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杭县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接长汀县连城县,南界永定县和广东省蕉岭县,东临新罗区,点击查看详细地图西与武平县接壤。地理座标:东经116°15′50″~116°56′47″,北纬24°46′02″~25°27′47″,总面积约2879平方公里。上杭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和博平岭山脉之间,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上杭县城处于“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又因地形略似桃心,故素称汀江之璀璨“明珠”。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祖籍上杭下都)目睹山环水抱、景色秀丽的杭城时,诗潮澎湃,写下“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壮美诗篇。上杭素有诗画之乡、山歌之乡、木偶之乡、将军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的美称。[1]

建制沿革

唐大历四年(769年),划出龙岩的湖雷下堡(今永定县下湖雷)置上杭场。宋淳化五年(994年)升场为县,仍沿用场名,称上杭县。直至元、明、清三代均隶属汀州,民国时先后隶第六、第七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上杭县先后隶属龙岩专区、龙岩地区、龙岩市。

县治初设于秇梓堡(今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曾先后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沙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渡口)、钟寮(今才溪镇荣石村),最后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迁至郭坊(今临江镇),一直至今。县治距省垣福州572公里,距龙岩市86公里。1987年以来,县城规划进行3次调整,规划区面积扩展为72平方公里。至2002年,县城建城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比1987年增加4.7平方公里,城区形成五纵五横的主要道路布局,建成江滨公园和江滨广场,人均绿地面积达9.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9.2%,江滨园林城市显现雏形。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接长汀县、连城县,南界永定县和广东省蕉岭县,东临新罗区,西与武平县接壤。地理座标:东经116°15′50″~116°56′47″,北纬24°46′02″~25°27′47″,总面积约2879km2。

地形地貌

上杭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旧县河以东属玳瑁山脉主体,以西属武夷山脉南段东侧,大部分属中低山、低山,少部分为丘陵。数座千米以上高峰耸峙,最高峰梅花山海拔1778m,地形切割较强,相对高差悬殊,一般相对高差200~800m,部分地区逾千米。山势雄伟,坡陡谷深,植被十分发育;再则浮土掩盖较多,露头不连续,对开展地质工作较为不利。

水文环境

上杭县水系发育,沟谷纵横,总体呈树枝状展布。境内汀江长85km,支流有旧县河、黄潭河、才溪、元丰溪、濑溪、安乡溪、下都溪[3]。

气候环境

上杭县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和博平岭山脉之间,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1℃,年雨量1646毫米,年日照时数1801小时,无霜期277天。春夏湿润多雨,雨量相对集中。[3]

自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群落复杂。已查明有管束植物184科734属162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5种,如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长苞铁杉等。

而在野生动物方面,全县陆生脊椎动物30目78科362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29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兽类8目20科66种;各类种数分别占全省种数的65.9%、60%、36.5%和60%,综合占全省812种的44.6%,是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

动物主要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梅花鹿、黄腹角雉、蟒蛇、金猫、猕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獭、灵猫、苏门羚、水鹿、白鹇、红隼、雀鹰、小鸦鹃、草鹗、虎蚊蛙、眼镜蛇、眼镜王蛇等。

土地资源

境内丘陵山地占79.9%,耕地占8.9%,水面及其它占11.2%,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属高丘低山类型,以高丘为主的地貌,境内以汀江水系为主,自北而南贯穿全县。2008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4318540.2亩,其中农用地3941306.4亩,建设用地166579.3亩,未利用地210654.5亩。

水资源

上杭县境内水系密布,各溪流呈树枝状分布,绝大部分属汀江水系,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有26条,主要江河有汀江、旧县河、黄潭河。汀江是福建省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宁化县境内木马山北坡,经长汀县于回龙入境,由北向南纵贯全县,境内河长105公里,有旧县河汇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41亿m3。旧县河为上杭第二大河,发源于连城县朋口毕华山南麓,经连城车头入县境内的南阳、旧县,在临城乡九洲与汀江干流汇合;旧县河集雨面积1701平方公里,河长111公里,县境内长度45.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9亿m3。黄潭河为上杭第三大河,发源于古田高寨山南麓和蛟洋大人岽,分别流至古田的苏家坡汇合始称黄潭河;经吊钟岩入龙岩境,在桥下滩又折回上杭溪口、太拔、蓝溪、稔田,至永定池溪乡下河口与汀江干流汇合。黄潭河集水面积1222平方公里,河长139公里,上杭县境内长度9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78亿立方米。全县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9.92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6193m3(约为全省人均的1.8倍);入境水资源总量为50.82亿立方米;全县可开发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4.12万kw,至2007年,全县已建成大小水电站229座,装机容量20.3264万kw。

