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乾安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乾安县隶属松原市,地处东经123°21′16″-124°22′50″,北纬44°37′47″-45°18 ′08″,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阶地,有“乾安台地”之称。与前郭县、长岭县通榆县大安县接壤。乾安县国土面积3616.6平方公里,辖6个镇、4乡,有164个村,296个自然屯,总人口30万(2012年)。政府驻地乾安镇。

乾安县也是中国仅有的一个村镇地名称谓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的县,形成了一道国内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素有“井字荒”之称。著名的景点有大布苏泥林,2005年8月晋升为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为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1]

位置境域

乾安县位于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阶地。地处东经123°21′16″-124°22′50″,北纬44°37′47″-45°18′08″,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分别与前郭县、长岭县、通榆县、大安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3616.6平方公里。

地名文化

乾安县也是中国仅有的一个村镇地名称谓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的县[2],形成了一道国内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它以地名的方式,既保留和传送了传统儒家启蒙文化的精粹,又因袭了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区划模式,素有“井字荒”之旧称的乾安县,把一部《千字文》工工整整地写在36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县名源起

清朝,乾安地域为内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领地。光绪末年清政府在此设分防照磨,隶属于洮南府。民国初年乾安地域由突泉设治委员管辖。当时境内大部分土地都是没有开垦的荒地,人烟稀少。后来因关内农民来此垦荒的越来越多,1924年(民国十三年),在本县境内设蒙荒局招垦。1926年(民国十五年),吉林省省长张作相和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哲里木盟盟长齐默特色木丕勒磋商,成立设治局,派官吏大面积勘测荒地出租。1927年(民国十六年),筹建县城。1928年(民国十七年)定名“乾安”,1933年,设治局升县,县城设在长发屯。

长发屯是县境内略偏东北的一个大屯子,旧屯址在今乾安镇东南1.5公里。当年设县起名时,因该地土名“长发屯”,故取驻地名首字“长”;又因全县设“井”时,按《千字文》顺序排列,长发屯恰好在“伐字井”屯基上,所以再凑上个“伐”字,故乾安县最初拟定县名为“长伐县”。但因“伐”字有砍、攻打、争战、干戈之意,又有自夸之意;加上当时乾安县境内有土匪骚扰,人心不安,故而没有采用。另一种方案是:因县境位于吉林省西北方,与八卦顺序中的“乾”方位相吻合。在八卦图中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中乾代表天,在左上方,也就是说乾安占西北,属“乾”方。当时乾安境内时有土匪,所以再用一个“安”字,兼有借地安民之意。把这两个字联起来,寓意吉林省西北平安。《增订吉林地理纪要》中也有记载:“县境位省垣西北属于乾方故曰乾安,并有借蒙地以安民之意”。

《千字文》和“井”字村

设治之前,乾安县的村屯有以屯主为名的、以职务为名的、以地形为名的,也有的是蒙语地名。乾安县从最初招垦时起,便把全县地域有计划地划分成3公里见方的单位,称“井”,每井又分成36个方,每方45垧地。全县共计有整井274个,破井(即界边不成正方形的)35个,共有土地472770垧。蒙荒局把这些土地陆续租给前来开垦的农民,由于租佃的荒地不断增多,而很多荒地上新建的聚落却连个名也没有,无论是对于政府管理,还是民间交往都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省长张作相采纳了一个奇特的地名命名办法,将全县地域从北往南,从东至西,按照《千字文》的顺序逐个井命名,每个井取《千字文》中的一个字,然后再缀上“字井”二字,如“让字井”、“天字井”、“地字井”、“元字井”等等。民国十五年(1926年),按勘放总局第一号布告,全县统一确定了新地名。“字井”两字,相当于今天的“村”、“屯”。按“井”字的字型来看,与古代的井田也有类似之处。乾安县当年效仿古代的做法,故而也称之为“井”。当时在每井之内筑成集团村落,周围还筑起高墙,以防匪患。

中国历史上这种由官方主持大面积地进行地名命名工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当年乾安县大面积招垦,在荒原上一下子涌现出众多屯子,都急待取名,这样就出现了这种历史上罕见的规划地名群。乾安县这样为村屯命名,好找好记,又较稳定,至今已有80多年。

视频

乾安 相关视频

乾安县万人背诵《千字文》,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乾安县万人背诵《千字文》,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