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書 | |
---|---|
書,是一個漢字,拼音是shū,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一般指裝訂成冊的、印刷有文字的紙張集合體。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傳承知識,獲取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人類傳播和記錄知識的重要工具。[1]
詞語解釋
動詞
例:書,箸也。--《說文》。按說文序云:"著於竹帛謂之書。"
例:五曰六書。--《周禮·保氏》
例:作書。上古以刀錄於竹若木,中古以漆畫於帛,後世以墨寫於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後世以墨寫於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例:易之以書契。--《易·繫辭》
例:書者,以筆畫記之辭。--《尚書序》疏
例: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2]
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例: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御史台。--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例:眾言同,於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書候(寫信問候);書孽(記載罪惡);書記手(擔任抄寫文書等的書吏);書畫卯酉(上下班);書文(撰文並書寫);書抄(指手抄本);書具(書寫工具,文具);書券(書寫契約);書硯(硯台);書獄(書寫獄詞);書命(書寫詔書、命令);書格(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壓着紙,以防墨污);書帖(書寫簡貼)。
例: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鑑》。胡三省註:"書可,畫可也。"
例: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例:申子、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
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論語·先進》
例: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史記·禮書》索隱
例:飽讀節寰公(袁可立)所藏經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書。――明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
例: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之書而告之曰。--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名詞
一般意義:書是指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產者通過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及一系列生產關系所創造的具有物質載體的精神文化產品。
又如:史書(歷史書);圖書(圖和書。泛指書籍);書客(賣書籍、文具的商販);書香之族(世代讀書的家庭);書香
一脈(知書達理的家風);書包翻身(指窮讀書人發跡);書謎兒(將書中的話作成的謎語);書帕(禮金。明代官場習慣用書籍、手帕作禮物,稱書帕);書劍(書和劍。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後亦指文人生涯);書笈(小書箱);書儀(託名買書而饋贈的禮金);書腐(蛀書蟲。喻指迂腐的文人);書心兒(一部書中最精彩的章節);書劫(書籍的劫難);書會(宋元時戲曲作者、說話人共同組織的社團);書呆(只知啃書本的人);書城(書籍環列如城,言其多);書腦(書籍裝訂時打眼穿線的部分);書閣(收藏書籍的地方);書錄(圖書目錄);書囊(盛書籍的袋子)。
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資治通鑑》
例:差徭驛遞最繁苛,公(袁可立)貽書郡守。--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又如:書介(傳達書信的使人);書尾(書信、信函的末尾);書呈(亦作"書程"。給上司或長輩寫的信,信函);書字(書);書辦(管辦文書的官吏);書啟師爺(管文書的幕友);書役(管理文書的小吏);書尺(尺牘,書信);書素(書信);書筒(古代盛書信的筒。亦指書信);書題(指書信);書緘(書信)
例: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樂府詩集·木蘭詩》
例:桓公病益增,管仲憂之。懸書於門:"如有能言公所見之鬼者,當贈以封邑三分之一。"--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例:公(袁可立)司理吳中,執簡柱下,上書忤當路,削籍二十六載。--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例: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於所進呈書之中而已。--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又如: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書可(批閱公文,書字認可);書稟(文書);書文(文書);書府(收藏文書圖籍的府庫);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書辦(管辦文書的屬吏)
例: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例:學書費紙,猶勝飲酒費錢。--歐陽修《學書費紙》
例:袁(袁可立子袁樞)出家刻十餘種及王覺斯法書以示。--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又如:楷書;隸書;書判(判別書法與文章的優劣);書聖(指造詣最高的書法家);書意(書法的神髓);書品(評論書法優劣的書;書法的風格造詣);書格(書法的風格)
例:《書》不云乎?"好問則裕。"--清·劉開《問說》
例:《書》曰:"滿招損,謙得益。"--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例: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史記·五帝本紀》:"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
例: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李賀《感諷》
又如:書理(即文理。文辭之義理與脈絡);書士(從事文字、文書工作的人員);書軌(指國中所用文字與車軌);書計(文字與籌算);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禮記》孫希旦集解:書、計,即六藝中六書、九數之學也。
例: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漢書》
例: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說文解字
【卷三】【聿部】書箸也。從聿者聲。商魚切。文四。
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書田: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笥:經,經書,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後人用"經笥"代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後漢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
萬卷:後人用"萬卷"代指數量驚人的書。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宋真宗《勸學文》:"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
