了全球範圍的關注。2007年初甘陽在南韓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提交論文,提出"中國道路六十年"的概念,強調不應以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否定後三十年,也不應以改革以來的後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該文隨後以"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發表於《讀書》2007年6月號,這一"兩個三十年連續"的觀念目前已經成為思想界最重大的話題。2008年12月甘陽應邀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開講"當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提出"第二次思想解放"即從對西方迷信和美國迷信中解放出來的觀念,視頻播出後引發巨大反響。2009年4月甘陽再次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開講"富強與文雅",提出中國發展的真正目標並不僅僅是富強,而是"文雅"即中國文化的復興,視頻播出後影響巨大,廣受各界好評。據稱來自"路邊社"的消息:"2016年1月7日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年度教職工會議現場,著名新左領袖甘陽院長被該院一名青年教師扇了幾記清脆的耳光。"該消息稱,青年教師打人的原因是長期被拖延晉升,"在院內教學上和教師聘期考核時無端刁難多數教師"。"路邊社"的消息中對打人老師的評價是:學術成果突出,而且教學有方。"聘期將滿,六年晉升無望,面臨解聘,且在向校方申訴數次無果的情況下,被迫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