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言》,是中國西漢學者揚雄模擬《論語》的體裁寫成。十三卷,內容是儒學傳統思想。《問道》:「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扌追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晉朝李軌注,北宋司馬光的集注。

基本信息

史稱《法言》為揚雄模仿《論語》而作,至於取名《法言》,則本於《論語·子罕篇》:法語之言,能無從乎和《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法有準則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所以法言就是作為準則而對事情的是非給以評判之言。

《法言》形式上類似語錄,一條一條的。全書共13類,每卷30條左右,最後有一篇自序,述說每篇大意和寫作意旨,但並不能完全概括各卷的內容。各卷在內容上也有交叉。所以自序實際上是楊雄藉此更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思想。《法言》的內容很廣泛,對從哲學政治經濟倫理,到文學藝術科學軍事乃至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學派、文獻等,都有所論述。閱讀《法言》除了能對揚雄的思想有所了解外,還可以知道許多西漢末年以前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

揚雄作《法言》,反對方士巫術、像龍致雨、神仙不死等,對人類能否成仙而長生不死明確否定,他認為:吾聞伏犧神農歿,黃帝堯舜殂[cú]落而死,文王畢,孔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仙益無益子之矣。又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君子》)。同時他對傳統的天命思想表示不滿,甚至不承認天有作用,如對項羽死前說的此天亡我,他就明確表示反對,認為漢屈群策,群策出群力。楚憞(duì,音對,憎惡)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重黎》[1])。對於古代流行的天命500歲一循環,500歲而有聖人出的神秘主義思想,他也不贊成。

在認識論問題上,《法言》中反對生而知之,強調後天的學、習和行,如說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學行》)。強調感官聞見在認識中的作用,如說:多聞則守之以約,多見則守之以卓。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吾子》)。他還反對沒有驗證的妄言,認為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近,大必有驗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之謂妄(《問神》)。

主要影響

《法言》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在很長時期內是比較大的。最突出的有兩方面:一是《法言》中所表現的對以董仲舒哲學和讖緯經學為代表的神學目的論的懷疑和不滿,為後世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所繼承和發場,促進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和無神論思想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積極作用[2]

二是揚雄在《法言》中所表現的捍衛正統儒學的精神,對後世儒家所謂道統的建立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揚雄在《法言》中認為,孟子在他的時代為捍衛孔子學說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要學習孟子,在漢代擔負起捍衛正統儒學、批判諸子異說的任務。《法言》對後世所產生的這兩方面的影響,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但在當時神學迷信作為正統的官方思想瀰漫泛濫於整個社會的情況下,他獨能發表這樣一些懷疑和不滿,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成都人,是我國西漢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他的先世是做官的,後來沒落為以農桑為業,因此揚雄在官場上毫無地位,後來由於奏《羽獵賦》得到皇帝的賞識,除為郎,歷成、哀、平三朝而不升遷,一直到王莽代漢後,他才以耆老久次轉為大夫,後因政權內部矛盾,幾乎送了命(《漢書·揚雄傳》)。

揚雄的一生,處於西漢由盛轉衰之時,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動盪惶惑狀態。揚雄由於其出身和經歷的影響,成了當時統治階級中下層的思想代表。他出於補救統治思想危機之心,寫成《法言》一書。

視頻

法言 相關視頻

漢朝換三位皇帝,揚雄潛心學術30年,為後世研究留下重要文獻
名人大講堂再開講 聽劉躍進講「西道孔子」揚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