矿产资源

上杭县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有色和贵金属重要矿产地,资源相对丰富、矿种较齐全,远景储量较大。目前已发现有金、铜、铀、稀土、钼、铁、锰、铅锌、石灰石、白云岩、矿泉水和地热等43个矿种。通过基础地质调查发现有矿床(点)355处矿产地,其中金属矿床(点)122处(大型矿床2处、中型4处、小型5处、矿点50处、矿化点61处),非金属矿床(点)225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3处、矿点205处、矿化点16处),能源矿产8处,已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床(点)53处,潜在经济价值数百亿元。

区内已发现矿床、矿(化)点234处,矿种有42种,目前查明矿产资源量的有铜、金、铀、石灰石、钼、铁、锰、萤石、稀土、大理岩、冶金用石英、砖瓦粘土、建筑用石等13种。从查明的矿产资源量看,铜、金、铀、石灰岩、砖瓦粘土、建筑用石为县内主要优势矿种[4]。

区域人口

2016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52.6万人(公安口径),其中城镇人口18.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991人,出生率为22.8‰;死亡人口2816人,死亡率为5.4‰;全年净增人口9175人,自然增长率为17.4‰。全县常住人口37.4万人,城镇化率45.8%(人口抽样调查数据)。[4]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1.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1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931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8:54.8:32.4。

全县财政总收入31.7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9亿元,增长10.3%。财政总支出43.9亿元,增长6.5%,其中教育支出9.7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7.6亿元。

第一产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59.7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23.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6.3亿元,增长5.6%;牧业产值27.3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2.1亿元,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增长5.6%。

粮食播种面积47.3万亩,增长0.3%,其中稻谷面积41.7万亩,增长0.2%;烟叶种植面积4.8万亩,增长7.5%;蔬菜面积23.4万亩,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量19.8万吨,增长0.8%,其中,稻谷产量18.3万吨,增长0.6%。烤烟产量6950吨,增长9.2%。蔬菜产量34.2万吨,增长2.7%。

全部木材采伐30.6万立方米,增长8.6%;毛竹采伐781万根,增长2.8%;篙竹采伐572万根,增长2.1%。

肉蛋奶总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4.8%。肉类总产量9.3万吨,增长4.6%。其中:猪肉产量5.9万吨,下降0.2%;牛肉产量0.1吨,增长15.2%;羊肉产量0.03吨,增长24.4%。禽肉产量3.1万吨,增长14.6%。蛋产量0.3万吨,增长11.7%。奶类产量0.01吨,增长3.8%。生猪出栏74万头,下降0.2%,生猪存栏44.8万头,下降9.7%。

水产品养殖面积0.85万亩,增长15.3%。水产品总产量1.2吨,增长10.4%,其中,淡水养殖产品产量1.03万吨,增长10.1%;江河捕捞产量0.14吨,增长6.9%。

第二产业

全部工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8.5%。工业产品销售率100%,比上年上升0.4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1.6亿元,增长15.9%。其中金铜产业工业产值400.3亿元,现价增长17.4%;有色金属产业完成产值371.6亿元,现价增长20.8%;能源精化产业完成产值28.3亿元,现价负增长12%;机械产业完成产值8.2亿元,增长0.6%;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完成产值12.7亿元,现价下降3.2%;建材产业完成产值10.5亿元,现价下降2.8%;纺织产业完成产值1.7亿元,现价增长17%;光电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0.5亿元,现价增长3%。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1亿元,增长14%,实现利润-2.6亿元,同比下降111.5%。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增长6.8%。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9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3.5亿元,增长1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93万平方米,增长0.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53万平方米,增长29.1%。

第三产业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3.6亿元,下降42.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亿元,下降50.2%。商品房销售面积13.8万平方米,增长12.7%;商品房销售额6亿元,下降3.5%。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亿元,增长15.8%。分专业看,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71.3亿元,增长24.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9.8亿元,增长17.8%。全年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6.9亿元,增长24.5%;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38.8亿元,增长8.7%。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增长25.3%。

全年接待游客579.53万人次,增长20.6%;旅游总收入40.23亿元,增长33.5%。[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全县有幼儿班591个(其中公办园383个班、民办园208个班),招生6638人,在园幼儿19475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7.05%,学前一年入园率99.94%;小学56所,招生4696人,完成任务100%,在校生24670人;七年级招生3441人,完成任务100%,初中在校生10735人;高一招生2224人,完成任务98.2%,高中在校生6820人;职校1所,招生1123人,完成率为149.7%,在校生289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27人;福建电大上杭工作站2016年招生233人,居全市县级电大工作站第一。组织教师积极参加201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其中15节获得部优课、36节获得省优课、67节获得市优课。在全市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2016-2017下半年免除本县学籍公办普通高中学生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共计859万多元,受益学生6782人。

