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學名:雪

外文名稱:snow

意思: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

拼音:xue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形式。雪只會在零攝氏度以下溫度及溫帶氣旋的影響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下雪的機會較微。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樣之所以繁多,是因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為最多,對於六角形片狀冰晶來說,由於它的面上[1]、邊上和角上的曲率不同,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飽和水汽壓,其中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最大,邊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實有水汽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冰晶各部分飽和水汽壓不同,其凝華增長的情況也不相同。例如當實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時,水汽只在面上凝華,形成的是柱狀雪花。當實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時,邊上和面上都會發生凝華。由於凝華的速度還與曲率有關,曲率大的地方凝華較快,故在冰晶邊上凝華比面上快,多形成片狀雪花。當實有水汽壓大於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時,雖然面上、邊上、角上都有水汽凝華,但尖角處位置突出。水汽供應最充分,凝華增長得最快,故多形成枝狀或星狀雪花。再加上冰晶不停地運動,它所處的溫度濕度條件也不斷變化,這樣就使得冰晶各部分增長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種多樣的雪花。[2]

形成原理

冰雲是由微小的冰晶組成的。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時,冰晶表面會增熱而有些融化,並且會互相沾合又重新凍結起來。這樣重複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雲內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華繼續增長。但是,冰雲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裡水汽不多,凝華增長很慢,相互碰撞的機會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長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發掉,很少能落到地面。最有利於雲滴增長的是混合雲。混合雲是由小冰晶和過冷卻水滴共同組成的。當一團空氣對於冰晶說來已經達到飽和的時候,對於水滴說來卻還沒有達到飽和。這時雲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華,而過冷卻水滴卻在蒸發,這時就產生了冰晶從過冷卻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冰晶增長得很快。另外,過冷卻水是很不穩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凍結起來。所以,在混合雲里,當過冷卻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時候,就會凍結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當小冰晶增大到能夠克服空氣的阻力和浮力時,便落到地面,這就是雪花。

 

當靠近地面的空氣在0℃以上,但是這層空氣不厚,溫度也不很高,會使雪花沒有來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這叫做降「濕雪」,或「雨雪並降」。這種現象在氣象學裡叫「雨夾雪」

 

形成條件

水汽飽和

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里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為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濕度(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空氣的飽和水汽壓的比值)不小於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呢,往往相對濕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例如,空氣溫度為-20℃時,相對濕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長了。氣溫越低,冰晶增長所需要的濕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溫環境裡,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空氣里有凝結核

人工造雪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里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濕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里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說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所以我們有時才會見到天空中有雲,卻不見降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採用人工降雪。

具體作用

雪對農作物的作用

雪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雪是具有很好保溫效果的物質,可以在寒冬保護植物不被凍傷,來年開春雪水融化可以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絕對不是巧合,因雪的導熱本領很差,土壤表面蓋上一層雪被,可以減少土壤熱量的外傳,阻擋雪面上寒氣的侵入,所以,受雪保護的莊稼可安全過冬。積雪還能為農作物儲蓄水分。此外,雪還能增強土壤肥力。據測定,每1升雪水裡,約含氮化物7.5克。雪水滲入土壤,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餵養家畜家禽、灌溉莊稼都可收到明顯的效益。

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如果長期飲用潔淨的雪水,可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秘訣」之一。

雪為什麼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數量要少1/4。重水能嚴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過程。有人做過試驗,魚類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會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條件是大氣中要有「凝結核」存在,而大氣中的塵埃、煤粒、礦物質等固體雜質則是最理想的凝結核。如果空氣中水汽、溫度等氣象要素達到一定條件時,水汽就會在這些凝結核周圍凝結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故每當一次大雪過後空氣就顯得格外清新。

 

據測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為0.05-0.10克。所以,地面積雪對音波的反射率極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為減少噪音作出貢獻。

保溫作用

積雪,好像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面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鑽進積雪孔隙里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着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着的。這很象穿着新棉襖特別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裡面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裡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這是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體,它本身都能通過熱量,這種能夠通過熱量的性能,稱做物體的導熱性。在自然界常見的幾種物質中,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物體裡容納的空氣越多,它的導熱性就越差。由於積雪裡所能容納的空氣量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積雪的導熱係數變化幅度也較大。一般剛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溫效應最好,到春天融雪後期,積雪為水所浸漬,這時它的導熱係數就更接近於水了,積雪的保溫作用便趨於消失。

六月飄雪的傳說

歷史上,在淮安地區曾經出過兩大名案,一為元代的竇娥案,一為清代官員李毓昌被害案。據說兩案皆驚動全國,成為當時的新聞熱點。李毓昌的案子有詳細的史實可查,沒有爭議,然而竇娥案的詳細情節不為世人所知。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

竇娥冤死,六月天下雪,大汗三年

《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

竇天章因為欠蔡婆婆高利貸,無錢歸還,將小女端雲給蔡家當童養媳。

蔡婆婆給竇天章盤纏赴京趕考並把端雲改名為竇娥。

竇娥與丈夫生活不久後,丈夫暴病去世,竇娥與婆婆二人守寡在家。

一日,蔡婆婆向賽盧醫討債時,險被無錢歸還的賽盧醫殺害,巧被路過的張驢兒與其父撞破此事。

張驢兒藉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貪圖竇娥美貌,要求與其父一同入贅蔡家。

竇娥守節不肯,張驢兒就下毒計,從賽盧醫處買得砒霜,下到竇娥為蔡婆婆做的羊肚湯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脅迫竇娥改嫁。

正巧蔡婆婆作嘔,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

張驢兒要挾不成,誣告竇娥。貪官欲屈打成招,竇娥不招。

而後要挾要打蔡婆婆,竇娥只好招認。

處死前,竇娥許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綾,六月飄雪,大旱三年以證明其冤屈。

皆應驗。竇天章科舉得中,三年後任廉訪使至楚州,見竇娥鬼魂出現,於是重審此案,為竇娥申冤。

舞台上常演的有《斬娥》一折。

六月飛雪的現象十分罕見。中國古代就有六月飛雪的反常現象。周代的《六韜》一書中有相關的記載;《漢書·五行志》記載了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 年),從農曆三月到九月就一直是雨雪天氣,使莊稼顆粒無收;據考證,中國在公元537 年也發生過一次長達數月的夏雪天氣,以致天下饑饉。夏季本應是酷熱難當,卻出現了寒冷的天氣。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造成的。火山爆發時可產生達數百萬噸的火山灰,上升至大氣高層,飄散到世界各處,一連數月遮天蔽日。它導致白天太陽無光,夜間不見星星,還使得許多地區出現冬季天氣。據研究,公元537 年中國發生的那次夏雪天氣,是由於新幾內亞東南部的一次火山噴發造成的。「六月雪」雖屬罕見,但也有其科學的道理。青藏高原地區,天氣多變,雖是六七月天,下大雪也是平常事。

視頻

動畫片堆雪人

冬天為什麼會下雪

參考資料

  1. [http://www.tmianyang.com/TravelStrategy/TravelNotesInfo?id=11545 冰與雪的交融,驚艷世人的冬季王朗綿陽旅遊網,2019/11/22
  2. 雙語: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新浪網,2015年01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