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传媒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中国高校, 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语言艺术类行业特色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截至2018年10月,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学校设有6个学部、5个直属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7个;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教职工2000余人,双聘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 中传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1] 。 创办时间 1954年 属性教育部直属院校 |211工程 |985平台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白岩松马思纯康辉丁文华刚强海霞欧阳夏丹李梓萌郭志坚等 学校官网http://www.cuc.edu.cn

图集

学校概况 历年分数线 招生简章 历史沿革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通信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9张)

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于1954年开办“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掌握广播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 1958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2] 1958年3月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会议正式批准训练班与北京市林业局交换房地产,决定训练班从良乡12号发射台迁至城内南礼士路广播科研所(后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南礼士路招待所); [3] 同年5月2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所办的技术函授学校移归训练班领导,给训练班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同年10月2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开学。 [4] 1959年2月1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局党组的书面汇报中,由倪正义正式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同年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 [5] 1961年6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 中国传媒大学校景 中国传媒大学校景(4张) 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文办字367号文件),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 [6] 1965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决定将福庄北京石油学校作为学院新校址。 [7] 1970年5月,学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指为“黑基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再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8]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得以恢复重办。 [9] 1976年,北京广播学院与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合办“七二一大学”。1979年“七二一大学”统一改称职工大学。 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2月,国家教委下发〔84〕教成字004号文,批准北京广播学院可以举办函授教育。 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1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10] 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11] 201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入选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12] 2018年7月31日,学校与中国广告主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9月16日,学校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3-14]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18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直属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7个。 [10] 学部 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新闻传播学部 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 艺术学部 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 人文社科学部 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体育部 广告与经管学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 协同创新中心 新媒体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 直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正高级300人,副高级442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3名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 双聘院士   刘永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赵玉明(首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黄升民(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仲呈祥(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胡正荣(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   张颂、高晓虹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吕锐、胡正荣、胡智锋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胡智锋、王志 [16]

学科建设

2018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