科学技术

全年组织实施省科技项目2项(农业和社发方面),获得资助经费105万元;组织申报2017年省级科技项目(2家企业申报省星火项目);福建龙氟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省、市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6家企业完成2017年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申报。全县专利申请1607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6.14%,其中:发明专利318件,实用新型专利1065件,外观设计专利224件;专利授权905件,比上年同期增长59.61%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731件,外观设计专利150件。全县有效发明专利117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145件。

文化事业

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单位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各种文化团体协会14个、体育协会19个。全年实施79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全县344个行政村(居)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完成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现16套中央、省、市、县节目无线发射。举办“文化上杭2016群文十大活动”;举办“百姓演艺台”、“袁洪亮作品音乐会”、“族谱缘·客家情”文艺展演 、木偶戏《智取大名府》、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专题文艺晚会等演出22场。全年举办客家讲坛和红色文化讲坛20期,举办展览、影视播放、征文比赛、幼儿手工、经典诵读等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近200场次。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编撰出版了“才溪籍开国将军系列画册”;县博物馆编印了《雄关漫道铁儿郎——长征路上的上杭子弟兵》宣传册页10000份,专题片光盘5000个。客家族谱博物馆举办“客家姓氏源流”专题展、“闽西文化景观—古建筑”专题展、“情满汀江”和“绿叶对根的情义”、“铁血长征—福建儿女长征史迹”和“青色草原—博尔塔拉民族风情展”等展览。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文艺演出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全年举办木偶公益巡演50场;古田五龙民俗广场全年组织演出100余场;举办第11届(东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集中开展东南片区文物展览和民间文艺调演;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县331个行政村全年放映电影共计3972场次;出版《百姓故事报》12期36000余份。

卫生计生

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05885份,其中电子档案505058份,户籍人口电子建档率达135%;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52903人,体检37700人;管理高血压患者36507人、随访148995人次,管理糖尿病患者9602人、随访39726人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478人。建立健全新生儿出生报告制度,上报及时率达100%;完成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136252剂次,各苗接种率和乙肝第一针及时率均在90%以上。全县各乡镇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67例,协助管理非住院肺结核病人218人。临城、官庄、古田3个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确认为“2015-2016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协会被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评为全国先进农村(基层)卫生协会。

全县人口出生(不含补报)9374人,出生率为17.67‰,政策内出生8674人,政策符合率92.53%,出生性别比为114.26:100,较好地完成了2016年度计划生育责任制目标。

体育事业

上杭县少体校为福建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先后为国家队输送了周金灿、余立志、林丹、刘麒鹏等一批优秀的羽毛球和体操运动员。近年,上杭籍运动员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奥运冠军1人次、世界大赛冠军56人次、全国大赛冠军63人次、省赛冠军186人次。其中,林丹获得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汀江上杭城区段是福建省水上运动中心,曾举办两届海峡两岸高校赛艇龙岩邀请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代表队参加比赛。上杭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县现有体育产业30家;体彩网店61家,其中新增邮政网点15个。积极向上输送优秀运动苗子,向省拳击队输送1人,向市体校输送运动员17人;积极备战省年度锦标赛,我县少体校运动员斩获金牌17枚、银牌23枚、铜牌13枚;县少体校“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顺利通过国家体育总局评审。全年发放文体惠民卡3000余张,积极举办“重走长征路”千人健步走、龙岩市(上杭站)第三届羽毛球文化节、第11届(东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第八届中华长寿杯足球赛、中国广场舞民间争霸赛等体育健身活动;本年度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3名;补助19个单项协会活动经费57万元(每个协会每年3万元),指导各协会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80余次。

人民生活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9,比上年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

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66%。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25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16人,共帮助435名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共受理审核通过69名创业者共727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3万人,共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177.3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701.17万元,代缴医疗保险费148.5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01人,其中已为贫困劳动力开展家政服务员等职业技能培训71人;组织开展创业培训班7期,培训209人,其中创业培训贫困户24人。

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单位1956家,企业参保人数49752人,征收基金19494.78万元;离退休人数616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21%,支付离退休费15490.28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95个,参保职工覆盖人数达到14325人(其中:执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11433人,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2892人),征收基金24796万元,统筹退休人员5356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3905万元,代发放离休人员72人离休金637万元。

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5.4万人,征收基金1668.48万元,增长3.98%;支付355起工伤保险1247.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职工3.9万人,征收基金667.39万元,支付生育保险748.65万元。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15.04万人,缴费率96.1%。平均每月领取养老金人数6.88万人,发放金额共9725.57万元,发放率达100%。其中,领取丧葬补助金人数2402人,发放金额共513.8万元。全县共有被征地农民19384人,月平均发放人数4752人,全年共计发放被征地养老保障金859.79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2.96万人,参保率99.9%。人均筹资标准540元,征收基金2.33亿元;补偿65.5万人次,补偿金额1.96亿元;其中住院补偿6.8万人次1.6亿元;普通门诊补偿44.3万人次0.1亿元;门诊特殊病种补偿14.5万人次0.2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5万人,征收基金2.1亿元;核报医疗费5329人次,办理门诊特殊病种3412人次。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19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4元,增长9%。

