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遇春

於 2019年12月1日 (日) 12:05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楊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字時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將。六歲時開始讀書,十七歲時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

目錄

生平簡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楊遇春中武舉人。任四川材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選用其擔任督標。曾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古州苗民起義,並參與廓爾喀之役,深受其賞識。

自嘉慶二年(1797年)起,率軍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屢戰有功,史稱“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嘉慶十一年(1806年),平定陝西寧陝鎮駐兵譁變。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天理教起義及陝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陝甘總督之職率軍討平張格爾叛亂,收復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擔任陝甘總督。張格爾伏誅後,因功繪像紫光閣。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辭官返鄉,進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楊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諡號 「忠武」,故後世稱其為「楊忠武侯」。著有《武備製勝編》十三卷。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交戰數百次,戰法多變,臨戰常頂石冒矢衝鋒陷陣,未曾受傷,被嘉慶帝稱為「福將」,與楊芳並稱「二楊」。在陝甘總督任上十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併機構以節浮費,為開發西北邊疆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