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223國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223國道(或「國道223線」、「G223線」、「海榆東線」)是在中國的一條國道,起點為海南海口,終點為海南三亞的國道,全程323千米。

223國道路線

起點:海口市

1.從起點向西南方向出發

2.沿玉河路行駛110米,過右側的佳禾大廈,右轉進入龍昆北路[1]

3.沿龍昆北路行駛590米,在濱海立交橋左轉

4.行駛120米,左前方轉彎

5.行駛90米,在濱海九孔橋左前方轉彎

6.行駛130米,在濱海九孔橋左前方轉彎

7. 行駛1.6公里,過南大立交橋直行進入龍昆南路

2014年10月8日,環島高速G98公路大茅隧道改造工程正式啟動,海口往三亞方向行駛的車輛需在海棠灣林旺互通處駛入223國道通行,同時為了減輕223國道壓力,三亞交警部門對223國道竹落嶺路段(青田鐵爐港路口至亞龍灣燈控路口段)實行了單向通行管制。

隨着大茅隧道改造工程的不斷深入,223國道成為連接東、西線高速的重要樞紐,由於三亞城市建設、西環高鐵、樂東龍棲灣等重大工程項目的施工,海口往三亞方向的車流量大幅增長,是去年同期的2.5倍。223國道竹落嶺路段,坡陡、上坡路長、拐彎多且路面狹窄,最窄路面僅為7米寬,加之村莊出口多,極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大規模長時間道路堵塞。面對考驗,三亞交警部門迎難而上,全力以赴確保223國道的安全、有序、暢通。

歷史

中華民國時期

1921年,廣東省頒布章程,獎勵商民集資築路,築成後給予一定特許運營年限。在政策鼓勵下,海南一些商人、鄉紳和華僑開始集資築路經營運輸業。首先建成規劃省道第六幹線(即海南環島公路)東線中的瓊文(瓊山至文昌)、東文(嘉積至文昌)、樂東(樂會至嘉積)公路。後續經過增建,可通行至今萬寧市龍滾墟。

1935年海南環島公路基本建成,30米以上寬度的河流大都未建造橋樑,僅設桴渡(俗稱船牛)通過,因而出現阻車現象。

1938-1939年,為阻止日軍機械化部隊南下,廣東省政府兩次命令破壞公路。1940-1941年日軍修復環島公路,並在東線建成南渡江大橋,全長587.67米。

1946年下令修復環島公路,一年後基本修復完畢。至1950年初東線萬寧以北可正常通行,萬寧以南因未列入管養範圍,路況極差。全線行車需三日,遇惡劣天氣則需五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1年成立海榆東線公路工程處,對海榆東線進行全面改造:鋪築寬3.5米泥築碎石路面,並將大部分渡口改建為橋樑。改造後行車條件大幅度改善,海口至三亞行車當天便可到達。

1954年改造南渡江鐵橋,新建嘉積大橋。1971年建成陵水大橋[2]

1982年投資865萬元建設新南渡江大橋,1984年建成通車。至此海榆東線全線暢通無阻。

視頻

223國道 相關視頻

夕陽飛雲—騎行223國道中線
223 國道測速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