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民主派

(重新導向自 泛民主派)
香港分為3大黨派:建制派、民主派和本土派列表原圖鏈接來自 獨家網 的圖片

民主派英語:Pro-democracy camp),又稱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泛民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之一,廣義上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與組織。有別於其他國家中反對黨或在野陣營民意不及執政黨的情況,民主派在立法局引入直選以來直至主權移交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中,一直以約六成普選票數力壓建制派。惟受制於非普選的功能組別議席,民主派未能爭取立法會議席過半(除了1995年外)。

民主派支持並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內部可根據抗爭方式、路線,以及社會與經濟立場上的不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當中包括溫和民主派及激進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方面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

建制派及親中媒體一般將其貶稱為「反對派」,在提及民主派政黨的時候則會加上引號。

目錄

名稱緣起

早期民主黨聯合其他較小的民主派政黨如民協、前線及獨立人士組成民主派。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後,四十五條關注組的崛起,連同民協、前線、職工盟、街工、社民連等政黨,各自形成與民主黨相若的影響力,「泛民主派」一詞亦因此大量使用,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為了協調組建泛民區選聯盟,在立法會組建泛民會議,後分別改為使用民主派區選聯盟、民主派會議的名稱。

自從政務司司長許仕仁首次以「反對黨派」稱呼反對2007年政改方案的議員,如《大公報》、《文匯報》等香港親共傳媒就開始以「反對派」稱呼他們。有部分民主派政黨對「反對派」這一稱謂並不反感,例如社會民主連線在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以「旗幟鮮明的反對派」作為他們的宣傳口號[1]

2016年後,有傳媒和官員以「非建制派」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組成的陣營,很多時候也作為「民主派」的同義詞。

歷史

民主派一直擔起爭取香港民主的旗幟,其歷史開始追溯自1980年代的中英談判。在此之前,英籍的貝納祺於1949年成立的香港革新會及其他政治團體也曾爭取過全面直選,惟影響力不大。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社會普遍受冷戰思維影響,民間組織大致分成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左派及支持中國國民黨的右派。六七暴動後[2],左派一厥不振,備受港府打壓;而右派也因蔣中正逝世,加上逐漸融入香港社會,勢力有所下降。

在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反貪污捉葛柏、爭取文憑教師合理薪酬運動、金禧事件、保釣運動、艇戶事件等,多由新興起的民間團體領導。熾熱的社會運動風潮因此聚集了一批關注社會的人士,為1980年代民主派的興起提供基礎。

視頻

民主派  相關視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動畫——民主篇
人民民主的特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