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凱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Mariah Carey 瑪麗亞·凱莉 | |
---|---|
出生 |
1970年3月27日 (54歲-55歲) 美國紐約州亨廷頓鎮 | 1969年3月27日或
居住地 | 美國紐約州紐約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
活躍時期 | 1988年–現在 |
配偶 | Template:Plain list |
兒女 | 2 |
網站 |
mariahcarey |
音樂生涯 |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聲樂 |
唱片公司 | |
相關團體 | |
簽名 | |
150px |
瑪麗亞·凱莉(英語:Mariah Carey,1969年或1970年3月27日-)[2],美國天后級歌手、詞作人、唱片製作人與演員。1990年,她的同名出道專輯發行,不僅其單曲《愛的幻影》讓她一舉成名,而且也在美國製造了多首冠軍單曲。1995年到1996年期間,凱莉和大人小孩雙拍檔合作的單曲《甜蜜一日》在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取得了16周冠軍,至今仍是在該榜單奪冠周數最長的歌曲 。不久後,隨着凱莉與索尼音樂總裁湯米·摩托拉 離婚,凱莉以專輯《美麗花蝴蝶》的發行實現了個人形象和音樂風格上的轉型。1998年,凱莉被世界音樂獎官方評定為1990年代全球最暢銷藝人,而在2000年,該獎又評定凱莉為千禧年暢銷女藝人。
2000年,凱莉離開哥倫比亞唱片,並與美國維京唱片簽下了一份1億美元的合同。在她出演的電影《星夢淚痕》發行前幾周,凱莉身體狀況不佳,精神也十分崩潰,因而被送往醫院住院了一段時間。而電影反響不佳,亦讓凱莉遭受重大挫折。隨後,維京唱片以5000萬違約金與凱莉解約。解約次年,凱莉與小島唱片簽下了一份價值幾百萬的合約。在經歷事業低谷後,凱莉在2005年以專輯《天后再臨-解放咪咪》再度回歸巔峰,專輯是當年美國最暢銷的專輯 ,也是全球第二暢銷的專輯。專輯的第二張單曲《我要我們在一起》是凱莉2000年代最成功的單曲,並被《告示牌》評為「十年歌曲」。之後,凱莉再度涉足電影界,在2009年電影《天生不是寶貝》擔任配角,並獲得了棕櫚泉國際電影節「突破表演女演員獎」。
凱莉在其職業生涯中取得了超過2億份唱片銷量,是全球暢銷音樂藝人之一。而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的認證,凱莉是美國銷量第3高的女藝人,一共獲得了6350萬份專輯銷量認證。在發行《零距離接觸》之後,凱莉在美國共累積了18首冠軍單曲,是取得最多冠軍單曲的女性歌手 。2012年,凱莉被VH1評為「音樂領域百大傑出女性」第三名。在取得商業成就的同時,凱莉亦收穫了5項葛萊美獎、19項世界音樂獎、11項全美音樂獎和14項《公告牌》音樂獎。她的音樂事業鼓舞了一批批新生代歌手。[3]瑪麗亞·凱莉以五個八度的音域、共鳴、轉音以及對哨音的獨特運用而著名,並獲《健力士世界紀錄》尊稱為「至尊歌者」。
目錄
早年
瑪麗亞·凱莉出生於美國紐約州蘇福克縣的漢丁頓 。[4][5]她的父親,艾爾弗雷德·羅伊·凱里(Alfred Roy Carey)是擁有非裔委內瑞拉血統的非裔美國航空工程師。而她的母親帕特里夏(Patricia,娘家姓希基)則擁有愛爾蘭血統。[6]在帕特里夏1960年遇見弗雷德之前,帕特里夏是一名職業歌劇院歌手。[5]而當弗雷德成為一名航空工程師後一年,兩人正式步入婚姻殿堂,隨後一起遷往紐約市的郊區居住。[6]由於帕特里夏的家人無法接受帕特里夏與一黑人結婚,因此在兩人結婚之後,他們與帕特里夏斷絕了關係。在凱莉的姐姐愛莉森和凱莉出生之間的那些年,凱莉的家人一直因為種族隔離生活得很艱難。[6]凱莉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她的名字取自1951年百老匯音樂劇《長征萬寶山 》中的一首歌曲《They Call the Wind Mariah》。[7][8]凱莉稱,自己長大之後一直感覺被母親那邊的家人忽視,而這種感覺對她影響很大。[6]
「那段時間我一直都很艱辛,搬了很多次家,不得不獨立成長……我父母還離婚了。而我一直感覺自己和周圍的任何一個鄰居都有點不一樣。我是一個不同種族的人,有時,這會成為麻煩。你看,假如某種情況,大家叫(我)『白種女孩』,那我就只能說『不,那不是我』了。」
凱莉三歲時,她的父母就離婚了。[10]在離婚之後,姐姐愛莉森由父親撫養,而瑪麗亞和哥哥摩根則由母親撫養。凱莉自此和父親分居,再也沒有見過父親一面。[10][11]凱莉回憶道,在四歲之前,她開始在晚上躲在被窩下面偷偷聽電台,並跟着一起唱歌,從音樂中尋找內心的寧靜。[11]在小學時,凱莉在她喜歡的科目,如音樂、美術與文學等,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她對其它科目則沒什麼興趣。在幾年家庭貧困後,帕特里夏有了足夠的錢將一家人搬去紐約一個穩定富裕的區域。[12]這之後,凱莉開始創作詩歌,並為這些詩歌作了旋律,奠定了她在高中成為一名創作歌手的基礎。[13]1987年,凱莉從高中畢業。[14]凱莉擅長音樂,在其母親的指導下能掌握並控制哨音。帕特里夏曾教導凱莉演唱古典歌劇,但由於凱莉對它不感興趣,因此帕特里夏從未強迫凱莉以其為生。凱莉回憶道,她對創作的歌曲一直保密,但帕特里夏「從來就不是一個愛強迫人的媽媽。她從沒講過『讓它(歌曲)更有歌劇的感覺』這類話。我十分尊重歌劇,但它真的對我毫無吸引力。」[13][15]
在高中時,凱莉開始和加萬·克里斯托弗 一起寫歌。他們需要一名會彈琴的助手:「我們打給一個人但他沒來,所以我們偶然碰見了本 (·馬古里斯),本來到錄音室,但他琴彈得真的不怎麼樣 — 他更像一名鼓手 — 但那一天之後,我們保持著聯繫,我們也突然有點明白怎麼做詞曲創作人了。」[15]凱莉和克里斯托弗開始在克里斯托弗父親開的一家商店的地下室創作歌曲。他們創作的第一首作品名為「Here We Go 'Round Again」,凱莉稱這首作品有摩城般的感覺。這之後,他們開始創作完整的樣本唱片。[16]凱莉也搬去了曼哈頓一個單間公寓居住。[17][18]在那段時間,凱莉去許多餐館上班,但老是做滿兩周就被炒了。[19]雖然凱莉缺錢付房租,但她依舊不改自己音樂夢想,為了完成一張樣本唱片,凱莉經常和馬古里斯工作到深夜。[19]在創作完四首樣本歌曲之後,凱莉開始嘗試將它們送去唱片公司,但屢屢受挫。[20]不久之後,凱莉認識了流行歌手布蘭達·凱·史達 。[20][21]
生涯
1988–1992年:《瑪麗亞·凱莉》和《情感》
與凱莉友誼的不斷發展,讓史達起了幫助凱莉在音樂界功成名就的興趣。1988年12月,史達帶領凱莉出席唱片公司高管晚會,凱莉在場將她的試唱小樣錄音帶交給哥倫比亞唱片總裁湯米·摩托拉。回家路上,摩托拉聽了這盤錄音帶[22][23]。兩首歌過後,他開始對凱莉產生興趣,後來花兩個星期才找到凱莉跟他簽約,着手規劃的她處女秀[22]。雖然她執意要跟瑪格里斯共事,但摩托拉招募了瑞克·威克 、納拉達·邁克爾·沃登 和瑞特·勞倫斯 等當時頂尖的製片人[22]。摩托拉和哥倫比亞的員工打算將凱莉標榜成他們的頭牌女流行樂藝人,與當時分別簽約愛麗斯塔唱片 和Sire Records的惠特妮·休斯頓和麥當娜一決高下[24]。處女專輯《瑪麗亞·凱莉》完成後,哥倫比亞斥資100多萬美元宣傳[25]。儘管專輯開始的成績並不理想,但凱莉在第33屆格萊美獎 上亮相後,專輯最終登頂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26]。專輯占據榜首位置連續11個星期[27],凱莉也憑藉單曲《愛的幻影》贏得最佳新人和最佳流行女歌手表演獎[28]。除了《愛的幻影》,專輯還派生出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冠軍單曲《Love Takes Time》、《Someday》和《I Don't Wanna Cry》[29]。凱莉因此成為自積遜五人組以來的首位手握四首單曲冠軍的藝人[30]。《瑪利亞·凱莉》在1991年最終成為美國年度最暢銷專輯[31],總銷量1500多萬張[32]。
1991年,凱莉開始錄製她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情感》[33][34]。她形容專輯是對摩城唱片靈魂樂的尊重,認為她需要致敬影響她童年的音樂類型[34]。這個項目,凱莉與在她的處女作中充當小角色的華特·亞方納席耶夫 ,以及舞曲二人組C+C音樂工場羅伯特·克萊維爾 和大衛·科爾[35]合作。凱莉和Margulies私底下籤合同後又簽約哥倫比亞唱片,這讓兩人關係惡化,同意對半分歌曲創作版稅和她的一半收益。然而,《情感》步入音樂創作階段時,索尼唱片官方出面澄清Margulies僅能獲得專輯共同作者的合理報酬。後來Margulies輸掉與索尼唱片的公司,雙方最終分道揚鑣[34]。《情感》於1991年9月17日發行,樂評人認為這張專輯比前作更加成熟[36]。儘管凱莉進步的歌詞創作、創作和新風格獲贊,但專輯的素材還是被批弱於處女作[37]。 儘管專輯在全球售出800萬張,但仍無法達到前作的商業和口碑高度[38]。
處女作發行後,樂評人再度質疑凱莉是否會着手舉辦世界演員宣傳她的歌曲[39]。雖然凱莉解釋稱怯場 和她的歌曲風格讓她失去巡演的信心,但凱莉是不能發出她所了解的絕對音高和5個純八度音域的「錄音室歌手」論日漸增長[40][41]。懷着拋開她是捏造藝人言論的信念,凱莉和亞方納席耶夫決定預約MTV電視節目《MTV不插電 》的演出[42],亮相該節目需要藝人「不插電」或拋棄錄音室設備[42]。然而凱莉偏愛她那更深情、更有力量的歌曲,但她決定演唱最流行的歌曲。節目錄製前幾天,凱莉和亞方納席耶夫增加了一首老歌的翻唱,目的是想帶來不同且出乎意料的感覺[43]。最終他們選擇翻唱積遜五人組在1970年創作的歌曲《I'll Be There》。1992年3月16日,凱莉在紐約皇后區的阿斯托利亞工作室 錄製了歌單上的七首歌曲[44]。這部輕鬆表演劇 好評如潮,播放次數比平時的劇集多三倍。這次成功帶動索尼高管的營銷[45],公司決定以EP形式發布七首歌,考慮到歌曲很短,定價很低。EP大獲成功,批駁了凱莉只是錄音室歌手的音評人和推測[46],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頒發的三個鉑金銷量認證[47],同時在歐洲多個市場獲得金和鉑金認證[45]。
1993–1996年:《音樂盒》、《祝福》和《夢遊仙境》
「我和她有着詞曲合作關係,我不能談論其他與她合作詞曲創作夥伴,但如果你能在房間裡看到我們,我會調和弦,在鋼琴上彈點旋律,她會說『噢,那很棒哦,』她會唱出旋律並加點東西上去。之後我再彈一遍,她就說『很棒哦』,合作關係就此形成,最終她能拿下旋律,之後這個旋律促使她開始考慮要在詞中融入的感情,並最終將其變為歌曲的主題。」
1993年初,凱莉着手創作第三章錄音棚專輯《音樂盒》[49]。《情感》衝擊處女作商業高度失敗後,凱莉和哥倫比亞同意接下來的專輯收錄更多流行曲風歌曲,以期吸引更廣泛的受眾[49]。創作期間,凱莉大多數時間與亞方納席耶夫合作[48]。8月31日,《音樂盒》全球發行,空降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50]。樂評人對專輯的評價褒貶不一,儘管許多人讚揚專輯受流行樂的影響及深刻的內容,但其他人認為凱莉沒有完全發揮她那飽受讚譽的音域[51] 。Allmusic的羅恩·懷恩(Ron Wynn)形容專輯中凱莉演唱形式的不同:「凱莉展示她演技中其他成分的做法很明智,但有時矯情勝過缺乏激情[52]。」專輯的第二首單曲《英雄》最終成為凱莉職業生涯中的傳唱最廣、最鼓舞人心的一首作品[53],成為凱莉第八首美國榜冠軍單曲[53],開始將凱莉的知名度延至整個歐洲。伴隨着第三首單曲的面世,凱莉也斬獲多個職業生涯里程碑。她翻唱的壞手指樂團 的《失去你》成為她在德國、瑞典[54]和英國的第一首冠軍單曲[55]。
《音樂盒》在多個國家專輯榜榜首位置待了很長時間[56] ,最終成為史上最暢銷專輯之一,全球售出3200多萬張[48]。前兩張專輯都沒有巡演,這次凱莉同意啟動短期的全國演唱會,名為音樂盒巡演[57]。整個北美只設六站演出[57],雖然短,卻是成功的巡演,是害怕巡演難題的凱莉所邁出的一大步[58]。《音樂盒》過後,凱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淡出公眾視野,整個1994年都在着手創作未具名的作品[59]。1994年10月,《公告牌》宣布凱莉會在當年晚些時候發行新的假日專輯[59]。那年,凱莉與路德·范德魯斯共同翻唱了萊昂納爾·里奇和戴安娜·羅斯的歌曲《無盡的愛》[60]。專輯《聖誕快樂》1994年11月1日發行,出自其中的第一支單曲《要的就是你》也在同日公布[61]。最終,專輯成為史上美國暢銷聖誕節/假日專輯列表 ,全球銷量超過1500萬份[62][63][64]。此外,《要的就是你》口碑爆棚,被公認為「聖誕佳節少有的現代附屬品之一。」[62]《滾石》雜誌稱其為「假日標配」,把它列入最佳搖滾聖誕歌曲榜單的第四位[65]。從商業層面上看,歌曲成為史上最暢銷的假日鈴聲[66],在日本是最暢銷的非亞洲藝人單曲[67],銷量超過210萬(含彩鈴和數字下載)[68][69]到1994年假日季末,凱莉和阿法納西夫開始為明年發行的下一張錄音室專輯創作素材[70]。
