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沙大橋 |
---|
|
中沙大橋橫跨台灣彰化縣溪州鄉與雲林縣西螺鎮,全長跨越2,345公尺,橋下跨越的為濁水溪上游三公里處。1978年建成時為台灣第一長橋,至2004年才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自龍井交流道南至烏日交流道北的高架橋(約25公里)所取代。
名稱由來
原訂名濁水溪橋,現名「中沙」二字的「中」是指中華民國,而「沙」則是指中華民國當時的邦交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由於沙烏地阿拉伯以無息貸款予中華民國三千萬美元,使此橋得以興建,因此完工後奉行政院核定命名為中沙大橋來表彰紀念[1][2][3][4],並在南邊的西螺服務區南站設有時任行政院院長孫運璿題字「友誼永存」紀念碑。
設計及特色
中沙大橋於1976年4月開工,該橋本身也為中山高速公路上的一環,同時也是該路興建施工時最艱難的一段,也因如此,中山高速公路全線完工後的通車典禮也選擇在此橋舉辦,橋與整段高速公路一同完工(1978年10月31日)、一同正式啟用。
中沙大橋的橋樑是使用預力空心基椿及預力樑的設計手法,但該橋完工已40餘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進行防震補強工程,2007年隨中山高速公路員林至高雄路段擴寬工程後也完成了拓寬與改建工作。
提升改善工程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於109年12月5日上午,假濁水溪中沙大橋下游南岸高灘地舉行「國道1號中沙大橋耐洪與耐震能力提升改善工程暨西螺交流道穿越橋改建工程」動土祈福典禮,交通部林佳龍部長及中央與地方民意代表及地方仕紳等多人到場參加此一盛事,共同祈福工程順利圓滿平安。
中沙大橋全長2,345公尺,民國67年完工當時為全台第一長橋,橋址所在濁水溪河道長年受沖刷之影響,河床逐年下降及向源侵蝕,造成中沙大橋橋基嚴重裸露,依賴下游潛堰固床工維持穩定,為因應環境氣候異常變化需要,故辦理本工程予以改善;另國道1號西螺交流道230k+469穿越橋段因目前因受限橋面寬度不足而未設置路肩,穿越橋改建後除可徹底解決路肩不足問題並改善交通外,橋下路寬亦不再受限既有橋墩柱位置限制,可滿足台1線未來交通改善規劃需求。
本工程計畫總經費,包括規劃設計、用地及拆遷補償、監造施工及其他間接費用等約為新臺幣39.17億元(工期1,460日曆天,約4年),114年完工後可大幅提升中沙大橋耐洪與耐震能力,並提供西螺交流道穿越橋下地方道路足夠空間供未來台1線交通改善規劃使用,同時提升耐震能力。[5]
影片
參考文獻
- ↑ 趙既昌先生簡歷. [2015-08-29] (Chinese (Taiwan)).
- ↑ 存檔副本. [200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4).
- ↑ 【白嘉莉傳奇】《大社會·會大咖》東森傳播 2009.10.02播出
- ↑ 《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紀念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局,中華民國67年10月31日
- ↑ 國1中沙大橋耐洪與耐震能力提升改善工程暨西螺交流道穿越橋改建工程動土典禮,中華民國交通部,10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