环境保护

2016年10月,我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年县城区、县工业园区、蛟洋工业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率100%。汀江(上杭段)涧头水站、水西大桥、李家坪大桥和南蛇渡大桥4个省控考核断面中,涧头水站、南蛇渡大桥目标水质达到Ⅲ类,达标比例为100%;李家坪大桥、水西大桥断面目标水质达到Ⅱ类,综合水质总体评价为Ⅱ类,达标比例为100%。市控断面城头坪、清陵塔水质目标为达到Ⅲ类水质比例50%以上,城头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0%,清陵塔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类区域环境质量标准。全年共审查环评项目93个,其中登记表审批项目45个,报告表审批项目35个、报告书审批项目3个、审查上报类10个。环保竣工验收合格项目51个。准予发放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项目共11个。[6]

历史文化

上杭客家正月习俗

正月,又称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被称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古称“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作“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从殷商起,就将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时算起,谓之“元旦”或“元日”。

上杭的正月习俗应从大年初一开始。初一是春节正日,从这一日开始进入欢度春节的高潮。客家人是很注重初一开门习俗的。当"年三十夜"(即除夕)合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后,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便敬天神、放鞭炮、点岁火、守岁,“关大门”入睡。

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开门"。"开门"是一年当中的头一件大事,带有"兆头"之意,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运气的好坏,所以是一项很庄重的仪式,多由年纪大的长辈来做。按传统习惯,"开门"是有时辰、方向的,按各个年份的"通书"(即黄历)所载的具体时辰开大门,朝大吉大利的方位敬天神,以示"开门大吉","迎财神",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供品也是有讲究的:上供时米中要插12双筷子,12根大蒜(闰年各加一),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柚子等,有的还有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放鞭炮却是开门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家各户都早早准备了又长又大的炮仗,大有比长、比多、比响的势头,因为事后大家会议论谁家鞭炮打得久、打得响。初一清晨,鞭炮不息,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早就把热腾腾的过年气氛烘托出来了。各家各户的门前硝烟弥漫,纸屑满地,穿着新衣的小孩成群结队在硝烟中捡鞭炮,不时发出"有呀!"、"好多啊!"的吉利声,逗得大人们脸上笑成一朵花。

开过门大家都起床后,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说上几句祝长者健康长寿的吉利话,长辈也祝孩子们"快高快大"、"学习进步"等吉语。之后,便是早餐,有的吃素,有的吃荤。素餐主要有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等,也有用芹菜、萝卜丝等煮米茶吃。上杭等地食荤者,一定有一盘白斩鸡和一碗"长命菜",家中最长者和最小者吃鸡腿。还要斟上酒,意味一年伊始,有酒有肉,"有吃"的吉兆。无论荤食、素食都不吃粥,且不能喝米汤,俗称"初一喝汤,出门下雨"。

初一这天禁忌颇多。说话要格外谨慎,逢人只说吉利话。同时忌打破杯碗,如有人打破了,就要连声说"开万金!开万金!"因为客家话"碗"与"万"谐音。还忌扫地,若扫地则认为会把"财气"扫掉。而且还禁忌下地干活,不洗衣服,不挑水,不做针线活等,以象征新年不至"辛苦"、"劳碌",以寄托祈福之意。就连早饭也都不煮的,因为年初一不能笊饭,只把除夕前一天用大饭甑笊的"岁饭"热了吃,这叫做"吃压岁饭",表示"岁有余粮"。

在上杭乡村年初一不出远门,不请客。而在城区年初一一大早就走家串户拜年,每户家里都备有桔饼汤,茶、酒、糖果、水果、香烟和下酒的腊味、卤肉等食品;上门拜年,主人就会笑吟吟地敬上一杯桔饼汤,口称"吃了吉吉利利,万事如意"。至亲者,还要给主人最老的或最小的红包,小孩上门,主人要给红包、桔子或糖果以及鸡腿。

此外,初一,"敲锣打鼓"是乡村主要的娱乐形式。无论长辈、晚辈,都凑在一起,围坐在门坪、晒谷坪、井台边或众家厅堂打锣鼓,用喧闹的打击乐器来营造节日欢快、热烈的气氛。

在中都镇陈和村张坊还流行赛铳的活动。在大年初一的这天,大家拜年结束后,张坊的人来到刘田骊于溪对面的凹上村举行一整天的赛铳活动,比赛双方轮流放铳,双方可在比赛过程中互相对骂,乃至损坏对方的门楼、祠堂等也不伤和气,人们反认为会更加兴旺发达。