1995年10月3日發行的《夢遊仙境》融合了《音樂盒》的流行樂感情,受其R&B和嘻哈風格影響。專輯的第二首單曲《甜蜜一日》是受大衛·科爾 去世的啟發創作的[71]。歌曲在百強榜榜首位置待了創紀錄的16個星期,成為史上占據榜首位置時間最長的歌曲之一[72]。《夢遊仙境》成了她在美國最暢銷的專輯[73],也是她個人繼《音樂盒》後,第二張獲得RIAA鑽石銷量認證的唱片[47]。專輯再度讓她在日本成為唱片最暢銷的國際藝人,銷量達220萬張[74],全球銷量最終達到2500多萬張[32]。從口碑上看,專輯被封為凱莉迄今為止最棒的專輯:《紐約時報》提名它為1995年最佳專輯之一,並寫道:「最佳的剪輯將甜美的R&B引向結構精煉的新高峰......凱莉的歌曲創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變得愈發放鬆、性感,對砰動的陳詞濫調減少依賴[75]凱莉再度選擇啟動名為夢遊仙境世界巡演 短期世界巡演,共設七站,日本三站,歐洲四站。[76]。」 門票發售時,凱莉在日本最大體育場東京巨蛋的三場演出的全數15萬張不到三個小時便售罄,打破了此前由滾石樂隊創下的紀錄[76]。
《夢遊仙境》及其單曲在第38屆格萊美獎 上奪得六項提名[77]。凱莉和大人小孩雙拍檔在開場秀中表演了《甜蜜一日》[78]。然而,凱莉在典禮上顆粒無收,促使她評論稱:「你還能做什麼?我不會再次感到失望的了。整台節目我都坐在台下看,一次都沒有獲獎,我什麼都做不了[78]。」1995年,鑑於《夢遊仙境》在日本的銷量突出,《公告牌》宣布凱莉是日本的「最佳海外藝人」[79]。
1997–2000年:新形象和單飛,《美麗花蝴蝶》和《七色彩虹》
憑藉接下來的專輯,凱莉開始更加主動地掌控她的音樂,灌注更多流派到她的作品中[80][81]。對於《美麗花蝴蝶》,除了亞方納席耶夫,她尋求與尚恩·庫姆斯、卡馬爾·法里德 、梅西·埃麗奧特 和Trackmasters 的讓·克勞德·奧利弗(Jean Claude Oliver)和塞繆爾·巴恩斯(Samuel Barnes)等製作人和詞曲作者合作[81]。錄製期間,凱莉和摩托拉分道揚鑣,凱莉表示這是她實現自由和人生新租期的辦法[82]。她最近學會的演唱風格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部分評論員把它看成成熟的標誌,並不覺得她需要總是炫耀她的高音[83],而其他人則認為這是她嗓音變弱衰退的標誌[84][85]。專輯的主打單曲《甜蜜蜜》及其音樂錄影帶明顯地展現凱莉從未顯露過的性感一面,進一步表明她脫離摩托拉[86]。凱莉則認為,她的形象「並未過於脫離她之前的樣子......並不是像是表明我瘋了,就認為我打算說唱了。在我看來,這張專輯就是關於我想做的所有事情[86]。」《美麗花蝴蝶》口碑不俗,其中《滾石》寫道:「凱莉並不像在完全脫離她那老掉牙的自作多情、休斯頓式的民謠......但《美麗花蝴蝶》的主導情感是最酷的性幻想之一[87]。」AllMusic編輯斯蒂芬·托馬斯·埃爾溫 認為凱莉的嗓音「比以往更騷動更具控制力」,預示《美麗花蝴蝶》會是她「最棒的唱片,表明凱莉繼續改善定義她的音樂,在九十年代的同行中實屬罕見[88]。」專輯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沒有達到前作《瑪麗亞·凱莉》、《音樂盒》和《夢遊仙境》的高度[89]。
1990年代後期,凱莉開始籌備其他項目[90]。1998年4月14日,凱莉參與VH1 Divas慈善演唱會 ,和艾瑞莎·弗蘭克林、席琳·狄翁、仙妮亞·唐恩、格洛麗亞·埃斯特凡和卡洛爾·金同台獻唱[91]。凱莉籌備電影作品《All That Glitters》,後將其改名為《星夢淚痕》[92],同時為《黑超特警組》和《鬼靈精》等作品寫曲子[90]。《星夢淚痕》落入開發地獄 後,凱莉推遲了計劃,着手為新專輯準備素材[90]。索尼音樂娛樂高管希望她準備假日季準備熱門單曲精選集[93],希望發行一張囊括她在美國奪冠且在歐洲國際榜單打榜單曲的專輯,沒有新曲,然而凱莉認為精選輯應該反映出她最個性化的歌曲,而不僅僅是她商業上最成功的歌曲。[94]這張名為《獨一無二-白金冠軍單曲全選》(1998)囊括了她和惠特妮·休斯頓二重唱的電影《埃及王子》(1998)插曲《只要你相信》[94] 專輯在日本成為珍品,上架首周便售出100多萬份,凱莉因此成為唯一一位達到這一功績的國際藝人[95],僅過了頭三個月,專輯在日本便售出325萬份,創下非亞洲藝人的最暢銷專輯紀錄[95]。
1999年春,凱莉着手創作她和索尼唱片簽約的最後一張專輯[96]。但壓力所迫以及和索尼培養出的糟糕關係,她用1999年夏天的三個月完成了專輯,比她的其他專輯都要迅速[97]。 這張名叫《七色彩虹》的專輯中,凱莉再度攜手Jay Z和DJ Clue? 等一眾音樂製作人和詞曲作者[98]。凱莉還拋開長期搭檔亞方納席耶夫,與大衛·沃爾特·福斯特和戴安娜·沃倫 創作了兩首民謠[98]。專輯於1999年11月2日發售,雖然在當時創下她職業生涯最高的首周銷量紀錄,但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上僅空降第二名[99]。此時的凱莉和哥倫比亞唱片心存芥蒂,專輯頭兩首單曲過後,公司便叫停宣傳[99]。他們認為《七色彩虹》並沒有值得發行的強勢單曲,然而凱莉希望發行一首民謠[99]。此舉導致矛盾非常公開化,凱莉在她的網站貼出信息,向歌迷披露爭端的內部信息,指引他們在電台點播《Can't Take That Away 》[100]。歌曲最終得以發行,不過凱莉發現歌曲只受到非常有限而且宣傳少的發行,使得它在商業上無法存活[101] 。專輯的評價普遍積極,《Sunday Herald 》表示,專輯「表明她在靈魂民謠和與史努比狗狗和亞瑟小子等R&B重量級巨星的合作之間明顯舉棋不定......它是一張嫻熟的流行靈魂樂合輯[102]。」儘管商業上大獲成功,專輯卻創下她職業生涯最低專輯銷量[103]。
2001–2004年:生活低谷、《星光閃閃》和《幸運手鍊》
獲得公告牌十年藝人獎和世界音樂大獎千禧年最暢銷女藝人獎後,[104]凱莉離開哥倫比亞,於2001年4月和美國維京唱片(EMI Records)簽訂了100萬美元的五年唱片錄製合同[105]。凱莉全面掌控項目的概念和創意[105]。她選擇錄製一張混入上世紀80年代風格迪斯科及其他相似流派的專輯,以配合電影的背景[106]。她經常表示說哥倫比亞把她看成商品,她和摩托拉的分道揚鑣惡化了她和公司高管的關係。僅過了幾個月,2001年7月,據廣泛報道,凱莉身心交瘁,此外她還在個人網站上留下抱怨過度勞累的文字[107],同時結束了和歌手路易斯·米格爾 長達三年的關係[108]。在次年的採訪中,她表示:「我和那些不太了解我的人呆在一起,沒有私人助理,如果整天接受採訪,晚上只能小憩兩個小時[109]。」媒體的壓力、排滿的工作安排表和與米格爾的分手,讓凱莉在她的官方網站上發表一連串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幾場現場宣傳活動中出現古怪行為[110]。2001年7月19日 ,凱莉意外亮相MTV節目《互動全方位 》[111]。播完廣告後,節目主持卡森·達利開始錄影,此時凱莉穿着大號的男款襯衫,推着一個冰淇淋車登場,開始跳脫衣舞,期間她脫掉襯衫,露出黃綠相間的緊身衣[111]。後來她透露,她表演前,達利就知道她出現在大樓里。凱莉在節目中的亮相引起媒體強烈關注[110]。僅過了幾天,凱莉一反常態,開始在她的官方網站發布語音留言和消息:「現在我試着了解人生中的那些事兒,因此我不認為我應該立馬做音樂。我只願意休息一會兒,或是至少在沒有人帶着視頻突然出現的前提下睡一個晚上。我真正想要的僅僅是做自己,這就是我應該放在第一位的事......這些話我不常說,但你猜怎麼着,我沒能照顧好自己[111]。」之後消息被迅速刪除,伯格評論稱,發布這些文字時,凱莉「明顯疲憊不堪,沒有仔細思考」[112]。
7月26日,她突然住院,據稱「極度疲憊」,「身心交瘁」[113]。凱莉被送往康涅狄格州一家沒有公開的醫院,在醫生的護理下住了兩個星期,之後長期缺席公眾視線。媒體極力報道凱莉宣傳中斷和住院後,維京唱片美國和二十世紀福斯推遲了《星夢淚痕》及其同名原聲帶的發行[112][114]。談及項目的商業反響不佳時,凱莉責備了她在發行期間的心境、項目的延期以及在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當天發行原聲帶[115]。影片及其原聲帶遭到評論家的抨擊,商業表現不佳[116]。原聲帶《星夢淚痕 》當時成為凱莉銷量最慘澹的專輯。《聖路易斯郵報 》認為專輯不屑一提,「完全是垃圾,會演變成職業生涯一個惱人的污點,儘管沒有一直飽受批評,但至少是幾近成功的[117]。」之後的負面信息圍繞着凱莉當時的私生活、該項目不遭人待見、和維京唱片(EMI Records)簽訂價值1億美元的五張專輯的合約以5000萬美元賣出[105][118]。不久後,凱莉飛到意大利卡普里島待五個月,按照過去一年來的個人經歷,着手創作新專輯的素材[110]。後來凱莉談到她在維金的日子「完全是壓力......看在錢的分上我倉促地做了一個決定,之前我是沒有做過金錢方面的決定的。從那件事上我吸取了大教訓[119]。」當年晚些時候,她和小島唱片簽了一份價值2400萬多美元的合約[120],啟動唱片公司MonarC 。從小很少聯繫過的父親於當年癌症去世,進一步增添了凱莉的情感包袱[121]。
2002年,凱莉與米拉·索維諾和梅羅拉·沃特斯 參演獨立電影《聰明女孩 》,三人片中飾演了一家黑幫餐廳的侍應生。影片於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口碑普遍較差,但凱莉飾演的角色獲得褒揚。福斯新聞頻道的羅傑·弗萊德曼(Roger Friedman)稱凱莉是「新千禧年的瑟爾瑪·瑞特 」,寫道:「她的台詞表達非常尖銳,能找到笑點[122]。」隨後,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路易斯安那超級巨蛋舉辦的第三十六屆超級盃上演唱美國國歌,獲得熱烈反響[123]。2002年年末臨近,凱莉發布了在她看來是「人生新契約」的全新錄音室專輯《幸運手鍊 》[109]。雖然選在《星夢淚痕》口碑反彈和凱莉回歸音樂舞台的時候發行,專輯銷量仍平平,凱莉的聲線質量遭到批評。《波士頓環球報》的瓊·安德森稱專輯「是她職業生涯最糟糕的作品,反映出的歌聲,克服重力的嗓音和柔和的嘀咕聲都不能承載[124]。」而Allmusic編輯斯蒂芬·托馬斯·埃萊文 的觀點類似:「更大的問題是,凱莉的聲音筋疲力盡,整張專輯聽起來像是喋喋不休。她再也不能嘀咕或柔和地唱歌,或是演繹她那克服重力的標誌性的嗓音[125]。」
2003年4月,凱莉宣布當年晚些時候巡演[126]。為期三個月的幸運手鍊世界巡演:與瑪麗亞·凱莉親密接觸之夜 橫跨北美和東亞,普遍在比競技場稍小的場館演出[127]。在北美期間,演出在劇院裡完成,有點受百老匯的影響:「由於更加親近,所以你會有一種和我共度良夜的經歷[126]。」然而,美國本土以外場次的表演製作規模小得多,凱利在亞洲和歐洲的體育場中,為3.5萬名馬尼拉、5萬名馬來西亞和7萬多名中國觀眾表演[128]。凱莉也首次把英國站的巡演搬出倫敦,轉向格拉斯哥、伯明翰和曼徹斯特[129]。巡演獲得音評人和樂迷的讚揚,其中許多人稱讚凱莉現場演繹的歌聲以及製作整體質量[130]。
2005–2007年:攜《天后再臨-解放咪咪》回歸
整個2004年,凱莉一直都在進行第10張錄音室專輯《天后再臨-解放咪咪》的創作。傑梅因·杜普里、布賴恩-邁克爾·考克斯 、曼紐爾·席爾 、海王星 和肯伊·威斯特也加入了專輯的主要創作陣營。[131]《天后再臨-解放咪咪》發行後在多國奪冠,並獲得了較好的樂評。[132][133]專輯的第二支單曲《我要我們在一起》被認為是凱莉「職業生涯上被重新定義」[134]的一首歌曲。因為在當時,許多評論認為凱莉的生涯即將結束。[135]樂評認為,這首歌曲使她「迴歸本原」[136]且「唱功回復」,[136]而亦有評論認為,歌曲使凱莉作為謠曲歌手的潛力復活。[131]《我要我們在一起》在美國打破多項紀錄,是凱莉在《公告牌》百強單曲榜奪冠的第16首單曲。[137]歌曲在該榜單的冠軍位置停留了不連續的十四周,是在該榜單奪冠周數第二長的歌曲 ,僅次於凱莉1996年與大人小孩雙拍檔合作的歌曲《甜蜜一日》。[137]《告示牌》將其列為「十年之歌」,並將歌曲排在全時段最流行歌曲的第9名之位。[138][139]在榜單大獲成功的同時,歌曲亦打破了多項流媒體記錄。根據Nielsen BDS的數據,《我要我們在一起》是有史以來單日與單周收聽人次最多的歌曲。[140]
