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磁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磁帶(Magnetic tape)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介質,由帶有可磁化覆料的塑料帶狀物組成(通常封裝為捲起)。由於磁帶是循序存取的裝置,尤為適合傳統的存儲和備份以及順序讀寫大量資料的使用場景。

磁帶的類型多種多樣,可儲存的內容也多種多樣。例如,儲存視訊錄影帶,儲存音訊的錄音帶〔包括reel-to-reel tape緊湊音頻盒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數字音頻帶(DAT)、數字線性帶(DLT)、8軌軟片(8-track cartridges)等等各式各樣的磁帶〕。用於計算機的磁帶在1980年代等早期計算機時代曾被廣泛應用,但因為速度較慢,且體積較大等缺點,現在在主要僅用作商業備份等用途。

中文地區的日常使用中,「磁帶」或「錄音帶」通常指卡式錄音帶,因為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在2000年代之前常見。

台灣,reel-to-reel tape被稱為盤式錄音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被稱為卡式錄音帶8軌軟片(8-track cartridges)被稱為匣式錄音帶

簡介

定義 英文名稱:magnetic tape title title 在中國大陸,通常「磁帶」或者「錄音帶」一詞都指緊湊音頻盒帶,因為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中國台灣,reel-to-reel tape被稱為盤式錄音帶、緊湊音頻盒帶(Compact audio cassette)被稱為卡式錄音帶、8軌軟片(8-track cartridges))被稱為匣式錄音帶。 磁帶54年 1963-2017年:承載記憶的AB面 磁帶,作為承載一個時代記憶的載體,已有50年的歷史,即從最初的數據存儲到主流的音樂存儲介質。 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研製成了全球首盤盒式磁帶,大小僅為早期的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環卡式錄音機的1/4,磁帶雙面都由塑料外殼包裹,可最大程度保護其中的數據,每一面可容納30到45分鐘的立體聲音樂。 1965年,8聲軌磁帶誕生。3年後,TDK的超級動態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帶誕生。 1970年,第一盤120分鐘磁帶誕生,即每一面可容納60分鐘的音頻數據。 1971年,Advent公司推出了201型磁帶機——其搭載杜比B型降噪系統,磁帶才被更加認真地用於錄製音樂,為之後開始的高保真卡帶和播放器時代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索尼Walkman系列為代表的便攜式隨身聽出現,造就了磁帶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風靡。正是在這個時期,音樂磁帶的銷售開始取代密紋唱片,隨身聽一躍成為便攜式音樂市場的象徵。 然而好景不長,在很多西方國家,磁帶市場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銷售高峰後,就開始急速萎縮。到了90年代初期,CD的銷售就超過了預錄製卡帶。 1998年,韓國三星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台MP3播放器。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尤其是進入了千禧年之後,MP3格式開始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2007年,當英國一個主要的電器零售商宣告停止銷售磁帶後,《太陽報》就自作主張宣告了磁帶的死亡。 2009年,網絡雜誌Pop Matters認為磁帶已經可以圓滿退場了:「一些媒介就是註定要滅亡且永無復興之日,磁帶註定是這種命運。」 2010年秋,美國媒體報道了磁帶的「重生」:美國25個音樂廠牌開始重新製作磁帶,著名的音樂網站Pitchfork也早就進行了類似的嘗試,並且這些磁帶不是老專輯的翻錄,而是新發行的專輯。一些獨立樂隊,如Animal Collective、Deerhoof、the Mountain Goats也推出了磁帶專輯。 如今,磁帶變為一種收藏,依舊在市場上活躍。據業內行家稱,老磁帶的大部分品種發行量小,外加絞帶、受潮等自然損耗和人為損耗,其收藏價值會越來越高。 尺寸 磁帶尺寸廣義上講包括磁帶的寬度、長度或者磁帶盒的規格。 磁帶盒常見的規格:AIT磁帶多為3.5英寸(8.89厘米)、DLT磁帶多為5.25英寸(13.335厘米)。 工作原理 為什麼磁帶可以存儲音頻信號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原來,錄音磁頭實際上是個蹄形電磁鐵,兩極相距很近,中間只留個狹縫。整個磁頭封在金屬殼內。錄音磁帶的帶基上塗着一層磁粉,實際上就是許多鐵磁性小顆粒。磁帶緊貼着錄音磁頭走過,音頻電流使得錄音頭縫隙處磁場的強弱、方向不斷變化,磁帶上的磁粉也就被磁化成一個個磁極方向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的「小磁鐵」,聲音信號就這樣記錄在磁帶上了。 放音頭的結構和錄音頭相似。當磁帶從放音頭的狹縫前走過時,磁帶上「小磁鐵」產生的磁場穿過放音頭的線圈。由於「小磁鐵」的極性和磁性強弱各不相同,它在線圈內產生的磁通量也在不斷變化,於是在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放大後就可以在揚聲器中發出聲音。 技術 螺旋掃描記錄技術的歷史可追溯到40多年前。1956年,ampex公司將螺旋掃描設備作為一種可靠的存儲設備推向了視頻市場。該設備每平方英寸磁帶可存儲的數據大幅度增長,讀數據的速度比當時線性磁帶技術還要快。螺旋掃描技術的高性能和大容量迅速使螺旋掃描技術成為視頻廣播業的標準。許多電視台仍使用類似的螺旋掃描磁帶驅動器,每套磁帶系統的價格超過了10萬美元。 第一種高性能、高容量磁帶驅動器exabyte 8200於1987年被引入到unix開放系統市場中,該驅動器傳輸速率為240kb/s,容量為2.4gb。這種螺旋驅動器使用8毫米磁帶,利用不同的讀、寫磁頭從磁帶讀取數據並向磁帶寫入數據。寫後讀技術,即在安裝磁頭的磁鼓每轉一圈時,使用一個磁頭寫數據,隨後再利用讀磁頭來校驗數據。這種技術是用來校驗寫入操作正確性的通用方法。如果檢測到錯誤的話,就對數據進行重寫,直到讀出的數據沒有錯誤為止。這類驅動器的高密度、高速度以及錯誤檢測和糾正等特性使螺旋掃描技術非常流行。 對螺旋掃描技術的改進包括1990年推出的硬件壓縮,它可以將存儲在磁帶上的數據密度增加一倍。1990年,人們還對螺旋掃描技術進行了另一項改進,即使用方位角記錄技術。這項技術利用以不同角度安裝在掃描器上的磁頭在磁帶上生成的人字形或v形軌跡。這就使高密磁軌容錯技術成為可能。這項技術在歷史上曾使螺旋掃描技術在性能和容量上處於領先位置。此外,磁帶介質上的改進則進一步增加了螺旋掃描磁帶的數據密度。新型驅動器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記錄速率、更大的磁帶容量,並提高了數據密度。 [1]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