初二"转外家"。客家人称初二为"年下日",可以出门走亲戚、做客了。特别是做媳妇的有"转外家"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媳妇们都穿着打扮一番,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如果是新婚不久的一般都与丈夫双双同去。去时要带上鸡腿、果包,以孝敬父母亲。在上杭初二开始,各家分别宴请"姑婆大姐",请"新年饭"。而在闽西客家却有"新正祭墓"的习俗:各家各户纷纷备上三牲、香烛,上祖坟扫祭。比清明扫墓显得更普遍,更隆重,体现出敬祖念宗之情。

初三为"穷日"。客家人把初三称为"穷鬼日",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一般都不出门访亲办事。

初五"开小正"。也叫"出年界"。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放鞭炮。种地的这一天开始干农活;开店的就开店门营业,圩市买卖也热闹起来。

初七"人日"吃"七种羹"。"七种羹"是取芹菜、大蒜、葱子、韭菜以及鱼、肉、米粿等七种菜放在一起煮,初七早上全家一起吃。取意是:吃了芹菜更"勤快",吃了大蒜会"划算",吃了葱子更"聪明",米粿寄团圆之意等,实际上是借菜寄以美好祝愿。

元宵节前"迎花灯"。客家地区正月的主要娱乐还有灯会和庙会。有的地方按姓氏在传统的固定日子里,举行各自的灯会。灯节里有舞狮舞龙,还有船灯、竹马灯、鱼灯等。在上杭有两种鲜为人知的灯,那就是淮土淮阳村的"高棚灯"和治平高地村的"文武灯"。传说高棚灯(也称高灯)是皇帝恩赐的,如一座正方高楼,总体8米以上高度,用竹子做成框架,纸糊起来,正面排着各种形状的鸟灯,有上百只之多,晚间每只鸟灯里都点上白蜡烛,主体内也点蜡烛。底座上标着"圣旨"二字。整台灯气势宏大,光彩夺目。而"文武灯"是宋代传下来的共16盏,其中有华盖灯、朱笔灯、令旗灯、令箭灯、关刀灯等,工艺精巧,立体感强。表演方式为:团伙阵、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等古战场中的阵法。迎花灯时,亲朋好友都去做客,主人备酒菜招待,热闹一番。

十五"开大正"。客家人称"过上年"。此日起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正常。这一天和各地一样庆元宵节,家家户户又是杀鸡买肉,庆祝一番。上杭客家人最普遍的是吃"松圆"(以豆腐、地瓜粉、猪肉、冬笋等烹制而成)。寓意一年光景宽宽松松。晚上观灯娱乐闹元宵。

"交春",隆重的"接春"活动。客家人很看重"交春",有"交春大过年初一"之说。此日迎春牛、饮春酒、吃松丸,很是热闹。这一天,家家都敬天神、田头伯公。敬祀时备上一株整棵的青菜,寓有迎春(青)之意。因为"立春"表示春天的开始,而迎春则是客家人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态反映。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聚财,初二祭财神,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初五祭财神、送穷、十五元宵节。

客家结婚习俗

上杭各地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陋俗,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媒婆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方家吃完中午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压”,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压”前,有的在“大压”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坐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设宴请客,称起嫁酒。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者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孕妇、抬棺材等认为不洁和不吉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毛(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男方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便依礼一一作揖。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升炮邀客,两响炮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一般为七到十四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民间文化

大成乐舞是祭孔大典的庙堂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是专为“祭孔”时所表演的乐典和舞系。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成为“祭孔第一人”,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褒扬与追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明初,由中央颁布《大明会典》,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已达到帝王规格”。到了清代,颁布了《大清会典》祭孔“达到了顶峰”,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祭孔”。从此,“祭孔大典”被称为“国之大典”;“大成乐舞”成为“舞中规格最高”。

据清光绪乙酉仲冬月镌《上杭县学释奠仪制录》(上杭孔庙尊经阁藏版)记载,上杭孔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每岁春(二月)秋(八月)二祭”。据载上杭县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7年8月。后因局势动荡而停祭,至今末恢复。

祭孔仪式庄严隆重,祭之前三日,承祭官、职祭官及执事者“皆沐浴更衣并斋戒”(做到“八不”:不饮酒、不茹荤、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理名、不判署、不秽事)。祭之当日,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各穿礼服(原为古典祭服,民国后改为长袍马褂)观演大成乐舞。