在2005年9月25日期次的百強單曲榜中,《我要我們在一起》和凱莉的另一首單曲《搖一搖 》分居榜單前兩位。至此,凱莉又創下了一項新紀錄,成為首位個人演唱歌曲同時占據榜單冠亞軍的女藝人。[137]在2005年《告示牌》年終榜單中,凱莉第一次有歌曲在年終榜單獲得了冠軍。[141]2006年至2007年,專輯獲得了十項葛萊美獎提名。其中2006年是凱莉獲得該獎提名最多的一年,這一年裡凱莉共獲得了八項提名。[142]當年,凱莉以《天后再臨-解放咪咪》贏得了「最佳當代節奏藍調專輯 」,以《我要我們在一起》贏得了「最佳節奏藍調女歌手 」和「最佳節奏藍調歌曲 」。[142]《天后再臨-解放咪咪》以接近500萬份銷量成為2005年美國最暢銷的專輯,是自艾拉妮絲·莫莉塞特1996年發布的專輯《小碎藥丸 》以來由女性藝人發布的第一個年度最暢銷專輯。[143]2005年年終,國際唱片業協會報道稱《天后再臨-解放咪咪》在全球已獲得了超過770萬份銷量,是當年第二暢銷的專輯,僅次於酷玩樂團的《X&Y》。同時,專輯也是當年銷量最高的個人專輯和由女性藝人發布的專輯。[144][145][146]在第48屆格萊美獎中,凱莉表演了《我要我們在一起》和《振翅高飛 》的混合曲目。[147]
為宣傳專輯,凱莉開啟了她第一場個人領銜巡演—天后再臨世界巡迴演唱會 。[148]巡演在北美、非洲和亞洲多國共計巡迴四十站,[149]獲得了樂評界與音樂會界較好的評價。他們稱讚了凱莉現場表演品質的提升以及巡演整場的設計。[150][151]其中,凱莉在突尼斯市的表演中吸引了大約60,000名粉絲觀看。[152]2007年,巡演的DVD《天后再臨世界巡迴演唱會 》發行。
2008–2009年:《愛的相對論》、《不完美天使》和《珍藏》
2007年春,凱莉在她個人的安圭拉別墅開始着手準備自己的第11張錄音室專輯《蝴蝶效應》。[153]雖然專輯發行後收穫了眾多樂評的好評,[154]但有些樂評批評了專輯與《天后再臨-解放咪咪》過於相似。[155]在專輯發行前兩周,《零距離接觸》作為專輯的第一張單曲發行。歌曲在百強單曲榜奪冠,是凱莉在該榜單第18首冠軍單曲,使凱莉成為在該榜單取得最多冠軍單曲的女性歌手 。[156]此外,《零距離接觸》的奪冠也使凱莉累計了79周的冠軍周數,使她成為了在該榜單擁有最長奪冠周數的藝人 。[157]
《愛的相對論》以463,000份首周銷量空降二百強專輯榜冠軍,是凱莉生涯首周銷量最高的專輯。[158]2008年,凱莉也在電影《田納西》中扮演歌手克莉絲朵,[159]並在亞當·山德勒的電影《特勤沙龍》中友情客串了本人一角。[160]在《愛的相對論》發行之後,凱莉計劃開啟巡演以宣傳專輯。[161]然而,在2008年12月初,凱莉突然取消了巡演。[162]之後,凱莉解釋稱巡演取消的原因是自己懷孕流產了。[163][164]2009年1月20日,凱莉在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的就職典禮中表演了歌曲《英雄》。[165]7月,凱莉與特雷·洛倫茨 在邁克爾·傑克遜的追思禮拜儀式上表演了積遜五人組歌曲《我將在那裡》。[166]
2009年,凱莉在《天生不是寶貝》里扮演一名社會工作者,她的表演獲得了評論的讚賞。[167]《綜藝》認為,凱莉的表演「相當完美」。[168]而凱莉也在2010年1月以此影片贏得了棕櫚泉國際電影節「突破表演女演員獎」。[169]2009年9月25日,凱莉的第12張錄音室專輯《不完美天使 》發行,獲得了樂評褒貶不一的評價。Allmusic的史蒂芬·托馬斯·爾勒溫表示這是「她10年來最有趣的一張專輯,」[170]而《紐約時報》的喬恩·卡拉馬尼卡則以凱莉過度使用柔和的聲域,卻犧牲自己強有力的高低聲區為由批評了凱莉的聲音表現。[171]商業成績上,專輯空降《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季軍,在當時成為凱莉職業生涯銷量最低的錄音室專輯。[172]專輯的首張單曲《著迷 》[173]在《告示牌》百強單曲榜最高排第7位,是凱莉在該榜單第27首進入前十的單曲。[173] 隨後發行的翻唱外國人樂隊 的單曲《我想知道愛 》打破了巴西流媒體播放記錄,在巴西百強流媒體榜 奪冠27周,是該榜單在榜周數最多的歌曲。[174]
2009年12月31日,凱莉開啟了她的第7場巡迴演唱會天使代言人巡迴演唱會 。巡演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展,於2010年9月26日結束。[175][176]凱莉原計劃發行《不完美天使》的重混版本《天使代言人》(Angels Advocate),但後來這一計劃被取消。[177]
2010–2014年:《祝福之歌》、《美國偶像》和《真我·心聲》
在《天使代言人》發行的取消之後,凱莉宣布回歸錄音室着手創作第13張錄音室專輯。[178]之後證實,這張專輯會是凱莉的第二張聖誕專輯。[63]專輯除了與長期製作人傑梅因·杜普里、瓊塔·奧斯丁 、布賴恩-邁克爾·考克斯 與蘭迪·傑克遜合作外,還加入了一些新的製作人,如馬克·夏曼 等。[179]2010年11月2日,專輯《祝你聖誕快樂 》發布;[180]專輯收錄了6首新歌曲與歌曲《你是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的混音版本。[181]專輯以56,000份首周銷量空降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第4名,是凱莉第16張進入該榜單前10的專輯。[182]專輯也在熱門節奏藍調/嘻哈專輯榜 奪冠,是在該榜單奪冠僅有的兩張聖誕專輯之一。[183]
2010年5月,由於健康問題,凱莉宣布退出曾計劃的在《彩虹豔盡半邊天 》中的演出。[184]2011年2月,凱莉表示已開始着手創作第14張錄音室專輯。此外,凱莉與托尼·班內特合作演繹了歌曲《When Do The Bells Ring For Me?》,歌曲收錄於《東尼·班奈特 》中。[185]2011年10月,凱莉宣布與賈斯汀·比伯共同合作了歌曲《你是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新版,收錄於比伯的《愛在聖誕 》中。[186][187]2011年11月,凱莉與50美分和傑伊·詹金斯獻聲Uncle Murda 歌曲《Warning》混音版本;[188]同月,凱莉與約翰·傳奇合作演唱的歌曲《當聖誕節來臨 》發佈。[189]
2012年3月1日,凱莉在紐約市哥譚鎮大廳進行了自己懷孕之後的第一場表演。[190][191]她也在廣場飯店舉辦的為貝拉克·奧巴馬競選的特別籌款活動中表演了三首歌曲,包括一首特別為該活動創作的新歌《Bring It On Home》。[192]2012年8月,凱莉發佈了一張未收錄於任何專輯的單曲《Triumphant (Get 'Em) 》。[193][194]之後,凱莉加入了《美國偶像》第12季的評委陣營。[195][196]2013年11月,凱莉評論擔任評委的經歷時稱:「它(這段經歷)就感覺像和撒旦每天在地獄工作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和妮琪·米娜之間的矛盾。[197][198]影視方面,凱莉出演了2013年電影《白宮管家》,[199][200]還獻聲客串了成人動畫系列《特工老爹》中的一名大老粗。[201][202]
2013年2月,凱莉錄製並發行了《魔境仙蹤》歌曲《Almost Home 》。[203][204]自此就有與凱莉第14張錄音室專輯有關的消息傳出。[205]2013年5月6日,與馬吉爾 合作的專輯的首張單曲《美麗 》發行,在百強單曲榜最高排第15位。[206]5月15日,凱莉在《美國偶像》上表演了這首歌曲和自己之前的一些歌曲的混成曲。[207] 2013年11月11日,專輯的第2張單曲《放手的藝術 》通過Facebook首播。在Q&A環節上,凱莉表示「我現在一直有靈感,準備為專輯加上兩首新歌,我們的工作就要結束了。我不知道怎麼描述這種感情,但我感覺這會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專輯。」[208]2014年5月27日,專輯《真我·心聲 》正式發行。[209]雖然專輯獲得了樂評的好評,[210]但其商業成績不佳。在美國,專輯以58,000份首周銷量空降二百強專輯榜第三名,成為凱莉首周銷量最低的一張非假日錄音室專輯。[211]而其在榜周數亦只有8周。[212][213][214]
2014年10月,凱莉宣佈在紐約市燈塔劇院 進行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你:歡宴之夜 年度駐唱。[215]演出的第一階段包含六首歌曲,於2014年12月15-22日期間進行。[216]2015年10月,凱莉宣佈了第2階段的表演,[217]其於同年12月8日-18日進行。[218]
2015年-至今:駐唱表演、《聖誕旋律》和《瑪麗亞的世界》
2015年1月15日,凱莉宣佈將在拉斯維加斯凱撒宮 舉辦駐唱表演真愛永恆 。[219]1月30日,凱莉宣佈離開環球音樂的Def Jam唱片,並重新與索尼音樂的史詩唱片簽約。[220][221][222]
為宣傳駐唱,凱莉發行了同名精選輯《真愛永恆》,專輯收錄了凱莉18首《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冠軍單曲,並額外收錄了一首新歌曲《真愛永恆 》,這首歌曲於4月27日作為單曲發行。[223]2015年12月,凱莉在聖誕電影《聖誕天籟 》中扮演梅麗莎一角。[224]同月,凱莉宣佈,新一輪巡演甜蜜蜜夢幻巡迴演唱會 將在2016年3月開啟。巡演包括25場演出,是凱莉在13年來在歐洲開的第一場巡演。[225][226]
2016年3月15日,凱莉表示自己正在拍攝一部名為《瑪麗亞的世界 》的記錄電影。電影記錄了甜蜜蜜夢幻巡迴演唱會中歐洲演出的細節和凱莉的結婚計畫。凱莉告訴《紐約時報》:「我覺得這會是展示我個性和自我的好機會,即便我感覺我真正的粉絲已經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了……但仍然有許多人對這些有誤解。」[227]影片於2016年12月4日正式首播。[228]2016年10月5日,凱莉友情客串音樂戲劇《嘻哈帝國》中一名超級巨星歌手吉蒂,並與朱西·斯莫利特 合作演唱了歌曲《Infamous》。[229]2016年12月5日,凱莉與凡妮莎·威廉斯、夏卡·康、佩蒂·拉貝爾和泰雅娜·泰勒 在VH1天後 慈善演唱會《假日:不安靜之夜》表演。[230]
2016年12月31日,凱莉在《迪克·克拉克的跨年搖滾夜》進行表演。《紐約時報》將這場表演形容為「表演車禍」。[231]表演過程中,凱莉的入耳式耳機 發生故障。由於故障,凱莉無法聽見音樂聲,在人聲仍在播放的時候停止了演唱,造成假唱被發現。[232]但凱莉團隊和迪克·克拉克製作公司 均對事件的指責表示否認。[233]
慈善事業及其他活動
凱莉是一個參與了很多慈善組織的慈善家。[234]1990年代初,她成為了一個旨在讓美國紐約內城青年有機會接觸藝術和瞭解職業生涯機遇的夏令營Camp Mariah 的合夥創辦人。[234]凱莉因此獲得了國會地平線獎。[235]凱莉也將歌曲《英雄》和《甜蜜一日》的版稅所得捐給了慈善機構。[236]此外,她還加入了願望成真基金來幫助患有生命威脅疾病的兒童實現願望。2006年11月,她以「極度慷慨與實現眾多願望」的成就被評為「基金會願望偶像」。[237][238]2008年,凱莉成為世界糧食計劃署的饑荒關懷大使。[239]2010年2月,原本為電影《天生不是寶貝》發行的歌曲《100% 》[240]成為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題曲之一,凱莉將歌曲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241]
凱莉最知名的慈善演出之一是由VH1在1998年舉辦的天后現場 特輯。凱莉與其她女性歌手共同演出以支援拯救音樂基金會。[91]演出收視率較高。凱莉在之後又參與了天后2000 特輯。[91]2007年,該基金會因凱莉自基金會成立以來對其的支持對凱莉進行了表彰。[242][243]在九一一襲擊事件後,她出席了《美國:向英雄致敬 》美國全國電視募捐活動。[244]凱莉也參與CBS電視特別節目《在家過節》(At Home for the Holidays)的主持,節目記錄了收養兒童的真實家庭生活。[245]2005年,凱莉為颶風卡特里娜災後重建電視馬拉松《風暴庇護所》(Shelter from the Storm)表演。[246]2008年8月,凱莉和一眾歌手錄製了慈善單曲《站起來!》以支援抗癌活動《對抗癌症》。[247]同年,凱莉為利比亞前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家族表演,但她之後表示稱:「對自己參與(這場演出)感到不快與尷尬」。[248]2011年3月,凱莉的代表辛迪·柏格表示,為第14張錄音室專輯創作的歌曲《Save The Day》的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將會捐獻給人權事業,以彌補為卡扎菲表演的錯誤。柏格亦稱:「瑪麗亞曾為也將一直為許多國內外組織獻出自己的時間、財富和許多個人服務。」[236]
