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雾都孤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自《雾都孤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雾都孤儿》(英语:Oliver Twist,《孤雏泪》,港译为《苦海孤雏》),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二部作品,在1838年由理查德·宾利(Richard Bentley)出版。

故事记叙了一位孤儿奥利佛·退斯特在济贫院的悲惨经历,以及随后在殡仪馆的遭遇。他逃到伦敦后遇到了少年犯头子小扒手道奇(Jack Dawkins)。天真无辜的奥利佛被他们带到了教唆犯费金(Fagin)的老巢。

小说揭露了狄更斯时代伦敦大量孤儿的悲惨生活。小说的副标题是《教区男孩的进步》,暗指约翰·班扬的《清教徒进步》和18世纪威廉·荷加斯的讽刺连载《浪子的进步》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恶疾,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试图唤起大众的注意。狄更斯使用讽刺和黑色幽默来对社会虚伪进行了嘲讽。小说的灵感可能来自罗伯特·新西兰(Robert Blincoe),这位孤儿在纺织厂做童工的苦难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被广泛阅读。而狄更斯早年的童工经历也可能对故事情节发展有所贡献。

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5年也曾将此书拍成电影[1]。最早林纾将其译作《贼史》,后有人译为《孤雏泪》。

出版

小说起初是以月刊连载的形式出现,于1837年2月开始到1839年4月结束。小说原先是狄更斯连载故事《泥蛙》的一部分。直到1847年,小说才有了自己独立的连载。乔治·克鲁克香克以钢铁蚀刻版画的方式为其提供了插图。在连载结束前的6月中,故事的小说形式第一次出现,由理查德·宾利出版,并使用了笔名"Boz",以及克鲁克香克24份插图。

第一版名称为《雾都孤儿》或《教区男孩的进步》

主题与象征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将冷酷的现实和无情的讽刺混杂使用,描述了工业革命对十九世纪英国产生的副作用,批判了残忍的新《1834年济贫法案备忘录》[2]。无辜的奥利佛被卷入了这个世界,而他的唯一出路就是济贫院、费金的帮派、监狱或是坟墓;而当时的济贫院的杂乱不堪,许许多多各种的老幼残穷混居一堂,更有“社会坟墓”、“活坟墓”之称。

在这个新兴的工业/制度化背景下,童话故事也层出不穷。在这个腐败堕落的环境中,被动的奥利佛却保持着自己的真纯;在别人都屈从的时候,他却憎恶罪恶,并以一种童话故事的风格,奥利佛最终获得了奖赏——在乡下过着平静的生活,并与慈善的朋友为伍。在向着大团圆进军的过程中,狄更斯也探究了十九世纪30年代伦敦流浪儿、孤儿的生活和可能的景观。

视频

雾都孤儿 相关视频

6分钟看完《雾都孤儿》,男孩被遗弃,步行70英里却进了贼窝
雾都孤儿:苏华伯利夫人叫莎乐,给奥利佛点吃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