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日三秋 |
yī rì sān qiū |
反義詞 :一刻千金 出 處 :《詩經》 體 裁 :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
一日三秋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yī rì sān qiū,一天不見面,就像過了三個季度。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自《詩經·王風·采葛》。
爭議
此詩表達的是一種急切的相思情緒,歷來眾說紛紜,有淫奔說、懼讒說、懷友說、戍卒思婦說多種觀點,今多解為思念戀人的詩。全詩三章,每章三句。詩人用誇張手法描寫心理活動,很有特色。
原文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1]
譯文
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在外面釆摘葛藤,一天不看見她,就如三個月不見那樣!她正在野外釆摘艾草,一天沒有見她的面,就像隔了三年啊!
典故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註疏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葛」是藤科類植物,根可食入藥,莖有纖維,莖葉均作牧草。「蕭、艾」都是香味的蒿類植物。孔穎達認為,這是周桓王時,政事不和,朝臣多為讒人所諂,所以人們都十分懼怕讒言,一日不見君王,生怕又去聽信讒言。實際上這是一首愛情民歌,描寫小伙子對姑娘們的懷念。說那位去采野生植物的姑娘,一天不見,就好像過了三天!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秋九月!一天不見,又好像過了三月。《采葛》中的「三秋」是指三個秋季,即九個月
擴展
過一天就像過三個季度一樣。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縮寫版。形容對異性的熱切思戀。似乎專用於戀情。三秋,三個季度。也有人說是三個秋季的,欠妥。
有人認為「這是一首勞動者口頭創作的旨在表現和歌頌彼此偉大、純真之友誼的民歌」(《詩經鑑賞辭典》,任自斌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把這首傳誦兩千多年的《詩經》名篇定性為「友誼的民歌」,怕是沒人贊同。設想,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彼此間日思月想以致達到「一日三秋」的地步,那麼,他把他的配偶放在什麼位置?很明顯,把這首詩定性為「友誼之歌」,違反了基本的人性。縱觀中國(不如也加上外國)歷史,同性之間可以刎頸、可以掛劍、可以高山流水,卻未曾見「一日三秋」的!
原詩中的主人公應該是男性,因為那時的男人負責打獵、耕作、打仗,女人負責紡織、採摘、炊灶。主人公的思戀對象,先是采葛、後是采蕭、再是采艾,分明是位勤快的勞動姑娘。
至於「三月」、「三秋」、「三歲」的逐層遞進,只是思戀之情逐層深化之需要。把「不見」的「一日」誇張為「三月」、「三秋」或「三歲」,都是一個意思:你不在我身邊,時光過得很慢很慢。
視頻
一日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