凱莉職業生涯早期代言的產品較少,直到2006年,凱莉開始代言了英特爾迅馳個人電腦,並在美國的克萊爾 和冰店針對青少年推出珠寶和飾品系列[249]。在這段時期,作為與百事可樂和摩托羅拉合作的一部分,凱莉錄製了一系列的彩鈴歌曲,包括《Time of Your Life》[250]2007年,她與化妝品公司伊麗莎白·雅頓 簽下協議,發行了她的個人香水M 。[251]這份協議使她淨賺1.5億美元。[252]同年,《福布斯》以2.7億美元的估計身價將凱莉列為娛樂圈第五富有的女星。[253][254]2011年11月,《娛樂周刊》的報道稱凱莉的淨身價已達超過5億美元。[255]2010年11月29日,凱莉在家庭購物網絡 發行了個人首飾、鞋子與香水系列。[256]2011年11月,由於凱莉在當年4月產下一對雙胞胎後在珍妮·克雷格公司 成功減重70英磅(32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她成為了該公司的全球宣傳大使。[257]2013年,人權組織批評凱莉接受「獨裁者的錢」為安哥拉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及其女兒伊薩貝爾·多斯桑托斯表演。[258]2016年12月5日,凱莉攜手凡妮莎·威廉斯、夏卡·康、佩蒂·拉貝爾和泰雅娜·泰勒 參加了《VH1天後 》的假日:不安靜之夜(Holiday: Unsilent Night)義演。[230]
藝術風格
所受影響
凱莉曾說她兒時受比莉·荷莉戴、莎拉·沃恩及格拉迪斯·奈特 和艾瑞莎·弗蘭克林R&B和靈魂音樂人影響[259]。她的音樂包含福音音樂的強烈影響,並把克拉克姐妹 、雪莉·凱撒 和埃德溫·霍金斯 列為早年最大的影響[259]。凱莉將嘻哈引入她的歌曲時,認為她想嘗試占據流派知名度優勢的揣測浮現,但她告訴《新聞周刊》:「人們就不是理解。我是伴隨這種音樂長大的」[260]。她對她在單曲《The Roof (Back in Time) 》(1998)中有過合作的糖山幫 、埃里克·B與拉奇姆 、武當幫、聲名狼藉先生和Mobb Deep等說唱歌手表示讚賞[261]。凱莉受蜜妮·萊普頓 的深入影響,在最初鍛煉音域時練習哨音[261]。
凱莉職業生涯期間,她的聲線和音樂風格,連同她的成功程度,都被拿來跟曾受她影響的惠特妮·休斯頓及席琳·狄翁比較[262]。卡莉和她的同行,在加里·穆爾蘭(Garry Mulholland)看來,是「暴跳如雷的公主......將榜單主導的流行樂融入成熟的大眾流行情歌的名歌手[263]。」作家露西·奧布萊恩(Lucy O'Brien)將芭芭拉·史翠珊「舊時代歌女」的回春歸功於凱莉和迪翁「打扮整潔、婉轉且誇張到完美」[263],但凱莉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音樂上的轉型和大肆採用暴露衣服,從某種程度上,開始背離了這種形象,之後她表示她早年間的大部分作品是「強烈的大眾流行樂」[263]。也有人指出,不像休斯敦和狄翁,凱莉自己寫歌[264]。
音樂風格
愛是凱莉大部分歌詞的主題,但她也寫種族、異化、死亡、營養不良和靈性主題。她說她的大部分作品有點自傳意味,不過《時代》寫道:「瑪麗亞·凱莉的音樂有她人生的寫照,她的歌經常有着甜蜜且不自然的——紐特健康糖 般的精髓,而她的人生有激情,有衝突,」體現在她職業生涯的起始階段。他認為隨着她的專輯不斷成熟,她的歌詞創作和音樂也逐漸變城更加醇厚且意義深遠的素材。[265] 《紐約每日新聞》吉姆·法布爾(Jim Faber)的評價相似:「對於凱莉來說,練聲都是為了表演,不是靠此獲得靈感啟發。唱歌在她看來,代表着身體上的挑戰,不是傾訴情感。」[266]在評價《音樂盒》時,《滾石》的斯蒂芬·霍爾登(Stephen Holden)評論稱凱莉的歌帶有「持久的激情」,而《娛樂周刊》的阿隆·伯格(Arion Berger)則認為在一些演唱時刻中,凱莉「過分把她的激情融入歌詞。」[267]2001年《鄉村之聲 》談及他們所認為的凱莉「無中心民謠」時寫道:「凱莉的草莓酥餅 靈魂仍然提供着模板,供青少年流行音樂壇甜心們按照那些戴安娜·沃倫 式無中心民謠描繪花體......這很大程度上因為布萊姬,R&B需要更大的情感表達範疇,更靈巧的詩句,更加發自肺腑的證明,減少比一塵不染、蒼白地嘎吱作響的瑪麗亞時代更多的不必要音符。現如今克莉絲汀·阿奎萊拉和潔西卡·辛普森之輩爆發高音時很尷尬,而巨肺女歌手在曲調或歌詞需要的時候會控制好高音爆發。[268]
凱莉的作品運用了電子樂器,如電子鼓[131]、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269]。 由於凱莉六歲便上鋼琴課[10],當中有許多歌曲融入凱莉彈奏的鋼琴伴奏[270]凱莉坦言她不會看樂譜 ,在譜寫她的素材時更願意跟鋼琴家合作,但認為輕快且稍稍保守的旋律和和弦進程 利用這種技術更容易接受[10]。雖然她小時候便能彈鋼琴,將多個領域的製作及樂器融入她的樂音,但仍舊把聲音一直看作她最重要的資產:「我的聲音就是樂器,它一直都在。」[89]凱莉開始托人重混她職業生涯早期的作品,幫助全新人聲歌曲重新混錄實踐提前[271]。 唱片騎師大衛·莫拉萊斯 跟凱莉有過的幾番合作始於1993年,當時他將R&B歌曲《夢中情人》重混成浩室,普及了這一傳統,而《偏鋒雜誌》更把該曲稱作史上最偉大的舞曲之一[272]。從1995年的《Fantasy》開始,凱莉招募嘻哈和浩室製作人重製她的專輯[78]。2005年,《娛樂周刊》將《Fantasy》的兩個重製版列入凱莉最偉大的作品榜單,一首是莫拉爾斯製作的國家舞曲音樂獎得獎混音曲,另一首是說唱歌手骯髒的混蛋 客串的尚恩·庫姆斯製作版[273]進入21世紀,庫姆斯與阿莎提 和碧昂絲等藝人合作,繼續推動R&B和嘻哈跨界合作風潮[271]。庫姆斯表示凱莉「了解混音的重要性,好讓你覺得到有藝人欣賞你的作品,而這位藝人希望能跟你想出點子[274]。」
聲線和音色
凱莉有高達五個八度的音域[276][277][278],高音可達第七個八度[279][280],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封為「至尊歌者」[264]。2003年,經過樂迷和粉絲在線投票,她列入MTV和《Blender 》「音樂界22大最偉大之聲」排行榜榜首。凱莉對此表示:「它的真正含義是MTV世代的聲音。這當然算是巨大的成就,但我覺得我不敢當。」[281]她還被列入《Cove》雜誌「100名傑出流行歌手」榜單的第二位[282]。
關於她的聲線類型 ,凱莉曾表示自己是女低音,但樂評人認為她實質為花腔女高音[283][284][285]。然而,在當代音樂門類下,歌手聲線類型由他們唱的音樂類型決定。目前流行歌領域暫無官方分類法[286]。曾有過將古典樂聲線分類法引入其他演唱流派,但這種分類法隨着歌手們採取不藉助麥克風,用他們的共鳴擴大他或她的聲音的方式發聲[287]而具有爭議[286]。
《紐約時報》的喬恩·帕雷斯 稱凱莉的低音像延伸到「狗哨般的高音」的「渾厚、深沉沙啞的中音」[288]。此外,邁入20世紀90年代末期,凱莉開始在她的作品中融入氣聲[289]。BBC新聞的蒂姆·雷維爾(Tim Levell)稱她的聲音像「貼着麥克風的風騷喘息」[289],而《今日美國》的愛麗莎·加德納(Elysa Gardner)則寫道:「不可能否認她的聲線所帶來的影響力,她重複喘息聲的華麗融合和嘹亮的花腔,被今日年輕的流行和R&B巨星採用[290]。」
《紐約客》的薩沙·弗雷-瓊斯認為她的音色蘊含多種色彩,表示:「凱莉的聲音幾乎每句歌詞都有所轉變,從冷冰冰的音調突變成顫抖着的咆哮,之後又變成溫潤的咕咕喘息聲。寬廣音域讓她將旋律從中低音帶往花腔女高音的上層音區。[62]凱莉還有着「耳語般的音區」。在採訪凱莉時,《娛樂周刊》的羅恩·紀文斯(Ron Givens)如此闡述:「起先她是從中音歌喉不費吹灰之力的翻滾中發出深情的啊哈聲。之後她迅速吸一口氣,去到高位,聲音幾乎改變房間中的大氣壓力。一個粗暴的俯衝,她好像在尖聲長叫同時咆哮着[291]。」她音高感十分讓人敬佩[288],喬恩·帕雷斯(John Pareles)認為「她能夠徘徊於感官的轉變中,藉助打趣般的自信咆哮着,切分像擬聲吟唱......音區令人驚訝地精準[288]。」
影響力
凱莉的歌唱風格和能力深刻影響着流行樂和當代音樂。《丹佛郵報 》音評人G·布朗(G.Brown)寫道:「不管好壞,瑪麗亞·凱莉五個八度的音域和花式唱腔,影響了一代流行歌手[292]。」《滾石》認為:「不管好壞,她的花腔天賦、裝飾着《愛的幻影》等歌曲的琴弦飄揚旋律,的確啟發着整個《美國偶像》聲樂學院,實質上是自90年代以來所有女性R&B歌手[293]。」《Slate 》喬迪·羅森(Jody Rosen)認為凱莉影響着現代音樂,稱她為過去二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聲樂造型師,洛可可式花腔的締造者[294]。羅森進一步佐證凱莉的影響與《美國偶像》相輔相成,她那一方「經常衝擊着瑪麗亞式花腔的瘋狂崇拜者。凱莉出道近20年的今日,大牌廠商繼續豪賭年輕新人,如英國《X音素》冠軍利昂娜·劉易斯。她的明日之星詮釋着瑪麗亞的完美嗓音和髮型[294]。」《聖彼得堡時報 》的肖恩·達利(Sean Daly)寫道:「取決於你對公眾羞辱的感知,《美國偶像》最棒或最差的環節是試鏡秀,它一般來說可分成三個派別:一是才華出眾的兒童,二是不羈的野小子,第三則是瑪麗亞粉。」他進一步表示:「瑪麗亞派最不堪入目,主要是因為他們當中許多人認為自己非常好。差的,便令人大失所望地在評委西蒙·高維爾、寶拉·阿巴杜和蘭迪·傑克遜面前留下失望——之後繼續發跡,破壞損毀歌裡面的每一個音符,這歌通常是瑪麗亞的《英雄》,音調毀滅的嗓門比吸煙者的咳嗽還要多[295]。」《紐約雜誌》編輯羅傑·德克克(Roger Deckker)認為至於凱莉是樂壇最具影響力藝人的方面,「惠特妮·休斯敦或許向各大榜單引進了花腔唱法(單個詞多帶出一個或二十個音節的雜誌演唱風格)。但瑪麗亞和她那令人咋舌的音域成了美國的默認聲音。」德克克還補充道:「每一次你去看《美國偶像》,都會看到她的追隨者[296]。」儘管有聲樂實力,凱莉還是在聲樂技巧中特別運用的轉音和喊唱 ,受到公眾的認真監督,主要是因為出身於才藝秀的年輕歌手過度模仿他的演唱技巧,評論家認為「瑪麗亞·凱莉是不存在質疑點的,但最糟糕的事情發生在從卡拉OK機出身的業餘歌手演唱上[295]。」教授凱瑟琳·L·梅澤爾(Katherine L. Meizel)在她的著作《美國偶像的政治和解》(The Mediation of Identity Politics in American Idol)中指出:「凱莉的影響不僅止步於崇拜者對花腔或她唱歌的模仿,還在於激勵着他們的她的個性、她的演唱和她的明星身份——一副成名前的滑稽樣[297]。」
凱莉影響到的嘻哈、流行和R&B藝人有安妮卡 ,[298]、愛莉安娜·格蘭德[299]、布蘭妮·斯皮爾斯[300]、碧昂絲·諾利斯[62]、凱蒂·佩芮[301]、Lady Gaga[302]、布莉琪·門德勒[303]、克莉絲汀·阿奎萊拉[304]、潔西卡·辛普森[290]、蕾哈娜[305]、格蘭姆斯[306]、凱莉·克萊森[307]、妮莉·費塔朵[308]、 邦尼·麥基[309]、利昂娜·劉易斯[310]、布蘭蒂[293]、粉紅佳人[311]、瑪麗·布萊姬[312]、梅拉妮·菲奧娜 、[313]、梅西·埃麗奧特[62]、山姆·史密斯[314][315]、宇多田光[316]、黎晶、莎拉·喬洛妮墨 、夏芮絲·潘敏潘高[317]、喬丁·斯帕克斯[318]、賈斯汀·比伯[319]和潔西卡·桑切斯[320]。史提夫·汪達認為:「人們探討偉大的有影響力歌手時。會提到艾瑞莎、惠特妮和瑪麗亞。這是她天賦的一種證明。她的音域非常驚人[321]。」碧昂絲認為凱莉的歌唱和她的歌曲《愛的幻影》影響她在「亂跑亂跳」的孩提時代開始練習唱歌,還幫助她追隨音樂家生涯[62]。蕾哈娜表示凱莉是她的主要影響之一和偶像[305]。克莉絲汀·阿奎萊拉說歌唱職業生涯早期,凱莉是她的重大影響和偶像之一[304]。《克莉絲汀·阿奎萊拉:明星誕生》(Christina Aguilera: A star is made)的作者皮爾·多明戈斯(Pier Dominguez)表示,阿奎萊拉說她喜歡聽惠特妮·休斯頓,但凱莉對她的歌唱風格影響最大。凱莉精心打造的成年女性形象引發阿奎萊拉的共鳴。對她阿奎萊拉的影響出自兩人都是口碑不一的遺留物的事實[322]。《日本時報》菲利普·布拉索(Philip Brasor)表示凱莉的聲線和花腔風格甚至影響到亞洲的歌手。他寫道,日本歌手宇多田光「唱出她所聽到的,從橫膈肌到她能駕馭的那種花腔,她已經成為繼瑪麗亞·凱莉升華後的美國流行樂領軍人物[316]。」在題為《出如瑪麗亞的花腔,入則凱莎的爆發》("Out With Mariah's Melisma, In With Kesha's Kick")的文章中,《紐約時報》作家大衛·布朗 探討曾經在瑪麗亞·凱莉和惠特妮·休斯敦的熱衷下廣泛流傳,而且無孔不入的花腔流行樂風格,如何突然失去對現在無處不在的自動調諧 支持。布朗認為:「但始於二十年前,花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接管流行樂。1990年,瑪麗亞·凱莉憑藉《愛的幻影》出道,兩年後,惠特妮·休斯敦版的《我會永遠愛你》將小節設置到無比地高,音符比大多數流行樂迷聽過的要更響亮、更長、更多節。」布朗進一步補充道:「後來的那一代歌手,包括阿奎萊拉小姐、詹妮弗·休斯敦和碧昂絲,都圍繞着花腔建功立業(布萊恩·麥金納 和泰瑞斯·吉布森等男歌手也沉醉其中,但支配這種模式的還是女性)[323]。」
