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來義鄉位於台灣屏東縣中央偏東,東以中央山脈與台東縣金峰鄉、達仁鄉兩鄉毗鄰,西鄰新埤鄉、萬巒鄉兩鄉,南以力里溪與春日鄉為界,北以瓦魯斯溪與泰武鄉相連。全鄉計17,256.5861公頃。境內峻嶺層疊,地勢崎嶇,間有力里溪、來義溪環抱整個鄉域,匯合為林邊溪,注入台灣海峽。來義鄉境內多高山峻嶺,有大武山、來社山、保和以山、巴井留守山、巴里亞古山,平均高度在300公尺以上,地形崎嶇,坡度落差甚大;溪流方面,有林邊溪上游 來社溪、力里溪、瓦魯斯溪… …等。年雨量較一般山區為低,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餘均乾旱,尤為1-5月份全鄉常鬧水荒。全鄉計有來義、義林、丹林、古樓、文樂、望嘉、南和等7村、新來義部落(永久屋基地),編為89鄰,目前人口數:2,243戶,7,437人(依據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109年1月底人口統計資料)。
[1]
目录
歷史沿革
來義鄉住民屬台沿原住民排灣族群,共分接瓦爾亞(RAVAL)與布曹爾亞族(BUTSUL)兩大族群;前者分佈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一帶,後者分佈於屏東縣泰武、瑪家、來義等鄉內。來義鄉係屬布曹爾亞族的中排(PAVMAUMAG)一群。遜清時代屬台南府鳳山縣,日本統治時代屬阿猴廳,迨民國34年台灣光復,於民國35年元月在「加拉阿夫斯」部落(舊來義部落)成立鄉政區域,定名為來義鄉,轄內有來義(CHALAAFUS)、義林(由CHALAAFUS部落部分移居與大後DVAAIO社合併之)、丹林(由ZALASIV社及CHALAAFUS之部分移居合併之)、古樓(由GUNANAO社)、文樂(由BUZUNUG社)、望嘉(由FUNGALID社)、南和(由BAILUS社及TAKANIMULA社合併之)等七村民國39年間鄉公所遷至義林村(CHANAASLA)迨至民國44年鄉公所又遷至古樓村(GUNANAO)現址至今,由於交通極為不便,鄉公所有二度遷至現址,又檔案之保存缺乏,對原始鄉情史事乏考據,描難以纂詳。[2]
地理人文
來義鄉位於屏東縣東側的中央,東以南大武山與台東縣達仁鄉、金峰鄉兩毗鄰,西接新埤鄉、萬巒鄉兩鄉,西南連枋寮鄉,南以裡溪興春日鄉為界,北以大後溪與泰武鄉相望。本鄉地處中央山脈以西,海拔平均在300公尺以上,境內山高谷深,地勢起伏甚大,有來社溪、瓦魯斯溪、尖刀尾溪、力里溪及多條野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3]
來義鄉原來叫「礁僗加物社」,日據時代改為「來社」,台灣光復後隸屬高雄縣潮州郡,民國四十一年設立鄉公所,改屬屏東縣。來義鄉共七個村,總人口有八千多人,是屏東縣八個山地鄉中人口最多的,紀大部分都是排灣族。本鄉設有國中一所,國小有來義、望嘉、文樂、南和和古樓等五所,棶義國小設有內社分校,丹和、大後分班,古樓附設幼稚園一班。來義鄉土地面積一六七、七七五六平方公里,地形崎嶇,坡度大,土質不良,所以農業不發達,以種植小米、地瓜、芋頭、花瓜、樹豆、香蕉和檳榔為主,部分鄉民從事飼養或漁獵。來義鄉的山光水色都很具自然美,來義吊橋上視野良好,橋下是戲水或烤肉的好地方。來義鄉的建築、服飾、歌舞和雕刻都很負盛名,極待保存和傳存。每年的豐年祭是各部落的活動,五年祭則是全鄉的重要慶典。[4]
行政區域與農特產品
來義鄉位於屏東縣之東方(東徑12040,北緯2240),為典型山地農業鄉 ,海拔在50-800公尺之間,全鄉總面積17,164公頃,其中建築用地47.3078 公頃,旱地1,418.67公頃,林地6,519.61公頃,其他435.96公頃,國有林地 8,742.55公頃,每戶平均耕地為1.01公頃,人口數為7,840人,農家人口數為6,766人。行政區域共分七村包括古樓、丹林、來義、義林、文樂、望嘉、南和等七個村(十個社區, 十二個聚落)組成,其中古樓為鄉公所所在地,為全鄉的行政中心。總人口數7,840人,農家總人口數6,766人,人口總戶數1,765戶,農戶數1,522 戶,專業農戶數佔86.23%。來義鄉主要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現有作物栽培面積為957.50公頃。因為義來鄉主要是山坡丘陵地,以種植芒果、鳳梨、芋頭、花生、小米、生薑、樹豆等作物為主,其中以芒果為最大宗,栽培面積達889公頃,佔總栽培面積達93%。其中南和村芒果栽培215公頃,佔芒果栽培面積24.1%,望嘉村193公頃,佔21.7%,文樂村178公頃,佔20%,丹林村104公頃,佔 11.69%,古樓村68公頃,佔7.6%,義林村73公頃,佔8.21%,來義村58 公頃,佔6.5%。鳳梨栽培面積亦達17公頃,佔栽培面積之1.77%。另外 為原住民主食的芋頭栽培面積 18.5公頃,佔1.93%,甘藷栽培10公頃亦佔有1.04% 左右,其餘樹豆、小米、生薑、花生皆有零星生產。
