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任詠華(英語:Vivian Wing-Wah Yam,1963年2月10日-),籍貫廣東鶴山。香港人,無機化學家,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系主任。
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
1988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
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
生平
1963年2月10日,任詠華生於香港。她的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根據任詠華講述,雙親並沒有誘導她,是她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善於分析的性格引導她從事科研。她上小學的時候打破一支溫度計,溫度計中的水銀在她手上流動和聚並的現象,讓她驚奇。在中學,她的一位中學教師為她帶來極大的啟發。這位教師懷孕時仍堅持授課。
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於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任詠華師從支志明院士,並在支志明的課題組結識了她的同學、後來的丈夫麥成達。兩人於 1990 年結婚,育有兩名女兒。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任詠華研究金屬釕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1988年博士畢業後,任詠華在香港城市大學(當時叫做城市理工學院)新成立的應用科學系獲得一個初級教職。當時的城市理工學院科研設施非常差,任詠華為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訂購了第一批化學圖書,為實驗室訂購了第一批燒杯和化學藥品。在城市理工學院期間,承擔本科生教學,在教學時間之外,任詠華利用她的博士導師支志明教授的實驗室設備從事科學研究。在這期間,她投身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金屬配合物發光。
1990年,任詠華回母校香港大學任教。
1991年夏至1992年夏,任詠華兩次到倫敦帝國學院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弗里·威爾金森的課題組訪問,在這裡她開始轉向研究有機金屬合成。從倫敦返回香港之後,任詠華開始研究有機金屬發光體,製備出耐用的冷發光有機金屬,激發態壽命在微秒量級,比綠色螢光蛋白和其他螢光材料的激發態壽命還長,促進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發展。
1995年,任詠華升任高級講師。
1997年成為教授。
1999年成為講座教授,2000至2005年任系主任。
2001年,任詠華開始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
2007獲得福布萊特傑出學人獎。
2001年,任詠華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2006年,任詠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5年,任詠華以「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1年獲得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女科學家獎,「表彰其在發光材料以及捕捉太陽能的創新技術方面的工作。」
2012年 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 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西柏格講座學者。
2015年 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
無機化學,有機金屬化學,光物理和光化學,超分子和多核金屬配合物化學,表面活性劑光化學,生物無機化學,分子識別、發光探針和材料,以及新型分子功能材料的設計。
科研成果
- 系統地設計和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和化學傳感器配合物利用各種橋連配體,設計及合成了多種多核金屬簇體系的發光材料利用炔基在結構上呈剛性及線性排列的優點,設計了新型有機金屬錸、鉑、銅和銀的發光剛性棒材料並以弱金-金成鍵相互作用作為開關的新概念,設計出可用作分子磷光信號傳感器及光電開關的雙核金冠硫配合物。
主要獎項及榮譽
- 2000年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2年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2005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
- 2006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6年 日本光化學協會講師獎。
- 2007年 香港富布爾特傑出學人獎。
- 2008年 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
- 2008年 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獎。
- 2010年 黃乾亨黃干利基金教授席。
- 2011年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2012年 旭茉JESSICA 最成功女性。
- 201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2年 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名譽博士。
- 2013年 世界傑出華人獎。
- 2014年 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 2015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
- 2015年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Ludwig Mond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