凱莉被譽為將R&B和嘻哈引入主流流行文化,藉助她1995年末歌曲的客串表演普及說唱。《紐約客》編輯薩沙·弗雷-瓊斯 認為:「將說唱副歌融入梅西·埃麗奧特和碧昂絲等人的旋律中,成了R&B或嘻哈巨星的標準。」年輕的白人流行巨星,包括布蘭妮·斯皮爾斯、潔西卡·辛普森、克莉絲汀·阿奎萊拉和超級男孩都在過去十年花費眾多,讓流行樂吸收R&B。此外,瓊斯總結:「(凱莉)一位女歌手配一位著名男嘻哈MC的想法改變了R&B,並最終延及整個流行樂壇。儘管如今所有人都不受約束地使用這個想法,但《天后再臨-解放咪咪》暗示這依舊由凱莉主宰[62]。」《調音器雜誌 》編輯賈尼克·馬亞德(Judnick Mayard)指出,至於R&B和嘻哈的合作:「這個舉動的冠軍屬於瑪麗亞·凱莉。」馬亞德表示:「時至今日,ODB 和瑪麗亞也許仍是史上最佳且最隨機的嘻哈合作,」指出由於「《Fantasy》的錄製」,「R&B和嘻哈或許仍是繼姐弟[324]。」《紐約時報》的卡萊法·桑納(Kelefa Sanneh)寫道:「20世紀90年代中葉,凱莉女士首創一個子門類,有些人稱之為暴力情歌二重唱。如今,帥氣的流行巨星都期待着跟粗橫的說唱歌手合同,但當凱莉小姐與武當幫的骯髒的混蛋 為1995年熱歌《Fantasy (Remix)》組隊時,卻是個意外和衝擊[325]。」除了影響流行文化和音樂,凱莉也是經典聖誕歌曲《你是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的推手[326]。回顧凱莉的職業生涯,《紐約客》的薩沙·弗雷-瓊斯認為,「魅力」歌曲是凱莉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稱其為「假日歌曲的鮮有現代附屬品」[62]。《滾石》將《你是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列入最偉大搖滾聖誕榜單的第四位,稱其為「聖誕標準」[327]。在評價她的《Greatest Hits》專輯時,PopMatters的德文·鮑爾斯(Devon Powers)寫道:「她影響了無數的女歌手。32歲時,她已經成了活着的傳奇——即便她從不唱過其他的歌[328]。」評論凱莉悉尼演唱會時,《MTV澳大利亞 》的埃利斯·沃特(Elise Vout)寫道:「值得你去看的不是驚人的編曲或高端的製作,而是比生命品質、獨一無二的聲線更偉大的,傳奇瑪麗亞·凱莉[329]。」
私生活
錄製《音樂盒》時,凱莉開始結識湯米·摩托拉。[330]1993年6月5日,兩人成婚。[97]1995年《夢遊仙境》發售並大獲成功後,凱莉開始側重私生活,在當時釀成了連續不斷的麻煩。[331]專輯創意分歧和摩托拉控制欲的加強,讓兩人關係開始破裂。[331]1997年5月30日,兩人宣布分居,[332]並最終於2000年12月2日摩托拉再婚時離婚。[333]1998年到2001年,凱莉與Luis Miguel 交往三年。[108]
在安地卡島海岸的一個小島一同錄製《再見 》的音樂錄影帶時,卡莉結交了尼克·卡農。[334]2008年4月30日,凱莉和卡農在巴哈馬成婚。[335]歷經九月懷胎,她於2011年4月30日剖腹產[336]產下一對雙胞胎Moroccan和Monroe。[337]2014年8月,卡農證實兩人已分居數月。[338]2014年12月12日,卡農提出離婚訴訟,並最終於2016年離婚。[339]2016年1月21日,澳大利亞億萬富豪James Packer 宣布與凱莉訂婚,[340]但2016年10月,有消息指兩人已斷交。[341]
據Chris Nickson1998年傳記記載,凱莉是位積極的聖公會教徒。[342]她曾在2006年表示:
“ | 我相信我重生很多次了。我認為我對神的景仰和關係已經改變。每當缺少禱告的私人時間,我便感受到差異。我雖然是個鬥士,卻意識到自己不是主宰。神想做的任何事都會發生。我認為我會無盡頭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重生。拜神所賜,我還活着。[343] | ” |
48歲西洋天后「花蝴蝶」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的身材備受關注,去年在賭城駐唱,壯碩大腿曾被酸民譏笑是「發福蝶」,她受不了減肥餐,去年9月動縮胃手術,目前減重25公斤,恢復過往窈窕身形,狂曬穿著緊身潛水衣的性感照。 [344]
榮譽與獎項
凱莉在其職業生涯中收穫了許多榮譽與獎項,包括世界音樂獎千禧年最暢銷女藝人、葛萊美獎最佳新人和《告示牌》1990年代十年特殊成就獎。[345]縱觀凱莉超過20年的職業生涯,凱莉在全球的唱片銷量已超過2億,是音樂史上取得銷量最高的歌手之一。[346][347]在Nielsen SoundScan 時代,她以超過5200萬份唱片銷量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女藝人。[348][349]MTV與《Blender 》雜誌將凱莉排為2003年倒計時音樂界22大好聲音首位。《Cove》雜誌亦將其排為「百大傑出流行歌唱家」第2位。[282][350]除了演唱外,凱莉也以詞曲創作知名。Yahoo Music 編輯傑森·安克尼寫道:「人們經常把她和對手惠特尼·休斯敦和席琳·迪翁做比較,但她們兩個創作自己歌曲的能力都比不上(凱莉)。」[351]《告示牌》雜誌認為凱莉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藝人。[352]由於凱莉是世界音樂獎認定的「千禧年最暢銷的女性流行藝人」與「9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女藝人」,在2000年世界音樂獎上,凱莉獲得了「傳奇獎」。[350][353]2003年,她以超過1億全球專輯銷量收穫了肖帕爾鑽石獎 。[354]此外,美國唱片業協會以6300萬銷售單元將凱莉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暢銷的女藝人。[355][356]在日本,凱莉擁有四張有史以來銷量最高的非亞洲藝人發布之專輯。[357]
凱莉排在《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全時段最佳藝人榜第5名。[358]她在《告示牌》百強單曲榜取得了79周奪冠周數,創下了美國榜單歷史之最。[359]在該榜單上,她擁有18首冠軍單曲,是擁有冠軍單曲數最多的獨唱藝人。[360]凱莉在百強單曲榜上亦擁有3首空降冠軍單曲,包括《Fantasy》、《甜蜜一日》和《甜蜜蜜》,是史上擁有空降冠單最多的藝人。[361][362]其中《Fantasy》的空降更讓她成為了美國第一個擁有空降冠單的女藝人。[350]1994年,凱莉發行了她的首張假日專輯《Merry Christmas》,這張專輯全球銷量超過1500萬,是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假日專輯 。[63][64][363][364]專輯的歌曲《你是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美國唯一一首認證達到多白金的假日歌曲和手機鈴聲。[365]在日本,《獨一無二-白金冠軍單曲全選》銷量超過3,250,000,躋身日本最暢銷專輯之列。[366]在凱莉以《祝福》在亞洲大獲成功之後,《告示牌》將凱莉評為在日本唱片最暢銷的國際藝人。[367]凱莉與大人小孩雙拍檔合作演繹的歌曲《甜蜜一日》在百強單曲榜奪冠16周,是在該榜單奪冠周數最長的歌曲 。[349]2008年,《告示牌》將《我要我們在一起》列為全時段單曲榜第9名。[368]這首歌曲還是《告示牌》評出的20世紀第一個十年最流行的歌曲。[138]2009年,凱莉翻唱了外國人樂隊 的單曲《我想知道愛 》,打破了巴西流媒體播放記錄,在巴西百強流媒體榜 奪冠27周,是該榜單奪冠周數最多的歌曲。[369]2010年,《告示牌》將凱莉列為「25年以來50強節奏布魯斯與嘻哈藝人」第4名。[370]2012年,凱莉在VH1評選的「音樂領域百大傑出女性」排行第3。[371]2015年8月,凱莉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了一顆屬於自己的星星。[372]
作品名錄
- 主條目:瑪麗亞·凱莉專輯列表 和瑪麗亞·凱莉單曲列表
- 《瑪麗亞·凱莉》(1990年)
- 《情感》(1991年)
- 《音樂盒》(1993年)
- 《聖誕快樂》 (1994年)
- 《夢遊仙境》(1995年)
- 《美麗花蝴蝶》(1997年)
- 《七色彩虹》(1999年)
- 《星夢淚痕 》(2001年)
- 《幸運手鍊 》(2002年)
- 《天后再臨-解放咪咪》(2005年)
- 《蝴蝶效應》(2008年)
- 《不完美天使 》(2009年)
- 《祝福之歌 》(2010年)
- 《真我·心聲 》(2014年)
影視作品
- 另見:瑪麗亞·凱莉影視作品列表
- 《億萬未婚夫 》(1999年)
- 《星夢淚痕》(2001年)
- 《聰明女孩 》(2002年)
- 《王朝的陷落 》(2003年)
- 《國有財產2 》(2005年)
- 《田納西》(2008年)
- 《特勤沙龍》(2008年)
- 《天生不是寶貝》(2009年)
- 《白宮管家》(2013年)
- 《聖誕天籟 》(2015年)
- 《流行巨星:永不停歇 》(2016)
- 《樂高蝙蝠俠電影》(2017年)
- 《閨蜜假期 》(2017年)
演唱會
- 主條目:瑪麗亞·凱莉演唱會列表
領銜巡演
- 音樂盒巡迴演唱會 (1993年)
- 夢遊仙境世界巡迴演唱會 (1996年)
- 美麗花蝴蝶世界巡迴演唱會 (1998年)
- 七色彩虹世界巡迴演唱會 (2000年)
- 幸運手鍊世界巡迴演唱會 (2003–2004年)
- 天后再臨世界巡迴演唱會 (2006年)
- 天使代言人巡迴演唱會 (2009–2010年)
- 歌情萬種演唱會 (2014年)
- 甜蜜蜜夢幻巡迴演唱會 (2016年)
合作巡演
駐唱表演
- 我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你:歡宴之夜 (2014-2016年)
- 真愛永恆 (2015–2017年)
參見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腳註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i9MWY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來源差異:
認為1969年出生的來源有:- Sleeman, Elizabeth, ed. Carey, Mariah.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2004 67.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2003. ISBN 1-85743-21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b. 1969, Long Island, NY
- Derschowitz, Jessica. Mariah Carey: I'm Pregnant. CBS News. 201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Carey, 41...
- Lovece, Frank. Mariah Carey says she was spit on as a child on LI. Newsday (Long Island). 2013-08-08 [201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Carey, 44...
