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藤野先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藤野先生》
來自趣歷史的圖片
《téng yě xiān shēng 》


作品名稱 :《藤野先生》

作品出處 :《朝花夕拾》

作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

文學體裁 :散文

角色原型 :藤野嚴九郎

作者別名 :周樹人

《藤野先生》,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時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基本概述

作者在文中回憶了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另外,文中熱烈讚頌藤野嚴九郎先生辛勤治學、誨人不倦的精神及其嚴謹踏實的作風,特別是他對中國人民的誠摯友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同帝國主義勢力鬥爭的戰鬥精神。

本文內容豐實,筆意縱橫,形散神凝,錯落有致,發人深省,一條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線索貫穿了全文,使每個看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斷閃耀着奪目的光華,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本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副題《舊事復提之九》,後收入1928年出版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背景情況請參見本文第二部分「課文分析」里「寫作特點」中的「開頭與結尾」的有關內容〉。

《藤野先生》記錄了作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這篇文章內容豐實,筆意縱橫,形散神凝,錯落有致,一條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線索貫串了全文,使每個看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斷閃耀着奪目的光華,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

魯迅的回憶性散文,也就是魯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師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 構成。本書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現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敘述親切感人,又有機地糅進了大量的描寫、抒情和議論,文筆優美清新,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散文。 [1]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着,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出生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列夫·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礎。五四運動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21年12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由此可見魯迅的文化地位之高。

魯迅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墳》《華蓋集續篇》《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學術著作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小說舊聞鈔》等,整理《嵇康集》等古籍,輯錄已亡佚的古代小說集而編成《古小說鈎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2] 

文章原文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着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裡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他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於,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後來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着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裡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這了一長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着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部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應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本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着,心裡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吧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信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午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無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託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裡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耍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悽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說。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着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叫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一九二六年)


詞語解釋

緋紅:中國傳統色彩名稱,紅色的一種,艷麗的深紅。鮮紅、通紅。深紅色。

標緻:外表、風度等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喚起美感上的極大享受.(在本文意是:漂亮,這裡是反語,用來諷刺)

明的遺民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號舜水,浙江餘姚人。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往日本講學,客死水戶。他忠於明朝,所以說是「明的遺民」。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又指考試不及格。古代考試放榜,榜上無名,稱為「落第」,泛指考試、測試不成功或比不過別人。

不遜:無禮。遜:謙遜

詰責:質問並責備。

託辭 : 藉口

油光可鑑: 形容非常光亮潤澤。(在本文意是:)在這裡是指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

抑揚頓挫: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節奏分明,和諧悅耳。

深惡痛疾: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斗亂:飛騰雜亂。斗,通「抖」。

精通時事:這是諷刺的說法,「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一些無聊的事。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講義:這裡指講課的內容。

掌故: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裡指學校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創作背景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着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現名古屋大學)的藤野先生,在魯迅入學的兩個月前,升格為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學教授。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品評價

工人出版社編輯室副主任牛志強:作品按時空順序寫出了「我」的發展脈絡,揭示了「我」的本質特徵——愛國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正是這個超越了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特徵,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緊緊相連,使這兩個形象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共同體現一個深刻的主題。[3] 

相關視頻

何家源教育實習《藤野先生》課堂實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