据地方史料记载及耄耋老人回忆,上杭祭孔时,上香行献礼后,礼生恭捧《祝文》(即颂词或歌词)于正献官(知县或县长)……旌生则挥舞旌幡……歌生各执笏板高声吟唱……乐队合奏“中和”韶乐……舞生闻乐而手舞足蹈。大成乐舞正是祭孔仪式中的舞蹈,分“宁平”、“安平”、“升平”三节。乐舞生86名(最多达118名),舞蹈动作有衡(平衡)、落(停定)、拱(拱手致敬)、呈(呈上、呈送)、开(张开、开列)、合(合拢、会集)、相(坐、立等姿态)、垂(垂手恭敬)、交(交叉动作)等。

“是日上午零时举行祀孔大典。县长齐登莱主祭任正献官,林志光干事长、陈奋飞副参谋长、罗师昌教育科长任分献官。”主祭诵读《祝文》:“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乐队齐奏“中和”雅致之八音古乐(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共8类105件乐器),其中编钟、编磬为“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大成乐“谦逊礼让,立德立容”,是全国“祭孔”中的统一舞蹈,各地大同小异。在祭孔大典中,各地都有初献、亚献、终献三次献礼,都要跳佾(yì,乐舞的行列)舞,上杭“祭孔”亦遵循此规。据有关史料记载:佾舞有文、武之分。跳文舞者,手持龠(yuè)翟,跳“羽舞”,“代表着垂衣裳,行拱手礼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者,手持干戈,跳“干舞”,“代表着放弃武攻,求得平和”。凡文、武舞均讲究“造型”: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一个字,乐生奏一个韵,舞生跳一个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汉雕之美。”从初献、亚献到终献,每次献礼均有三十二个舞姿,全场合计有九十六个舞姿。舞蹈中的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进步、退步、停步等。舞姿动作的含意是:屈身出手下伸为“授”,再屈身出手上举为“谦”,出手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跽(jì)”,点首为“叩头”。全套“大成乐舞”体现了中华古典礼仪之隆重、端庄、祥和、安泰。

上杭客家舞狮

上杭客家舞狮相传始于汉代,盛于宋。狮是百兽之王,脚下有八卦印,能消灾去病,被人们所神化、崇拜。相传狮兽在京城城门护卫,因它吃多拉多又脏又臭,被皇帝下旨放走。后京城瘟疫流行,皇帝听从军师之劝,请弥陀佛前去带回狮子,弥陀佛带上皇帝宝扇,灵芝草前往收伏狮子,天下因此太平。

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宋仁宗登基时,百兽都来朝拜,唯独狮子未来。当狮子受到谴责后,便逃到大山中去了,于是皇上派宰相之子马力到武夷山取回了灵芝草,后又请高僧用灵芝草与宝扇去诱狮子。狮子隐蔽在岩石下,无法诱出,高僧便请仙道去诱狮出岩。用仙帚和灵芝作诱饵,最后将狮子擒了回家。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来佛指派文殊菩萨去降服金睛兽皈依佛门的故事而编的一种民俗表演。

民间据此经过多次整理加工,便形成了各地舞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舞狮队一般由10至20人组成,在表演上可分“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滚绣球)等动作。

过去上杭城乡各姓氏宗祠多设有武馆,而舞狮是武馆的一项重要活动。舞狮有两种形式:一种称“舞双狮”(又称“舞黄狮”);一种称“舞单狮”(又称“舞青狮”)。前者属“文狮”,富于谐谑,后者属“武狮”,突出武功。舞狮的表演套路因“各师各教”,城乡各地稍有差异,但大致差不多,表演时,狮子由两人操纵,一人掌狮头,一人夹狮尾,另有一人戴面具(俗称“大面”或“大头婆”),身穿艳丽翻毛背夹,束腰,手执蒲葵扇或竹叶枝(即灵芝草),逗狮之起舞。舞狮之人,习技击,擅武功,兼作拳术刀棍等表演。整个表演妙趣横生,贯穿了“大面”逗引狮子的有趣过程,有情节,有戏耍,有笑语,有高潮,尤其充满戏剧性的动作。

其表演程式有逗狮、蹲狮、座狮、量狮身、抓蚤子、抢草、走场、赶狮、食草等动作,逗狮者开头要“走四口”,即东南西北各走一遍:进三步半、退二步半。舞完后举行武术表演,按“狮—拳—棍—耙头—勾刀—凳花—跳桌角—拆拳—对阵(双人)”的次序进行。而单狮则由武功高强者单独表演,在四方桌上表演,有弥陀、猴子等互相戏耍,表演武功技巧,舞狮队每到一地表演之前要先拜神佛、祖宗牌位,入村后要先拜灶君,受拜方要烧香、放鞭炮、赏红包,然后到大坪中表演。舞狮时,全场用“狮鼓”锣鼓伴奏,主要有鼓、沙锣、大钹、小锣等。鼓点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且富有力度,可分为行锣、狮锣、拳锣几种。