- Shapiro, Marc. Mariah Carey. ECW Press. 2001: 18. ISBN 978-1-55022-44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McCann, Bob.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Actresse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McFarland. 2010: 69. ISBN 978-0-7864-580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Mariah After Midnight. Rolling Stone. 2006-02-23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WHEN PATRICIA CAREY gave birth to a seven-pound baby girl at 7:27 A.M. on March 27th, 1970
- Sleeman, Elizabeth, ed. Carey, Mariah.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2004 67.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2003. ISBN 1-85743-21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 ↑ Mariah Carey to Perform at 2015 Billboard Music Awards. Billboard.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7).
- ↑ Gamboa, Glenn. LI Music Hall of Fame recognizes local talent. Newsday (New York City / Long Island). 2008-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Born in Huntington, raised in Greenlawn.
- ↑ 5.0 5.1 Nickson 1998,第8頁
- ↑ 6.0 6.1 6.2 6.3 Nickson 1998,第7頁
- ↑ Mariah Carey Biography. AllMovie.com Rovi via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7).
- ↑ Celebrity Central: Top 25 Celebrities: Mariah Carey. People.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2).
- ↑ Nickson 1998,第14頁
- ↑ 10.0 10.1 10.2 10.3 Nickson 1998,第9頁
- ↑ 11.0 11.1 Nickson 1998,第10–11頁
- ↑ Nickson 1998,第13頁
- ↑ 13.0 13.1 Nickson 1998,第16頁
- ↑ Dougherty, Steve. How Sweet It Is. People 42 (21) (Time Inc.). 199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15.0 15.1 Nickson 1998,第17頁
- ↑ Nickson 1998,第18頁
- ↑ Nickson 1998,第19頁
- ↑ Nickson 1998,第20頁
- ↑ 19.0 19.1 Nickson 1998,第21頁
- ↑ 20.0 20.1 Nickson 1998,第22頁
- ↑ Nickson 1998,第61頁
- ↑ 22.0 22.1 22.2 Nickson 1998,第25頁
- ↑ Nickson 1998,第26頁
- ↑ Nickson 1998,第28–29頁
- ↑ Nickson 1998,第33頁
- ↑ Nickson 1998,第45頁
- ↑ Landis, David. 'Bathgate' Wait. USA Today. 1991-05-13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R.E.M.'s Out of Time has knocked Mariah Carey off the top of the Billboard album chart after 11 weeks.
- ↑ Bartha, Agatha. Major Grammy Winners. Toronto Star. 1991-02-12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Template:BillboardURLbyName]] Mariah Carey Album & Song Chart History]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Billboard.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0-09-14]. - ↑ DeKnock, Jan. Year Ends Well for Countries Hottest Stars. Chicago Tribune. 1991-12-27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Harrington, Richard. 1991's Chart-Toppers: Garth, Mariah & CC. The Washington Post. 1992-01-0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32.0 32.1 Cane, Clay. Mariah Celebrates Twenty Years. 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2010-06-12 [201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 ↑ Nickson 1998,第50–51頁
- ↑ 34.0 34.1 34.2 Nickson 1998,第52頁
- ↑ Nickson 1998,第53頁
- ↑ Nickson 1998,第58頁
- ↑ Nickson 1998,第59頁
- ↑ Mariah Carey: Emotions.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 ↑ Shapiro 2001,第68頁
- ↑ Goodman, Fred. Pop Music; The Marketing Muscle Behind Mariah Carey. 1991-04-14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 ↑ Shapiro 2001,第69頁
- ↑ 42.0 42.1 Nickson 1998,第71頁
- ↑ Shapiro 2001,第70頁
- ↑ Nickson 1998,第72頁
- ↑ 45.0 45.1 Nickson 1998,第79頁
- ↑ Nickson 1998,第80頁
- ↑ 47.0 47.1 RIAA Gold & Platinum > Mariah Carey.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 ↑ 48.0 48.1 48.2 Williams, Chris. Mariah Carey's Music Box LP (1993) Revisited With Co-Writer Walter Afanasieff : Return To The Classics. Soul Culture. 2011-07-03 [201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 ↑ 49.0 49.1 Shapiro 2001,第72–73頁
- ↑ Shapiro 2001,第77頁
- ↑ Shapiro 2001,第78頁
- ↑ Wynn, Ron. Music Box > Overview. AllMusic. [2010-08-17].
- ↑ 53.0 53.1 Nickson 1998,第102頁
- ↑ Chartverfolgung/Carey, Mariah/Single. musicline.de PhonoNet. [201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 Mariah Carey – Without You. Ö3 Austria Top 40. Hung Medien.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 ↑ Nickson 1998,第112頁
- ↑ 57.0 57.1 Shapiro 2001,第81頁
- ↑ Shapiro 2001,第82頁
- ↑ 59.0 59.1 Shapiro 2001,第86–87頁
- ↑ Nickson 1998,第132頁
- ↑ Nickson 1998,第133頁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Frere-Jones, Sasha. Mariah Carey's Record-Breaking Career. The New Yorker. 2006-04-06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 63.0 63.1 63.2 Thompson, Tom. Let the Yuel Duel Begin.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04-19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5).
- ↑ 64.0 64.1 Hancox, Dan. Sounds of the Season. The National. 2010-11-26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 ↑ Greene, Andy. The Greatest Rock and Roll Christmas Songs. Rolling Stone.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5).
- ↑ Mariah Carey's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Is World's First Double Platinum Holiday Ringtone. Legacy Recordings. PR Newswire. [201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20).
- ↑ McClure, Steve. The World's Number-Two Music Market Is No Afterthought. Billboard. 1995-08-05 [2010-08-15].
- ↑ RIAJ – Statistics – Other Data – List of Million-Certified Compact Discs by Year – 1994.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 ↑ RIAJ – Statistics – Certification of Music Download – December 2008.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
- ↑ Nickson 1998,第136–137頁
- ↑ Shapiro 2001,第89頁
- ↑ Nickson 1998,第145頁
- ↑ Trust, Gary. '20/20': Mariah Marks Milestone. Billboard. 2010-06-0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 ↑ McClure, Steve. Carey's Ubiquitous Japanese Success. Billboard. 1996-01-27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Sanneh, Kalefa. The Summer Buzz: Cicadas and Mariah Car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8-10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76.0 76.1 Nickson 1998,第153頁
- ↑ Shapiro 2001,第95頁
- ↑ 78.0 78.1 78.2 Shapiro 2001,第96頁
- ↑ McClure, Steve. The Year in Japan. Billboard. 1996-12-28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 ↑ Nickson 1998,第164頁
- ↑ 81.0 81.1 Nickson 1998,第157頁
- ↑ Nickson 1998,第158–159頁
- ↑ Demone, Larry. In Brief. The Buffalo News. 1997-03-07 [2011-08-05].
- ↑ Juzwiak, Rich. Mariah Carey – Butterly. Slant Magazine. 2005-04-15 [2010-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 ↑ Shapiro 2001,第104頁
- ↑ 86.0 86.1 Shapiro 2001,第101頁
- ↑ Hoskyns, Barney. Mariah Carey – Butterfly. Rolling Stone. 1997-12-1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Butterfly > Review. AllMusic. 2008-04-12 [2011-08-09].
- ↑ 89.0 89.1 Shapiro 2001,第102頁
- ↑ 90.0 90.1 90.2 Shapiro 2001,第114頁
- ↑ 91.0 91.1 91.2 Haring, Bruce. VH! Display of Divas Makes Me Feel 'Natural'. USA Today. 1998-04-1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Rodman, Sarah. All That Litters, 'Glitter'. Boston Herald. 2001-09-11 [201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Shapiro 2001,第115頁
- ↑ 94.0 94.1 Shapiro 2001,第116頁
- ↑ 95.0 95.1 McClure, Steve. International News. Billboard. 1999-01-23 [201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 ↑ Shapiro 2001,第121頁
- ↑ 97.0 97.1 Shapiro 2001,第75頁
- ↑ 98.0 98.1 Shapiro 2001,第123頁
- ↑ 99.0 99.1 99.2 Shapiro 2001,第133頁
- ↑ Shapiro 2001,第134頁
- ↑ Shapiro 2001,第135頁
- ↑ Graeme, Virtue. Rainbow: Mariah Carey (Columbia). Sunday Herald. 1999-11-07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Friedman, Roger. Mariah Carey's Biography. Fox News Channel. 2008-04-03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 ↑ Winners of the World Music Awards. Société des bains de mer de Monaco. [201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6-21).
- ↑ 105.0 105.1 105.2 EMI Drops Mariah Carey. BBC News. 2002-01-31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Glitter > Overview ))). AllMusic. [201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1).
- ↑ Friedman, Roger. Mariah Melts Down; Madonna Disappoints. Fox News Channel. 2001-07-2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108.0 108.1 Davies, Hugh. Let Me Sort Myself Out, Singer Carey Tells Fan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1-07-28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1).
- ↑ 109.0 109.1 Gardner, Elysa. Mariah Carey, 'Standing Again'. USA Today. 2002-11-28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 ↑ 110.0 110.1 110.2 Pareles, Jon. Record Label Pays Dearly To Dismiss Mariah Car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1-22 [201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8).
- ↑ 111.0 111.1 111.2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Carey Hospitalized For 'Extreme Exhaustion'. MTV News. 2005-10-13 [201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112.0 112.1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Carey Had 'Breakdown,' Her Publicist Says. MTV News. 2005-10-13 [201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Gardner, Elysa. Mystery Shadows Carey's Career, Pressures Linger After Singer's Breakdown. USA Today. 2001-09-09 [201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Hutchinson, Bill. Delay May Dull Carey's 'Glitter'. Daily News. 2001-09-11 [201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2).
- ↑ Reynolds, Simon. Carey Blames 9/11 For 'Glitter' Flop. Digital Spy. 2010-01-26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1).
- ↑ Patterson, Sylvia. Mariah Carey: Come in and Smell the Perfume. The Daily Telegraph. 2000-03-17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Johnson, Kevin C. Mariah Carey's 'Glitter' is a Far Cry from Golden. St. Louis Post-Dispatch. 2001-09-16 [2011-08-19].
- ↑ Zwecker, Bill. Mariah Carries On With Record Deal, Recovery. Chicago Sun-Times. 2002-01-22 [2011-06-16].
- ↑ Adams, Josh. The Fall and Rise of Mariah Carey. BBC News. 2006-02-0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1).
- ↑ Holson, Lisa. Mariah Carey And Universal Agree to Terms Of Record Deal.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2-2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 ↑ Dotson, Rader. I Didn't Feel Worthy Of Happiness. Parade. 2005-05-05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4).
- ↑ Friedman, Roger. Mariah Makes Good in Mob Movie. Fox News Channel. 2002-01-14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 ↑ Willis, George. Safe To Say, Super Bowl Was One Major Success. New York Post. 2002-02-05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Anderman, Joan. For Carey, the Glory's Gone but the Glitter Lives On. Boston Globe. 2003-09-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Charmbracelet > Overview ))). AllMusic. 2002-12-03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 ↑ 126.0 126.1 Patel, Joseph. Carey Maps Out 'Intimate Evening' Tour. MTV. [2015-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7).
- ↑ Patel, Joseph. Mariah Carey Scraps Arena Tour, Opts To Get More Intimate. MTV. [2015-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7).
- ↑ Mariah's Malaysia Concert Ill-timed, Says Muslim Leader.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04-01-16 [2011-06-15].
- ↑ Mariah Adds UK To World Tour. BBC News. 2003-05-31 [201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 ↑ Asilo, Rito P. Mariah Carey Thrills Euphoric Manila Crowd.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03-11-23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7).
- ↑ 131.0 131.1 131.2 Ehrlich, Dimitri. Revolutions. Vibe. 2005-05-05 [201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Sullivan, Caroline. Mariah Carey,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 The Guardian. 2005-04-0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 ↑ Gardner, Elysa. Mariah Rebounds, Garbage is Sweet, Will Smith Gets Lost. USA Today. 2005-04-13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4).
- ↑ Jermaine Dupri Wins R&B Song Grammy; Virgin Urban Music President Dupri Shares Songwriting Honors With Mariah Carey and So So Def/Virgin Artist Johnta Austin. Business Wire. Berkshire Hathaway. 2006-04-1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1).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 > Overview ))). AllMusic. 2005-04-12 [2011-08-19].
- ↑ 136.0 136.1 Cinquemani, Sal. Mariah Carey: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 Slant Magazine. 2005-04-05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 ↑ 137.0 137.1 137.2 Pietroluongo, Silvio. The Billboard Hot 100. Billboard. 2005-09-24 [201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138.0 138.1 The Billboard Hot 100 Singles & Tracks – Decade Year End Charts. Billboard.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30).
- ↑ The Billboard Hot 100 All-Time Top Songs (10-01). Billboard. 2010-09-24 [201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 ↑ Trust, Gary. Ask Billboard: Katy Perry, Christina Aguilera, Lady Gaga. Billboard. 2010-06-25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6).
- ↑ 2005 Year End Charts – Hot 100 Songs. Billboard. 2005-11-05 [201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2).
- ↑ 142.0 142.1 Gundersen, Edna. Carey, West, Legend Lead The Grammy pack. USA Today. 2005-12-08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 Susman, Gary. Mariah Carey Has the Year's Top-selling C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5-12-2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 ↑ Top 50 Global Best Selling Albums for 2005 (PDF). Bundesverband Musikindustrie. [2017-0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 ↑ Coldplay Top 2005's Global Charts. BBC News. 2006-03-3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 ↑ Coldplay Tops Worldwide Sales for 2005. CBC News. 2006-03-3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7).
- ↑ Rayner, Ben. Mariah Carey, Meet U2, Kelly; Comeback Stalled as U2 Takes five Grammys Canadians Come Up Empty-handed at Awards Show. Toronto Star. 2005-12-09 [2011-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Popkin, Helen. Mariah Carey Takes on Madonna with New Tour. MSNBC. 2006-06-0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4).
