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統一戰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及團結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

起源

「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1]。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使其他社會階層、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

統一戰線在中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以來,中共曾與中國國民黨實現過兩次「統一戰線」。1923年,國民黨時任總理孫中山「聯俄容共」,在蘇聯撮合(《孫越宣言》)下與中共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稱「國共統一戰線」)。其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黨實行清黨,使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而內戰當中,中共亦對各地工農階級展開統戰工作(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於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日本入侵;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又聯合其他政治力量(「民主黨派」)對抗國民黨(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統一戰線

由於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原本已不把階級鬥爭當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參考毛澤東的矛盾論)。但文革前幾年的四清運動到文革,毛澤東又極力宣揚階級鬥爭的進步性和必要性。1978年改革開放路線確立後,中共確認文革為「全局性錯誤」,連帶地「階級鬥爭」一詞也被避諱,不再被用來形容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問題。

但進入1990年代,由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傾斜,使得中國社會的所得分化再度受到重視。科研機構曾對此做出許多調研,但因為文革被否定所導致的禁忌,階級鬥爭不能再被提及,所以通行的詞彙變成「社會階層」。而這些由於專業、收入造成的新生「階層」成員有些並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如何確保這些成分能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變成重要的課題。一方面在實務上也必須重新用「統一戰線」團結「新階層」。

中共在2006年11月新頒《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文件[2],是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繼續作為中共重要政策的範例。特別是文件中提到下面的意見:

「要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集中分布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統一戰線工作新的着力點,要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視頻

統一戰線 相關視頻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動漫解讀

參考文獻

  1. 統一戰線概念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2014-05-08
  2. 中共中央頒發鞏固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意見,中國網,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