舞狮的服饰道具制作比较讲究。狮头、身、尾全套,大面头套,小面(猴子)面具二个、长衫一件、猴子青黄服装各一套,齐眉棍、长棍6-8条、铰链棍、大刀、耙头、钩刀、盾牌、刀剑、统一服装十二套、破扇子一把、竹枝一束、八仙桌1-3张。

舞狮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活动,一个狮队就是一个武术团队,有习武健身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忙于创业赚钱,只有老一辈人还懂一些技术。活动大不如前。目前,传承人有蓝溪觉坊廖太泉、黄潭村温华茂、湖里村刘家富、茶地乡温太忠、吴淑仁、白砂扶福村龚松生、中都睦村丘则勋、兴坊黄楷武、泮境乡院康村吴振昌、彩霞村黄广荣、黄洪吉、蛟洋再兴村张焕梁、才溪下才村林春城等及中都古基村的女子舞狮队。

上杭汉剧

上杭汉剧源起清中叶,是外江戏进入闽西与地方音乐融为一体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53年,上杭城关有业余汉剧团,1958年成立上杭县汉剧团,至1988年解散。现今尚有业余汉剧表演活动。演出剧目主要有:《红书宝剑》、《十三妹》、《状元媒》、《林昭德》、《百里奚》、《送京娘》、《梅玉配》等几十个剧目。

其音乐唱腔以西皮、二黄板腔体各行当唱腔为主,也演唱昆曲和《瓜子》、《卖杂货》等民间小调。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各有其表演程式和基本功唱腔,如:黑净唱念用炸音、红净唱念用鼻音、喉音称“双夹雪”,小生、花旦、青衣唱念用小喉音等,唱腔优美动听、丰富多彩。服饰道具也比较讲究,主要有:五色袍,甲,靠,小生衣,旦装,刀、枪、剑、戟、弓箭、锤、须、靴,以及文房四宝等。

伴奏乐器分文片和武片而不同,文片有吊规(头弦)、提胡、扬琴、琵琶、小三弦、大提、唢呐、笛子等民族管弦乐器;武片有班鼓、小鼓、大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钹、板、铜钟等,其中大锣、吊规、提胡、小三弦属汉剧的特色乐器,不可或缺。

以前,上杭汉剧演出活动以上杭县汉剧团为主,临江、中都等镇及步云乡梨岭村、马坊村有业余汉剧团。1988年县汉剧团解散后,全县剧团活动走入低潮,如今只有鼓乐班中还有汉剧吹唱,频临灭绝。

客家船灯歌舞

客家人舞“船灯”,是为表达“接丰收、庆太平、度佳节”之喜庆之情。虽然戏名带着“船”字,但并不在水里表演,如北方的“走旱船”,但表演方式不同。

关于船灯的起源,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回乔装巡游江南,来到福建沿海某地时,投宿于一渔船上,船夫和其孙女俩盛情接待。闲聊之中,乾隆皇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动了恻隐之心,特赠夜明珠一颗,还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悬挂于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把夜明珠挂上船尾。尔后,渔霸不敢再欺凌渔家,渔家因有夜明珠之光,不论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设计出“船灯”歌舞表演。

“船灯”舞主要反映客家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藏于船舱操纵船只,船头有艄公,船尾有船婆。一男一女在船头船尾表演,通过三人高度默契的系列化动作,传神地表现了“江上行船”的艺术效果。小船一路划来,上滩、下滩、触礁,拉船划桨,前后呼应,间插杂科打诨,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给节日增添许多喜庆的气氛。船灯的曲调十分通俗,常以《八板头》起奏,《渔家乐》为主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人》等几十种小曲。吹拉起来顺手,唱起来也流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常常会为船灯配上新词新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深受群众欢迎。

舞“船灯”所用之“船”,一般用竹、木制作,灯架长7尺左右,高约5尺,外面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等装饰。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扬琴、笛子、六角琴等,服饰是用红、白绸缎布料,做成男、女各一套,汉装,鲜艳好看。

“打船灯”歌舞表演,上杭各乡镇均有,一般在节日或喜庆时演出,但由于年轻人不喜欢扮演角色,均由中老年人上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船灯表演质量的提高。

上杭特产

上杭为全国烤烟出口生产基地,南方林区重点县,省苎麻、青梅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松脂、香菇、土纸,橄榄、金橘,茶叶、笋干、药材,兔毛,特产上杭萝卜干,“杭梅”驰名中外,畜禽良种官庄花猪、河田鸡。