- ↑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Carey Plots Mimi's Touring Adventure. MTV News. 2006-05-22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Carey Tour Kickoff: The Voice Outshines Costume Changes, Video Clips. MTV News. 2006-08-30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Rafer, Guzman. Mimi Hits the Garden, Just Like That. Newsday. 2006-09-10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Comeback' Succeeded For Carey In Tunis. Mariahcarey.com. 2006-07-27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 ↑ Starr, Michael. Yes On Dubya Apology Frost. New York Post. 2008-04-19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Macpherson, Alex. Mariah Carey: E=MC². The Guardian. 2008-04-16 [2011-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 ↑ Richard, David. CD: Mariah Carey's 'E=MC2'. Los Angeles Times. 2008-04-08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2).
- ↑ Guthrie, Marisa. Elvis is Spotted – Rolling in His Grave. Daily News. 2008-04-04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 ↑ Mariah Breaks Elvis Chart Record. BBC News. 2008-04-04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5).
- ↑ Trust, Gary. Mariah Debuts At No. 1 After Monster First Week. Billboard. 2008-04-14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 Farber, Stephen. Mariah Carey surprisingly effective in "Tennessee". Reuters. 2008-05-01 [2014-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 ↑ Demone, Larry. Sandler Makes Another Mess With 'Zohan'. The Buffalo News. 2008-03-04 [2011-08-05].
- ↑ Vineyard, Jennier. Mariah Carey Plans 'Elaborate' Tour; Hopes For End To VMA Losing Streak, Rocky-Marriage Rumors. MTV News. 2008-04-09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 ↑ Wales, Jason. Mariah Carey is Definitely Pregnant. Daily News and Analysis. 2008-12-28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 ↑ Herrera, Monica. Mariah Carey Confirms: I'm Pregnant. Billboard. 2008-11-28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 ↑ Derschowitz, Jessica. Mariah Carey: I'm Pregnant. CBS News. 2008-11-24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 ↑ Pareles, Jon. Music for Many Firsts at Inauguration Ev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1-2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9).
- ↑ Dubozinskis, Alex. Mariah Carey Among Jackson Memorial Participants. Reuters. 2009-07-0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1).
- ↑ O'Niel, Tom. Dark horse nominees: Will the Oscars nominate 'Avatar'?. Los Angeles Times. 2009-10-1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 Anderson, John. 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Movie Review From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Variety. 2009-01-18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 ↑ Weeks After Tipsy Awards Speech, Mariah Carey Pops Cork on her Own Liquor Brand, Angel Champagne. Daily News. 2010-01-17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Memoirs of an Imperfect Angel > Review. AllMusic. 2009-09-29 [2011-08-19].
- ↑ New CD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9-2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9).
- ↑ Barbra Streisand Surprises With Ninth No. 1 On Billboard 200. Billboard. 2009-09-2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8).
- ↑ 173.0 173.1 Ben-Yehuda, Ayala. Mariah Carey Hit The Billboard Hot 100. Billboard. 2009-07-16 [2009-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 ↑ Mariah Carey Does It Big In Brazil. Rap-Up.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8).
- ↑ Martin, Devin. Mariah Carey Announces 'Angels Advocate' Release Date. The Independent. 2010-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 ↑ Mariah Carey Falls On Stage. Digital Spy. 2009-09-2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 ↑ Vozick-Levinson, Simon. Mariah Carey: 'Angels Advocate' Remix Album Cancelle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0-03-23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6).
- ↑ Mariah's Album Ditched. MTV News. 2010-03-2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0).
- ↑ J.D. Talks New Mariah Carey Album. Rap-Up.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 ↑ Mariah Carey Touches Down in Brazil. Rap-Up. 2010-08-1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 ↑ Bakker, Tiffany. Get Ready for a Very Carey Christmas. Herald Sun. 2010-09-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Caulfield, Keith. Country Albums Rule Top Three on Billboard 200. Billboard. 2010-11-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 Ramirez, Rauly. R&B/Hip-Hop Chart Juice: Kanye West, Nicki Minaj and Ne-Yo. Billboard. 2010-12-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 ↑ Green, Anna. Mariah Carey Drops Out of Film Due to Medical Reasons. Daily News. 2010-05-29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 ↑ Corner, Lewis. Amy Winehouse, Lady GaGa on Tony Bennett's 'Duets II' Tracklisting. Digital Spy. 2001-08-0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 ↑ Vena, Jocelyn. Justin Bieber Confirms Mariah Carey Christmas Collabo. MTV. 2011-10-05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7).
- ↑ Mariah Carey Remakes Christmas Classic With Mariah Carey. Rap-Up. 2011-10-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 ↑ Mariah Carey Guests On Uncle Murda's 'Warning'. Rap-Up. 2011-10-31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 ↑ Mariah Carey and John Legend Duet on 'When Christmas Comes'. Rap-Up.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2).
- ↑ Brooks Adickman, Erika. Mariah Carey Shakes It Off At Gotham Hall. Idolator. 2012-03-02 [201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Ramirez, Erika; Hampp, Andrew. Backbeat: Mariah Carey Dazzles During First Post-Pregnancy Performance in New York. Billboard. 2012-03-02 [201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Rowley, Alison. Mariah Carey performs pro-Obama song 'Bring It On Home' at fundraiser – Celebrity News. Digital Spy. 2012-06-17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 ↑ News. Mariah Carey.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 ↑ Mariah Carey Taps Rick Ross and Meek Mill for New Single 'Triumphant'. Rap-Up. 2012-07-21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4).
- ↑ Mariah Carey Becomes Highest Paid Judge In Reality TV. therichest.com. 2012-07-25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4).
- ↑ Hibberd, James. Mariah Carey Joins 'American Ido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07-23 [201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 ↑ Blumm, K.C. Mariah Carey Hated Working at American Idol. People. 2013-11-13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7).
- ↑ Hibberd, James. Mariah Carey on 'American Idol' gig: 'Honestly, I hated i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11-13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7).
- ↑ Buchanan, Kyle. Mariah Carey Is Joining The Butler. Vulture. 2012-07-26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
- ↑ Brooks, Brian. Mariah Carey Joins The Butler; Lionsgate Aims for Time and Again: Biz Break. Yahoo!. 2012-07-26 [201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Francis, Nathan. Mariah Carey To Become A Cartoon Character On 'American Dad'. Inquisitr.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Mariah Carey to Voice Redneck on 'American Dad'. EURweb. 2013-08-02 [2013-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4).
- ↑ Mariah Carey Records New Song for Disney's '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Billboard. [201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 ↑ Vena, Jocelyn. Mariah Carey Goes 'Almost Home' On New 'Oz' Track. MTV. 2013-02-19 [201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 ↑ Ramirez, Erika. Mariah Carey Debuts 'Triumphant (Get 'Em)' Single; Talks Upcoming Album – The Juice. Billboard. 2012-08-02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3).
- ↑ Video: Mariah Carey f/ Miguel – '#Beautiful'. Rap-Up. 2013-05-09 [201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 Mariah Carey Performs Medley on 'American Idol' Finale. Rap-Up. 2013-05-16 [2013-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 ↑ Mariah Carey to release single on Facebook. Yahoo!. 2013-10-15 [201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 ↑ Hampp, Andrew. Mariah Carey Announces 14th Album, 'Me. I Am Mariah...The Elusive Chanteuse'. Billboard. 2014-05-01 [2014-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4).
- ↑ Critic Reviews for Me. I Am Mariah... The Elusive Chanteuse.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30).
- ↑ Caulfield, Keith. Coldplay Chills For Second Week At No. 1, Mariah Carey Debuts At No. 3. Billboard. 2014-06-04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 ↑ HipHopDX. - HipHopDX. HipHopDX. 2014-06-11 [2016-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3).
- ↑ HipHopDX. - HipHopDX. HipHopDX. 2014-06-18 [2016-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1).
- ↑ Hampp, Andrew. Mariah Sheds Her Manager — Again. Billboard. 2014-08-06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 ↑ > News > Mariah announces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Concerts in NYC. MariahCarey.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Current Boxscore. Billboard. 2015-01-28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 ↑ Goodman, Jessica. Mariah Carey announces second annual Christmas concert seri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5-10-09 [2017-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2).
- ↑ Falcone, Dana Rose. Mariah Carey’s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concert series: opening night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5-12-09 [2017-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2).
- ↑ Mariah Carey Announces Caesars Palace Residency. Billboard. 2015-01-15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
- ↑ Mariah Carey reunites with L.A. Reid at Epic Records. Rap-Up. 2015-01-30 [201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31).
- ↑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Mariah Carey and L.A. Reid Reunited (at a Fraction of Her Former $80 Million Deal). 2015-01-30 [201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 ↑ Mariah Carey announces Las Vegas residency. United States: Fox News Channel. Fox Entertainment Group (21st Century Fox). 2015-01-25 [201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6).
- ↑ Hampp, Andrew. Mariah Carey Announces Release Date, Tracklist For '#1 To Infinity'. Billboard. 2015-04-13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 ↑ Rosa, Christopher. Mariah Carey as a Shady PTA Mom in Hallmark's A Christmas Melody Is Peak Mariah Carey. VH1. 2015-12-19 [2015-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 ↑ Polanco, Luis. Mariah Carey Announces Sweet Sweet Fantasy 2016 European Tour. Billboard. 2015-12-14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8).
- ↑ Marks, Olivia. What Goes Down On Mariah's Sweet Sweet Fantasy Tour. Refinery29. 2016-03-24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8).
- ↑ Koblin, John. Mariah Carey to star in a series for E!.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3-15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 ↑ Hill, Libby. It's 'Mariah's World' and everyone else is just living in it. Los Angeles Times. 2016-08-03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 ↑ Bentley, Jean. Empire Needed Much More Mariah Carey. E! Online. 2016-10-06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 ↑ 230.0 230.1 Washington, Jasmine. Mariah Carey to Perform at VH1 Divas Holiday: Unsilent Night. VH1. 2016-11-03 [2016-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6).
- ↑ Healy, Patrick. Mariah Carey’s New Year's Eve Nightmare in Times Square.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1-01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 ↑ Gamboa, Glenn. Mariah Carey shakes off New Year’s Eve debacle in Times Square. Newsday. 2017-01-01 [2017-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 ↑ Angermiller, Michele Amabile. Mariah Carey's Rep Says 'Rockin' Eve' Producers 'Set Her Up to Fail'. Billboard. 2017-01-01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2).
- ↑ 234.0 234.1 Hopkins, Eugene. Carey a Fresh Face for Fresh Air Fund. Sun Journal. 1994-12-04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7).
- ↑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Carey to Receive Congressional Award for Charity Efforts. MTV News. 1999-04-13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31).
- ↑ 236.0 236.1 Mariah Carey 'Embarrassed' Over Gadhafi-Linked Concert. Billboard. 2009-09-14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30).
- ↑ Mariah Carey – Carey Packs Times Square With Early Morning Show. Contactmusic.com. 2005-04-1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 ↑ Dinh, James. Mariah Carey Performs With Mother On Holiday TV Special. MTV News. 2010-12-1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Ryan, Joyal. Carey Saves the World, One Chalupa At a Time. E! Online. 2006-08-29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 Kennedy, Gerrick. Mariah Carey Will Release Duet, Remix Album. Los Angeles Times. 2010-02-2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8).
- ↑ AT&T to Produce Exclusive Soundtrack for Athletes Competing in 2010 Olympic Winter Game. AT&T. 2010-02-2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 ↑ Mariah Carey's Sixteenth #1 Single – Shares Parthenon with The Beatles and Elvis Presley!. Business Wire. 2005-04-14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 ↑ Pennington, Gail. Critic's Picks. St. Louis Post-Dispatch. 2008-04-1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0).
- ↑ Schumacher-Rasmussen, Eric. Mariah Carey, Springsteen, Other Stars Sing For America On Telethon. MTV News. 2001-09-22 [2011-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Bianculli, David. Flawed Gala On Adoption. Daily News. 2001-12-20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 ↑ Rodman, Sarah. Stars Shine Spotlight on Needy During Katrina Relief Telethon. Boston Herald. 2005-09-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Kappes, Serena. Mariah, Beyoncé Top Fifth Annual Fashion Rocks. People. 2008-05-03 [2011-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9).
- ↑ Michaels, Sean. Mariah Carey 'embarrassed' over Gaddafi concert.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3-04 [201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1).
- ↑ Paoletta, Michael. The Branding of Mimi. Billboard: 27–29. 2006-07-15 [2011-08-19].
- ↑ Serpe, Gina. Mariah Rings Up Pepsi. E! Online. 2006-08-29 [2011-08-10].
- ↑ Vineyard, Jennifer. Mariah Wants All Fans To See Her — And Even Smell Like Her. MTV News. 2006-04-06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Suddath, Claire. The Mariah Carey Business Model. Bloomberg News. 2015-04-22 [2015-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 ↑ Thompson, Tom. The Diva has Landed.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04-19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 ↑ The Richest 20 Women In Entertainment. Forbes. 2007-01-07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 ↑ Anderson, Kyle. Mariah Carey and Nick Cannon Let Barbara Walters Ogle Their Babies on '20/20'.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11-02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5).
- ↑ Mariah Carey; Mariah Carey Jewelry, Shoes and Fragrances. Home Shopping Network. 2011-03-03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2).
- ↑ Danner, Sarah. Snug as a Bug In a Rug! Mariah's 'Dembabies' Moroccan and Monroe Look Comfy and Cosy in Their Carriers. Daily Mail. 2008-03-30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5).
- ↑ Michaels, Sean. Mariah Carey accused of accepting 'dictator cash' for Angola concert.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12-20 [201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1).
- ↑ 259.0 259.1 Norent, Lynn. Not Another White Girl Trying to Sing Black. Ebony. 1991-03-1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Shapiro 2001, p. 124.
- ↑ 261.0 261.1 261.2 Willis, Andrew. Higher and Higher. Vibe. 1998-11-18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 ↑ Friedman, Roger. Mariah Calls, Whitney Falls. Fox News Channel. 2002-12-18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4).
