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邵大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9日 (一) 00:12 由 Lof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邵大蘇(公元 1898 年—公元 1938 年 )名,字大蘇, 江蘇南通人,現代梅庵派琴家。[1]

美學觀點為人稱道

邵大蘇師承梅庵琴派創始人王燕卿,為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徐立孫一起編定了《梅庵琴譜》,並一起成立梅庵琴社。他曾提出「南音重韻,韻勝故清,北音重味,味勝故宏。極則同病,和則兩美」的美學觀點,為琴家所稱道。

抗日戰爭時,邵大蘇為避亂往興仁、西亭等小鎮,後死於霍亂。

嗜古琴如命

邵大蘇精通古文詩詞,嗜古琴如命,與好友徐立孫共同創立梅庵琴社,在琴學方面卓有建樹。徐立孫的兒子徐鷹曾這樣回憶邵大蘇:「先生之長在於超卓的悟性,在古琴曲的內涵和其所敘述的感情變化與意境裡,先父實多得益於大蘇先生的悟性與啟示。 」

故居(梅庵琴社舊址)風雨中 家學綿延長

南通市區人民路上人聲鼎沸,一至寺街即刻寧靜似隔世。傍着千年古寺天寧寺,幽深的三衙敦巷內落英繽紛,巷子走到底,門牌6號處便是邵大蘇的故居,也是邵大蘇與古琴家徐立孫創辦的梅庵琴社舊址,其內梅庵琴房現仍存[2]

邵大蘇家為兩進六間帶前後天井的青磚黛瓦平房,環境幽靜,古意盎然。梅庵琴社創立之初,邵大蘇就將自己書房東邊的一個小亭子間闢為琴室,中間是一張可供兩人相向而坐、雙人對彈的琴桌,桌子的兩邊各置一張琴凳;後方置一小坑椅,兩旁各置兩椅,並有茶几;左邊天井中,置有假山,種有紅、黃天竹,深綠的萬年青,整潔幽靜。

邵明世介紹,這個後來被人們稱為梅庵琴房的雅室,是一個專供諸弟子學習的好地方,也是南通雅好古琴文士聚會的好場所。當時,徐立孫就住在邵大蘇家的後宅,兩家僅一牆之隔,故經常來此琴室操縵,交流琴藝。

每到除夕,邵大蘇必將請出先生王燕卿(古琴大師,邵大蘇的老師)的照片供奉祭祀。當夜,邵大蘇便在先生像前操縵,以琴抒情,告慰恩師的在天之靈。

嗜古琴如命

邵大蘇愛古琴,在他的用物中,處處都能看到古琴的身影:「扇套」是刺繡精細的古琴狀套子;鎮紙為一對小型的銅製的古琴。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抗戰期間,他仍與古琴不離不棄。

6個子女皆自幼學琴

耳濡目染,邵大蘇的6個子女都自幼學琴。三女兒邵平世、長子邵更世、次子邵開世、三子邵壽世,在琴學上皆有所造詣。其長子邵更世得邵大蘇琴操神韻,曾任中國台灣地區梅庵琴社社長,傳授學生遍布港澳及海外,為梅庵琴派傳承竭盡全力。邵明世介紹,邵更世的孫女邵心怡也從小學習古琴,如今人在美國,琴不離手。梅庵一脈,邵大蘇家學未斷,就連著名古琴家査阜西也曾感慨:「則自琴人看來,大蘇未死也。

染疾驟逝 好友哀痛

1938年7月15日,邵大蘇應親友邀請,去正場鎮參加第二天舉辦的觀音菩薩誕辰法會。他準備多住幾天再回去,但在18日(農曆六月二十一日)這天,正場鎮忽然霍亂蔓延,一天之內百餘人喪生,他不幸罹難,時年41歲。

徐立孫聽聞邵大蘇逝世的噩耗,哀痛不已。其時,徐立孫正在挹爽園譜寫琴曲《月上梧桐》,他懷着無比悲痛的心情寫下一段跋文:「予作《月上梧桐》曲既竟,擬就商於邵君大蘇。而君噩耗傳來,輟歌屢嘆。卓與君居同里,長同校,同受古琴於王燕卿先生,情誼甚篤。通里淪陷,君挈眷輾轉遷徙,以伏暑而殞。落月屋樑,琴存人杳。心聲契合,無間幽明。即以此曲紀念吾良友可也。 」

大師文集

邵大蘇的詩詞現存近百首,今由南通博物院趙鵬輯其殘稿為《樗庵零稿》。

視頻

梅庵琴譜《平沙落雁》 鋼弦古琴/ 陳慶隆

《梅庵琴譜》/民國二十年 王賓魯之弟子徐立孫(卓)、邵大蘇據其師生前所整理編輯


參考資料

  1. 邵大蘇(當代古琴大師個人簡介). www.yueqiquan.com. [2019-04-19]. 
  2. 古琴名家-邵大蘇. www.xiuxiuguqin.com. 2014-05-19 [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