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文典 | |
---|---|
刘文典 | |
原文名 | Liu Wendian |
出生 |
1889年 安徽省合肥市 |
逝世 | 1958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 |
职业 | 革命家,北京大学教授 |
知名作品 |
《庄子补正》 《三余札记》 |
刘文典,出生于安徽合肥,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
人物生平
刘文典,安徽怀宁人。原名文聪,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右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6年,刘文典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1],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刘文典1927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胡适曾动员他去美国,已替他找妥具体去所,并为他一家办好了入境签证。在这关键时刻,刘文典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全国解放后,刘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云南大学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历代韵文选"以及顾炎武、夏完淳评价等课程,并着手撰写《杜甫年谱》。1956年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第一、二届委员。
主要著作
刘文典一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在校勘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成就尤为突出。
在高校开设过的课程有:《淮南子研究》、《庄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论衡研究》、《杜甫研究》、《史通研究》、《校勘学》、《文选学》等,为培养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译作有:《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自我意识说》、《佛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
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余札记》、《群书校补》、《杜甫年谱》等。
《淮南子》也称《淮南鸿烈》,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重要的杂家著作。《庄子补正》全书共10卷,于1939年出版。陈寅恪作序亦给予较高评价,使刘的身价倍增,获得了"庄子专家"的美誉。《三余札记》为笔记体,取三国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记录了自己平素积累的一些治学心得和体会,从中也可窥见他的勤奋不殆的钻研精神。
个人思想
刘文典性滑稽,善谈笑,尝自称"狸豆乌";因"狸"、"刘"古读通;"叔"者豆子也;"乌"则为"鸦",乃"雅"之异体(刘文典字"叔雅")。因刘喜自谑,与道貌岸然者有别,故"学生们就敢于跟他开点善意的玩笑"。
刘文典对庄子研究颇深,每次登堂讲授《庄子》,开头第一句必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有人问刘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大发感慨道:"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治《庄子》,作《庄子补正》,尝谓:"古今懂庄子者,唯二人半而已。"
"别人不识的字,我识,别人不懂的篇章,我懂。你们不论来问什么问题,我都会予以解答。"(郭鑫铨,《初识刘文典先生》) "前人校释是书,多凭空臆断,好逞新奇,或者所得,亦茫昧无据。"(张德光,《庄子补正》跋)刘文典曾讲元好问、吴梅村诗,讲完称:"这两位诗人(元遗山、吴梅村)的诗,尤其是吴梅村诗,老实说,比我高不了几分。"(王彦铭,《刘文典先生的一堂课》)
刘文典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二人曾在西南联大共事。在昆明时,某日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争先恐后到处跑,刘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同学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的学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唐三藏法师传》的书页中,发现了一张老师用毛笔画的老鼠,遂要求老师解释。刘文典听后大笑不已,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李埏感慨:"先生真有好生之德!"
治学格言
"一字之微,征及万卷"是刘文典[2]的治学格言。
校勘古籍不仅字字讲究来历,就连校对他也从不假他人之手。在致胡适的信中,刘文典大叹校对的苦经:"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书信辑存,《刘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页)他所征引的材料,特别强调"查证原文",以免以讹传讹灾梨祸枣。他的一位老学生李埏,在上世纪40年代曾向他借阅过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人物传记
《狂人刘文典》 章玉政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刘文典的传记。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刘文典为学人气节而坚守,也曾因时代弄人而无奈妥协,在他坚守与妥协的背后,正潜藏着对于整个社会命运的痛苦思考与深切悲鸣。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刘文典内心追逐的永远是独立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