簸箕粄:又名“卷粄”,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肉甲子:“肉甲子”又称“一口香”,状与饺子相似,选料精细,皮质是用上等大米浸泡在米果柴树(又名倒吊树)灰水中,磨成浆水后在熟锅中搅拌煮成淡黄色的灰粄皮子。馅心选用严格,新鲜瘦猪肉切片捣烂,配之以特产香菰丝、冬笋碎丝(无冬笋季节用鲜嫩笋干或甜麻笋),油炸尤鱼丝、少量切细的葱白,佐以上等酱油等调米,加微量薯粉和合,制成馅心裹在包皮中,捏成一个个椭圆形鼓胀胀,一只大小绣花边图案的包子,装入蒸笼中,大火蒸十五至二十分钟,熟了端起。表皮光亮富有弹性,装入碗中加少量新鲜猪或芝麻油,乘热吃之,皮滑肉香,脆口多味,风味特佳。上午九、十点钟,沿街各家饮食店和小摊上,品尝肉甲子的远近来客,热闹非常,个个吃得欢心。[7]

风景名胜

古田会议旧址

古田会议纪念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是介绍古田会议历史及其意义的专题革命纪念馆,建于1964年。全馆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11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2000多件,为福建省文物数量最多的革命纪念馆。陈列馆建于1972年,有10个陈列室;陈列展览展线长306米,展出文物400多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古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二是光辉的古田会议决议、三是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古田会议纪念馆为市属副处级事业单位,现有编制40人,工作人员60多人,下设文物资料科、陈列宣传科、保卫科和办公室,管辖古田会议会址、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暨红四军政治部旧址耕心堂、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协成店、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文昌阁、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树槐堂、红军哨所旧址文光阁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

40年来,古田会议纪念馆始终坚持高举革命传统教育的旗帜,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福建省一级达标纪念馆”等殊荣。 

才溪红色景区

才溪红色景区位于上杭县城的东北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荣获“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的光荣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3400多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占青壮年总数的80%,1000多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40多位烈士是团级以上干部。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10名,副部级干部4名,地师级干部17名,因此才溪乡被誉为“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毛泽东同志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曾三到才溪,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梅花山中国虎园

上杭县步云乡境内的梅花山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与博平岭间的玳瑁山麓,山峦耸峙,绿海无边,层林叠翠,荟翠了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与物种,有“神奇的宝山”、“生物物种基因库”、“珍稀动物避难所”、“地质博物馆”等美称。又因其所处的纬度是世界上环沙漠带,被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它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鼎湖山同称为“北回归三宝”。梅花山上有两件珍宝足以代表其独特的地位:一是被列入世界濒临灭绝物种之一的华南虎,二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红豆杉。

中国虎园位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缘,总面积331.6平方公里,是以开展华南虎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野化豢养,保护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为主体,以森林景观为基础,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和猎奇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植物园。

设有华南虎野化繁育豢养区、珍禽区、梅花鹿区、猕猴区、森林植物园区、尖峰顶、和人堂、天诉池及森林浴场。

文昌阁

在上杭县蛟洋乡的319国道旁,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高大而宏伟的宝塔式楼阁建筑,如今依然傲立于梅花山麓,这就是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文昌阁。

文昌阁由主阁、天后宫和五谷殿组成。主阁通高21.33米,外观六层,实为四层。一至三层为四方形,四层以上为八角形,砖木结构,攒尖顶,葫芦刹。

主阁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历时13年乃成;左侧天后宫、右侧五谷殿分别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整座主阁最初没有使用一枚铁钉或其他铁质固架物,而是采用穿斗木和悬臂梁式构架。建筑人员用圆形或方形巨木构架时,采用了八卦原理,具有很强的防震能力,特别是顶层构思巧妙的悬柱式构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力学、美学和地理学原理的科学运用。

阁门额顶横刻楷书“凤起蛟腾”四字,围墙大门阴刻一副对联:“蛟得云雨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暗蕴“蛟洋文昌阁”之名。当地百姓最初建造此阁时,主要是为了祈求文运昌盛、健康平安和五谷丰登。国内许多知名建筑专家参观文昌阁后,对其建筑风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赏不已。

文昌阁也是闽西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1928年6月,傅柏翠等人在这里领导发动了闽西四大暴动之一的蛟洋暴动,揭开了上杭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

1929年7月,毛泽东、贺子珍、谭震林、曾志等人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又在此指导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由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并在中共闽西“一大”会上通过的政治、土地等问题决议案,不仅对闽西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为中央苏区政府的立法等工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中共闽西“一大”在文昌阁的胜利召开,也为古田会议的成功举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

梅花山

上杭县步云乡境内的梅花山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与博平岭间的玳瑁山麓,山峦耸峙,绿海无边,层林叠翠,荟翠了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与物种,有“神奇的宝山”、“生物物种基因库”、“珍稀动物避难所”、“地质博物馆”等美称。又因其所处的纬度是世界上环沙漠带,被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它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鼎湖山同称为“北回归三宝”。梅花山上有两件珍宝足以代表其独特的地位:被列入世界濒临灭绝物种之一的华南虎,被称为活化石的红豆杉。[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