[5]
排灣族太陽之子的故鄉
屏東的來義鄉是排灣族的故鄉,又稱為「太陽的故鄉」,是大武山下的部落,有大峽谷風景區的山色奇景、翠綠優美的林木。[6]
大武山是排灣族人的聖山,是太陽之子的山林精神最具體的象徵。而位在大武山群的來義鄉,不只是排灣族群的重要聚落,更因為這裡在屏東縣八個山地鄉中的人口數排名第一,也成了全臺灣排灣族原住民最多的一鄉,因此有「排灣族的故鄉」之稱。排灣族熱愛工藝,在陽光與山林的洗禮下,來義.工藝的豐富文化行程,將是探索台灣古老社會與故事的最佳起點。在排灣的部落族群裡,有兩大分支,其中的「布曹爾亞族」中排(Pavmaumag),包含了:來義村部落、義林村部落、丹林村部落、古樓村部落、文樂村部落、望嘉村部落、南和村部落;各不同聚落所表現的工藝因地制宜,而各有特色。例如:有的以傳統服飾製作及改良為主;有的聚落則除了工藝,運動風氣也很盛;更有的因為口音中仍保有濃重的古老腔調…不變的是,他們保留與蘊藏了原民部落最豐沛的文化與生命力,古樸素質的風華、勇士精神的風氣,都顯得特別迷人。來到來義鄉,還可到千禧公園旁的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在四樓的「排灣族雕刻館」保存完善的部落文物裡,展開一次來義與工藝之間的南國風情之旅。[7]
2019年來義鄉幸福巴士啟航
來義鄉位於屏東縣中央偏東,鄉內部落有來義、義林、丹林、古樓、文樂、望嘉、南和等7村,八八風災過後,部分族人遷至新來義部落,但鄉內公路客運8209、8211路線僅經過古樓、丹林、義林及來義部落等,且並未服務枋寮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等民眾有就醫需求的地點。為補足現有公共運輸不足,屏東縣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與中山大學高屏澎區域運輸中心共同輔導來義鄉公所規劃4條固定路線:週一大後-枋寮醫院線、週二南和-屏東基督教醫院線、週三新來義-枋寮醫院線以及週五大後-屏東基督教醫院線,週四另規劃彈性路線服務,且考量上述路線皆以就醫需求為主,於是引進無障礙巴士。為改善原鄉公共運輸,屏東縣政府積極輔導原住民鄉推動幸福巴士,來義鄉幸福巴士於2019年7月正式通車,除了是屏東縣第1個以無障礙中巴營運的原鄉,也是第1個可用敬老卡點數搭乘的幸福巴士。[8]
2020年來義鄉織布工藝師許春美與蔣梅貞獲傳統工藝師授證
目前使用傳統織布(地機)的排灣族人已經非常少,即便是傳承織布技藝,大多以桌上型織布機進行,許春美有可能是目前唯一保有排灣族傳統織布技法(平織、斜紋織、夾織技法)最豐富也最完整的一名傳藝師。曾榮獲第一屆文化部國家工藝獎的許春美致力將原住民圖騰融入現代服飾,她受訪時說,排灣族織布方式有別於泰雅族的是織布機是使用腳板固定,再利用經線挑花,她的織布靈感多來自生活,織布紋路訴說排灣族獨特的生活概念與土地故事。許春美的排灣族傳統織布(地機)法分平織、斜紋織、夾織,不同的整機方式、搭配上不同的織法,可以製作出幾十種紋路,每種紋路都有傳統名稱,為中排灣具指標性的編織家,保留極多傳統編織技藝與觀念。蔣梅貞致力於推廣研究排灣族傳統織布與服飾製作技藝,尤其是排灣族傳統斜紋夾織織布技術,她毅然決然扛起傳承的使命。蔣梅貞表示,排灣族織布技法分為最初階的平織、進階的斜紋織,再來就是最為困難的挑織與夾織,而夾織是目前織布技藝最高難度的技術等級,即使排灣族只剩幾名族人會傳統織布技法,她還是會不遺餘力傳承下去,不斷開班授課,傳承祖先智慧,也讓大家認識織布技藝是屬於排灣族人的榮耀。而排灣族裡傳統織布裡最難並且已經失傳的斜紋夾織技術都被蔣梅貞和許春美研究給找回來。[9]這項原住民族民俗、傳統工藝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授證典禮,於2020年由屏東縣政府祕書長邱黃肇崇、立委伍麗華共同頒發證書給「排灣族傳統織布」藝師許春美、「排灣族傳統斜紋夾織」藝師蔣梅貞,及7個保存民俗有功的團體,也讓大家認識織布技藝是屬於排灣族人的榮耀。[10]
視頻
【【屏東縣來義鄉公所】來義鄉影音簡介】
【再訪屏東縣來義鄉(印象之旅)】
【【樂事美聲錄】20140330 - 來義鄉 排灣族文化之旅】
參考文獻
- ↑ 來義鄉公所 - 屏東縣政府
- ↑ 本所簡介 來義鄉衛生所
- ↑ 來義鄉旅遊指南 ezTravel易遊網
- ↑ 來義鄉 屏東縣鄉土教材鄉鎮市簡介
- ↑ 農業經營與農產運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 ↑ 屏東來義》原民文創藝品記行 原裳工作坊/啄木鳥藝雕坊 DAPHNE BLOG
- ↑ 南國來義.排灣工藝 大武山下相逢最美的排灣部落故鄉奇摩新聞網
- ↑ 屏縣來義無障礙幸福巴士通了 可用敬老卡點數搭乘 自由時報
- ↑ 致力排灣族織布 許春美、蔣梅貞獲屏縣府授證原住民傳統工藝師 自由時報
- ↑ 排灣族織布活歷史 授證原民工藝師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