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际铁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客运专线建设的示范、标志、试验工程,是我国自主建成的首条设计时速350 公里高速铁路。通过京津城际铁路建设与运营实践,全面验证并系统完善了我国时速350 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为京沪高速铁路和其他铁路客运专线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京津城际铁路线路长度116.55km,投资203.6 亿元,绝大部分为深厚松软土地基地段。国内首次跨区间长区段铺设无砟轨道,长114.8 公里,占总长度的98.5%;桥梁31 座,长100.3 公里,占86.1%;路基6 段,长16.3 公里,占13.9%。 2005 年7 月开工建设,2008 年2 月联调联试,2008 年7 月通过铁道部验收,2008 年8 月开通运营。项目研究自2003 年开始,历经数年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
(1)首创时速350 公里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建造技术。解决了空间线形设计及动态评价、深厚松软土地区高标准沉降控制、复杂桥梁建造、跨区间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建造、高速声屏障脉动风压及动力响应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创新了系统集成和联调联试技术。攻克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系统试验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京津城际铁路系统集成,形成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成套技术。
(3)构建了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技术体系。创新了高速铁路运营调度、旅客服务、时速350/2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共线运行控制、高速移动语音和数据通信技术,建立了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规章制度、设备养护维修作业办法和安全保障体系。
(4)构建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技术体系。创新了时速350 公里弓网受流技术,解决了受电弓和接触网的动态稳定接触和受流等关键技术难题。
(5)成功研制了时速350 公里高速动车组。解决了气动性能、振动噪声和牵引制动性能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宽车体等系统关键技术,搭建了高速动车组系统设计、制造和调试试验技术平台。
项目共获国家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5 项。软件著作权1 项,出版专著4 部,发表学术论文100 余篇,成果纳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规范、规程、规定,为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成果得到刘先林、钱清泉、卢强、周孝信、沈志云等院士及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1]。
京津城际铁路极大促进了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运营以来运量逐年增长,截止2011 年12 月累计运送旅客6029 万人;释放了既有铁路每年5000 万吨货运能力;高速铁路建造设备材料国产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采用国产时速350 公里高速动车组节省成本10 亿元。创新成果已在京沪高速铁路、武广、京石、津秦等多条铁路客运专线中应用。
基于该项目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主要完成单位有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局,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完成人有何华武,郑健,孙树礼,任润堂,张梅,范建国,王志坚,康熊,刘为群,王学甫,梁毅,王云波,张秀广,高峰,余卫平。
视频
京津城际铁路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京津城际铁路工程如何建成,中国网 , 2017-1-19
- ↑ “京津城际铁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方网新闻频道,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