- ↑ 263.0 263.1 263.2 Mulholland 2003,第57頁
- ↑ 264.0 264.1 James 1998,第74頁
- ↑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Pop's Princess Grows Up. Time. [2011-08-19].
- ↑ More Like a Screaming 'Mimi'. Daily News. 2005-04-15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 ↑ Berger, Arion. Mariah Carey: 'Emotions'.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1-08-1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3).
- ↑ Walters, Barry. Marked Woman. The Village Voice. 2001-09-04 [201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 ↑ Sawey, Evan. Mariah Carey: E=MC² < Reviews. PopMatters. 2008-05-01 [2010-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 ↑ Hoard, Christian. Mariah's E=MC2: A First Listen to Carey's Eleventh Studio Album. Rolling Stone. 2008-02-28 [201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 ↑ 271.0 271.1 Norris, John. Mariah: Remixes, Reunions and Russia. MTV. 2003-10-20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1).
- ↑ 100 Greatest Dance Songs: 100–91. Slant Magazine. 2006-04-25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0).
- ↑ Cinquemani, Sal. Gem Carey.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5-11-11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1).
- ↑ Willis, Andrew. Cinderella Story. Vibe. 1998-11-18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1).
- ↑ Sicha, Choire. Is Mariah Carey's Voice Just Done For?. The Awl. 2009-07-08 [201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 ↑ Zwecker, Bill. Who Can Carey a Tune?. Chicago Sun-Times. 2002-01-22 [2011-06-16].
- ↑ Roll Over Elvis – Mariah is Here.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08-03-20 [2011-08-19].
- ↑ Anderson, Joan. Carey, On!. Boston Globe. 2006-02-06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Harris, James. Her 7-Octave Voice Finally Gets Noticed. Orlando Sentinel. 1990-08-28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Robins, Wayne. Columbia's New 'Franchise'. Newsday. 1990-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Oleman, Sarah. Princess Positive is Taking Care of Inner Mariah.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3-04-01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6).
- ↑ 282.0 282.1 100 Outstanding Pop Vocalists. Cove. 2008-05-24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
- ↑ Hoven, Chris. Separated At Birth?. The Sacramento Bee. 2000-10-13 [2012-08-12].
- ↑ New CDs. Times Union. 2000-10-13 [201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 ↑ Dean, Maury. Rock-N-Roll Gold Rush. Algora Publishing. 2003: 34. ISBN 0-87586-207-1.
- ↑ 286.0 286.1 Peckham 2005,第117頁
- ↑ Appleman 1986,第434頁
- ↑ 288.0 288.1 288.2 Pareles, Jon. Review/Pop; Venturing Outside the Studio, Mariah Carey Proves Her Mettle. The New York Times. 1993-12-13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8).
- ↑ 289.0 289.1 Levell, Tim. Carey Charm Offensive. BBC News. 2002-12-02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 ↑ 290.0 290.1 Gardner, Elysa. Carey Sounds Like 'Gold' on 'Charmbracelet'. USA Today. 2002-12-22 [2011-08-03].
- ↑ Givens, Ron. Vision of Loveliness.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0-08-03 [201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Brown, G. Careyed away the singer with fantastic vocal range belts out songs with technical precision and too little feeling. The Denver Post. 2003-08-23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 ↑ 293.0 293.1 1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 – Mariah Carey. Rolling Stone.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 ↑ 294.0 294.1 Rosen, Jody. Why The Haters Are Wrong About Mariah Carey. Slate. 2008-04-13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1).
- ↑ 295.0 295.1 Katzif, Michael. How 'American Idol' Uses (and Abuses) Melisma. NPR Music.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 ↑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Music. New York. 2006-05-07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6).
- ↑ Katherine L. Meizel, 2002, p. 83
- ↑ Vera, Hernán. Aneeka, una nueva voz venezolana al mundo. El Nuevo Herald. 2014-11-11 [2015-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西班牙語).
- ↑ Limelight Spotlight Q&A: Ariana Grande. 2012-01-13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5).
- ↑ ...Baby One More Time – Album Review. CD Universe. [2011-03-04].
- ↑ Michaels, Sean. Katy Perry wants to go folk acoustic – in style of Joni Mitchell. The Guardian. [2016-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 Vena, Jocelyn. Divas Alert! Lady Gaga Hangs With Mariah Carey. Billboard. 2014-12-21 [2015-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5).
- ↑ Trudon, Taylor. Bridgit Mendler On 'Good Luck Charlie,' Music, And The Craziest Thing A Fan Has Asked Her. The Huffington Post. 2009-06-20 [2013-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6).
- ↑ 304.0 304.1 Catlin, Roger. A Matter of Time Christina Aguilera Says She'll Leave The Pack. Hartford Courant. 2000-08-31 [201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 ↑ 305.0 305.1 Tecson, Brandee. Rihanna Brings On Acting Career With New 'Bring It On' Flick. MTV. 2005-10-31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5).
- ↑ Elliott, Natalie. Grimes Dishes On Her Less Obvious Influences And Her DIY Tattoos. Prefix. 201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4).
- ↑ American Idol – Mariah Carey Overwhelms Kelly Clarkson. Contactmusic.com. 2003-07-23 [2011-11-10].
- ↑ The Juice Is 'Loose'. Billboard.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6).
- ↑ McDonough, Megan. Bonnie McKee on songwriting, her upcoming debut album and her hopes for the future.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08-11 [2016-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 ↑ Gallo, Phil. Mariah Carey & Leona Lewis. Variety. 2008-07-30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9).
- ↑ Browne, David. Trilling Songbirds Clip Their Wing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2-24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5).
- ↑ Mariah Carey – Blige Thanks 'Beautiful' Carey. Contactmusic.com. 2005-12-22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40 Celebirities Praise Mariah Carey. Vibe.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7).
- ↑ Sam Smith Breaks Down 10 Great R&B Voices. Rolling Stone.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31).
- ↑ Sam Smith: 5 Fact Facts About The 2015 Grammy Winn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 ↑ 316.0 316.1 The Naughties Played It Nice. The Japan Times. 2009-12-18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 ↑ Mariah Carey live in Manila. The Filipino Scribe. 2014-10-25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7).
- ↑ Jordin Sparks Talks New Album. The Today Show.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7).
- ↑ Justin Bieber. Interview Magazine. [2016-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 ↑ Varga, George. A chat with local 'Idol' Jessica Sanchez. U-T San Diego (MLIM Holdings). 201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Linden, Amy. Mariah Carey 'Rainbow'. Vibe. 1999-12-12 [2011-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 ↑ Dominguez, Pier. Christina Aguilera: a star is made: the unauthorized biography. Amber Books Publishing. 2003: 134. ISBN 0-9702224-5-9.
- ↑ Browne, David. Out With Mariah's Melisma, In With Kesha's Kick.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8-10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5).
- ↑ Mayard, Judnick. Suite903: R&B, Rejected and Betrayed. The Fader. 2009-01-04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11日).
- ↑ Sanneh, Kalefa. The Summer Buzz: Cicadas and Mariah Car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8-04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Craven, Shona. In Praise Of ... A Very Mariah Christmas. The Herald. 2010-12-10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
- ↑ Greene, Andy. The Greatest Rock and Roll Christmas Songs. Rolling Stone.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9).
- ↑ Powers, Devon. Mariah Carey: Greatest Hits. PopMatters. 2002-05-08 [201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6).
- ↑ Vout, Elise. The megastar takes the stage in Australi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5 years!. MTV Australia. 2013-01-04 [201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 ↑ Shapiro 2001,第74頁
- ↑ 331.0 331.1 Nickson 1998,第156頁
- ↑ Dougherty, Steve; Miller, Sue; Edwards, Wayne. Swan Song. People (Time Inc.). 1997-06-16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Silverman, Stephen M. Music Mogul Marries. People. 1997-10-13 [2015-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Tommy Mottola ... married his third wife, Mexican soap opera actress Thalia Soldi, in an extravagant, all-star wedding Saturday night [Oct. 11, 1997] at New York's St. Patrick's Cathedral.
- ↑ McKay, Hollie. Mariah Carey, Nick Cannon Get Wedding Tattoos. Fox News Channel. 2008-04-03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1).
- ↑ Vineyard, Jennier. It's Official! Mariah Carey, Nick Cannon Wedding Photo, Comments Are Released. MTV News. 2008-04-09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 ↑ Hammel, Sara. Mariah Carey Tells Rosie O'Donnell: I Lost 70 Lbs. After Twins. People.com. 2014-05-26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4).
- ↑ Christianson, Emily. Mariah Carey, Nick Cannon debut twins on '20/20'. Los Angeles Times. 2011-10-22 [2014-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 ↑ Ryder, Taryn. Exclusive: Nick Cannon Confirms He and Mariah Carey Are Living Apart. The Insider With Yahoo. Yahoo Celebrity. 2014-08-21 [2015-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 ↑ Fisher, Kendall. Mariah Carey and Nick Cannon's Divorce Finalized. E! Online. 2016-11-01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2).
- ↑ Mariah Carey and James Packer are Engaged. E! Online. 2016-01-21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2).
- ↑ Willis, Jackie. Mariah Carey breaks silence on James Packer split. CBS News. 2016-11-24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2).
- ↑ Mariah Carey Revisited: The Unauthorized Biography by Chris Nickson
- ↑ Mariah Carey Testifies New Career Success Down to God. Christianity Today. 2006-08-05 [2006-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1).
- ↑ 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realtime/20180816/1411905/
- ↑ Mariah Carey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s. Mariahcarey.com. [201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6).
- ↑ Idato, Michael. Mariah Carey: the passionate and elusive singer reveals her new album.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4-05-04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7).
- ↑ Library, CNN. Mariah Carey Fast Facts. CNN. 2014-04-25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4).
- ↑ Mariah Carey Sales:
- Mariah Carey Announces She Is Pregnant. Reuters. 2010-10-28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 Teeman, Tim. 'Child' Diva Mariah Carey Dances To Her Own Tune. The Australian. 2010-12-21 [2011-07-10].
- Levine, Nick. Mariah Carey. Digital Spy. 2009-11-12 [201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4).
- ↑ 349.0 349.1 20–20 Vision Mariah Marks Milestone. Billboard.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 ↑ 350.0 350.1 350.2 [[[:Template:BillboardURLbyName]] Mariah Carey Biography & Awards]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Billboard. [2011-11-10]. - ↑ Ankeny, Jason. Biography – Mariah Carey. Yahoo Music.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 ↑ Shapiro 2001, p. 145.
- ↑ Monte Carlo Resort – Awards. World Music Awards. 2000-10-15 [2010-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6-21).
- ↑ NME Artists – Mariah Carey. NME. [201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 ↑ Gold and Platinum – Top Selling Artists.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1).
- ↑ Mariah Marks Milestone. MariahCarey.com. [201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3).
- ↑ Carey's Ubiquitous Japanese Success. Billboard. 1996-01-26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Billboard Greatest of All Time Hot 100 Artists. Billboard. [2015-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2).
- ↑ [[[:Template:BillboardURLbyName]] The Emancipation of Mimi – Mariah Carey]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Billboard. [2011-11-10]. - ↑ Hiscock, John. Mariah Carey Interview for Preciou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12-10 [2011-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9).
- ↑ Billboard Hot 100 No. 1 Debuts. Billboard. [2010-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 ↑ Hot 100 No. 1 Debuts: Complete List. Billboard.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5).
- ↑ Frere-Jones, Sasha. On Top: Mariah Carey's Record-Breaking Career. The New Yorker. 2006-04-03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 ↑ Old Chestnuts Roasting: Ghosts of Christmas Music Past. The Independent. 2007-12-11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 ↑ Mariah Carey's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Is World's First Double Platinum Holiday Ringtone. TheStreet. PR Newswire. 2009-12-17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 ↑ '#1's'. Billboard. 1999-01-23 [2011-11-11].
- ↑ Lichtman, Irv. Mariah Hits Big n Japan. Billboard. 1994-11-26 [2011-11-11].
- ↑ The Billboard Hot 100 All-Time Top Songs (10-01). Billboard. 2010-08-15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1).
- ↑ Mariah Makes Brazilian Chart History. Mariahcarey.com.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7).
- ↑ The Top 50 R&B / Hip-Hop Artists of the Past 25 Years. Billboard. 2010-11-10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0).
- ↑ 100 Greatest Women in Music. VH1.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2).
- ↑ Leopold, Todd. Mariah Carey may join 'Empire,' gets Walk of Fame star. CNN. 2015-08-06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9).
來源
- Appleman, Chris. The Science of Vocal Pedag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253351103.
- James, Harold. Guinness Rockopedia. Los Angeles: Guinness Publishing Ltd. 1998. ISBN 0-85112-072-5.
- Nickson, Chris. Mariah Carey Revisited.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1998. ISBN 978-0-312-19512-0.
- Peckham, Anne. Vocal Workouts for the Contemporary Singer. Boston: Berklee Press. 2005. ISBN 0-87639-047-5.
- Shapiro, Marc. Mariah Carey: The Unauthorized Biography. Toronto: ECW Press. 2001. ISBN 978-1-55022-444-3.
- Mulholland, Garry.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usic. UK: Flame Tree Publishing. 2003. ISBN 1-904041-70-1.
- Fred Bronson's Billboard Book of Number 1 Hits, 5th Edition (ISBN 0-8230-7677-6)
- Joel Whitburn Presents the Billboard Hot 100 Charts: The Sixties (ISBN 0-89820-074-1)
- Joel Whitburn Presents the Billboard Hot 100 Charts: The Nineties (ISBN 0-89820-137-3)
-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Carey's chart history can be retrieved and verified in Billboard's online archive services and print editions of the magazine.
外部鏈接
搜尋維基共享資源 |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
搜尋維基語錄 |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
搜尋維基數據 | 維基數據上的數據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