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形容人的素质或者事物品质的单字。战国时期的五德终始说[1],用“德”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特性;人们常与其他单字组合,来形容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规范、品行和品质。《老子》通过德、人、天地、万物和自然,反复论证“道”与“有”和“无”的关系,以便消除人们对事物的成见,顺其自然而作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字形本意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本作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直”同时也是“德”原来的读音,这通常意味着“直”(值)才是“德”字的成义要件。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准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

德字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金文作惪(从心从直)或德(从心从彳从直),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老子》以德论道

老子生活时代,五德终始说盛行,所以多次用五行之“德”,来阐明他的万物之“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老子用辨别事物的德,来描绘道的特性。他说,“从辨别德的角度,来观察道是最恰如其分的。道在事物中,给人似存非存之感觉。反复寻思后,其中有像;仔细掂量后,货真价实;幽静深奥,中有精髓;精髓传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注重名誉,大家都用德辨别是非。我根据什么辨别大家的品德?彼此彼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失道而后德

老子用“有”和“无”表明了自己对、德、、义和礼的态度。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明道若昧,上德若谷

老子认为对道的态度因人而异,不必勉强。但是,“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根据事物运行演化特性行事的人,才能上德若谷,心想事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告诉世人玄德之道,即尊道而贵德,顺其自然。他说,“道 - 事物的演化运行机制生于自然,德 - 事物的素质品质蓄积于自然,物 - 事物的形状形成于自然,势 - 事物的势力范围扩展于自然。 因此万物无不遵守道而生存,无不珍藏德而繁衍。道之尊,德之贵,不是奉命而为,而是万物自宾自化,顺其自然。生存之道,繁衍之德;即,生长,发育;独立,毒害;养护,覆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幽远常在之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用“服田力啬,乃亦有秋。”的农夫,举例说明积德之道。他说,“啬提前选育良种,并根据天气季节变化治人事天。早早积累经验和良种,就是重积德之行为;重积德可以克服自然灾害;能克服自然灾害,就能没有缺吃少穿的极端现象;没有极端现象,可以有庄园;有庄园能落地生根,富足常在;是谓经验丰富,繁荣长久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道莅天下,德交归焉

老子认为,治理大国与烹饪小鲜时,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一样。用道来体察治理天下,鬼、神和圣人都无法制造人间冲突。人间无冲突,治大国者才能德高望重

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2]

善为道者,是谓玄德

老子用“蔷”说明积德之道后,又用古时“善为道者”的治国之策,来反对愚民政策。他说,“古之善为道者,不是靠灌输自己的成见、令民众明白道理,而是将以这种行为、斥为愚民政策。民之难治,是因为足智多谋的愚民政策太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道两者的利害关系是𥡴式,常知𥡴式,是谓玄德。玄德深入人心,幽远常在,与以智治国背道而驰,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有德司契,天道无亲

老子忠告世人,有根有据,不偏不倚,才能被天下人接受。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视频

德 相关视频

老子简述道与德的关系
《道德经的奥秘》12有道必有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