五車: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形容藏書極多,堆滿屋子,充滿棟樑間;運送時讓牛馬負載,牛馬都累出大汗。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後人用"汗牛"、"充棟"或"汗牛充棟"來借代極為豐富的藏書。
相關詞組
源自《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1、書背:名書脊。
2、書場:名表演說書、彈詞、相聲等曲藝的場所。
3、書蟲:名稱喜歡書籍並沉迷於其中的人。
4、書坊:名舊時印刷並出售書籍的店鋪。
5、書房:名讀書寫字用的房間。
6、書號:名主管部門對正式出版物給予的編號,包括出版社的代號、書刊類別代號等。
7、書後:名寫在別人著作後面,對著作有所說明或評論的文章。
8、書記:名①黨、團等各級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
②舊時稱辦理文書及繕寫工作的人員。
9、書記員: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中擔任記錄,並辦理其他有關事項的工作人員。
10、書家:名擅長書法的人;書法家。
11、書架:名放置書籍用的架子,多用木料或鐵製成。也叫書架子。
12、書局:名舊時印書或藏書的機構,後多用於出版社或書店的名稱。
13、書卷氣:名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兒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氣質:房間布置得頗有~。
14、書錄:名有關某一部書或某些著作的版本、插圖、評論及其源流等各種資料的目錄。
15、書迷:名①喜歡讀書或收藏書籍而入迷的人。
②喜歡聽評彈、評書等而入迷的人。
16、書目:名①圖書的目錄。
②曲藝上指評書、評話、彈詞等說唱節目。
17、書皮:名①書刊的最外面的一層,用厚紙、布、絹、皮等做成。線裝書在上面貼書籤,新式裝訂的書刊一般是把書名、作者姓名等印在上面。
②讀者在書皮外面再包上的紙或塑料薄膜等,用來保護書:包~。
18、書社:名①舊時文人組織的讀書會。
②舊時印書的機構,後多用於出版社的名稱。
19、書生氣:名指某些知識分子只注重書本,脫離實際的習氣:~十足。
20、書市:名①集中出售書籍的市場(多指臨時舉辦的、短時間的)。
②圖書市場:最近兩年~不太景氣。
21、書屋:名①就是供讀書用的房子,現也用於書店的名稱。
②指公共閱覽室,是公益性的文化設施:開設農家~。
22、書系:名關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專項內容的一系列圖書:國際漢學研究~。
23、書業:名圖書的出版、發行、銷售行業。
24、書影:名顯示書刊的版式和部分內容的印刷物,從前仿照原書刻印或石印,現在大多影印,有的用作插頁,有的匯集成冊,如《宋元書影》。
25、書院:名舊時地方上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有專人主持。從唐代開始,歷代都有。清末廢科舉後,大都改為學校。
26、書證:名①著作或注釋中有關詞語的來歷、意義、用法等的有書面出處的例證。
②法律上指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材料,如書信、傳單、合同、賬本等。通常廣義的物證也包括書證在內。
27、書展:名①書籍展覽、展銷。
②書法展覽。
書之最
世界上最重的書:[英]重達2噸半,占地41平方米,光目錄就達54萬頁,12年編纂而成。
世界上最小的書:納米書。只有0.07毫米寬,0.1毫米長,這本書是《蘿蔔城的小特德》(TeenyTedfromTurnipTown)。是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的兩名物理學家用鎵離子光束在結晶硅的表面上刻劃而成,過程需要4個月。
中國第一本紙書:《三國志》。
世界上最大的書:這本巨書高2米,寬3米這本書是《杜登德語正字法字典》
最厚的書:33卷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世界上流傳最廣的書:《聖經》
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最長的詩歌:《格薩爾王》
最古老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
世界上被翻譯語言最多的書:《聖經》
中國被翻譯語言最多的書:《道德經》
世界最早的寓言書本:《伊索寓言》
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
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通史:《春秋》
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
世界十大名著:《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
歷史沿革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
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着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
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着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
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
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各種版本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
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着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
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
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
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捲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
近代的圖書,雖然采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製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脫離不了舊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說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蛻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小人書
對口袋書沒有完全準確的界定,大抵是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口袋書從此流行於世並引發了一場"紙皮書革命",對歐美國家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美國發明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一起列入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人類冒險和不尋常的事件當中。
電子書
電子書是指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數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載數字化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的集存儲介質和顯示終端於一體的手持閱讀器,代表人們所閱讀的數字化出版物,從而區別於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藉助於特定的設備來讀取、複製、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