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判斷 | |
---|---|
判斷,漢語詞彙,讀音pàn duàn,意思是指斷定 是非曲直、吉凶善惡,掌理、主管。出自《幽閨記·圖形追捕》:"這等之人,如何判斷?押赴市曹,一刀兩段。"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判斷 [1]
外文名 Judge
拼音
pàn duàn [2]
注音 ㄆㄢˋ ㄉㄨㄢˋ
近義詞 推斷
基本解釋
[judge]∶判決。必須按照每一個具體案子的是非曲直來判斷。
[measure]∶估計(如品質、行為或人的)程度、力量、價值或性格。判斷危機的嚴重性。
[size up]∶分析裁定。很快判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運用判斷的嚴密性。
引證解釋
1、分析裁定
《北齊書·許惇傳》:" 惇 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知時人,號為入鐵主簿。"
魯迅 《書信集·致蕭軍蕭紅》:"'父愛'也一樣的,倘不加判斷,一味從嚴,也可以冤死了好子弟。"
柯靈 《香雪海·我們曾經生活在泥淖里》:"任何一個理智清明的人都可以作出判斷。"
2、猶判決。
宋 趙令畤《侯鯖錄》卷八:" 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狀解籍。遂判雲:'五日京兆,判斷自由。 九尾野狐 ,從良任便。'"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 雨村 便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
3、欣賞。
唐 南卓《羯鼓錄》:"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
宋 劉克莊《賀新郎·寄題聶侍郎郁孤台》詞:"傾倒 贛江 供硯滴,判斷雪天月夜。"
元 伯顏《小令·喜春來》曲:"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
4、思維的基本形式。
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在形式邏輯上用一個命題表達出來。
辨析
判斷總是在關鍵的時候起作用。人一生中有選擇職業和愛人兩個關鍵時候,其一尤其是後者的錯誤都會導致生活的不幸。職業的選擇取決於兒少時的興趣和成年後的機遇。而愛人的選擇多數取決於你的判斷。
你不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人,你也不清楚誰是你要的人。就是你有幸遇到感興趣的人,你還要判斷他是否是一個自然的狀態。你不知道他是否已對你有興趣,故裝出什麼姿態。他對你的好是真是假,好又能持續多久。他是否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一旦他征服了我,他還會對我好嗎。判斷是一個過程,也是求一個結果。如果一個人值得你花一生去判斷,而且他讓你在這個判斷的過程中快樂幸福,即使一直沒能得到結果,你也就應該滿足了。
判斷的結果有時很重要,因為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享受過程。眼看耳聽心想,有時還需要身體其它部位的感覺,所以判斷花費的能量很大。判斷的精確性和準確性都需要精神和體力的狀況良好。
相對難度高的判斷要花費更多的心智。也許你已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但由於判斷的失誤而前功盡棄。判斷的能力需要培養和薰陶。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能開闊你的眼界,但在當今世界,獲得信息已不需你走出家門。但是,如果你還沒有自信,就找一個智者來開啟你的心智之門吧。
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有哪些
明白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是我們進行邏輯思維的前提。那麼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有哪些?
假設法 假設法就是對於給定的問題,先做一個或多個假設,然後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如果與題目所給的條件矛盾,就說明假設錯誤,然後再用其它的假設。
排除法
排除法:已知在有限個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對於一個答案,不知道它是否正確,但是知道這個答案之外的其它答案都是錯誤的,所以推斷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著名偵探福爾摩斯說過:「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還剩一個時,不管有多麼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反證法
反證法是「間接證明法」一類,是從反面的角度的證明方法,即:肯定題設而否定結論,從而得出矛盾。具體地講,反證法就是從反論題入手,把命題結論的否定當作條件,使之得到與條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題的結論,從而使命題獲得了證明。
常見步驟:
第一步:假設命題結論不成立,即假設結論的反面成立。
第二步:從這個命題出發,經過推理證明得出矛盾。
第三步:由矛盾判斷假設不成立,從而肯定命題的結論正確。
等級和階段
等級:事物的發展過程分為多個等級,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進入相應的等級。
階段:事物的發展過程分為多個階段,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進入相應的階段。
等級和階段的作用:
(1)區分作用。一些事物可以按照所處的等級或階段來進行區分。
(2)描述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例如:我們常說一個事物發展到什麼階段了,或者一個事物發展到什麼等級了。
篩選思維
篩選:通過淘汰的方式對事物進行的挑選。
對於多層篩選,需要為每層都設置通過的條件,符合條件的事物可以通過,不符合條件的事物被淘汰掉,那些符合條件的事物再進入到下一級別篩選,從而實現一層一層的篩選。
限定思維
限定是為了縮小範圍。語言中的定語就是為了限定主語和賓語,從而縮小主語和賓語的範圍。
(1)用形容詞限定主語:
例如:「貓」→ 「黑色的貓」。「黑色的」這樣的限定,就縮小了指定的貓的範圍。
(2)用名詞所有格限定主語:
例如:「貓」→ 「小明的貓」。「小明的」這樣的限定,就縮小了指定的貓的範圍。
(3)用數詞限定主語:
例如:「兩隻貓。」「兩隻」是數量上的限定。
計算法
定性決定事物的性質,而定量是決定事物的數量,很多時候要用計算法來解決事物的定性和定量問題。
(1)計算法解決關於定性的問題:
例如:計算質子數來決定化學元素。
例如:計算分數判斷考試及格還是不及格。
(2)計算法解決關於定量的問題:
例如:在商店買了幾件商品,一共花了多少錢。
表格法
表格上的一個值,是由某一個行值和某一個列值所確定的一個值。
計算機的SQL數據庫的數據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展現的,隨着計算機的發展,很多信息以表格的形式來組織。
時間與空間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
點線面體
點組成線,線組成面,面組成體。
數學上,一條直線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
一根直線是一維的,一根曲線則是二維的。
一個平面是二維的,一個曲面則是三維的。
體是三維的。
作圖法
作圖法可以描述有些時空關係的問題。
例如:基於一維坐標軸的繪圖、基於二維坐標軸的繪圖、基於三維坐標軸的繪圖、基於極坐標的繪圖、矩陣繪圖、流程圖繪圖等。
集合
子集:對於兩個非空集合A與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稱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交集:一般地,給了兩個集合A和B,由既屬於集合A又屬於集合B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A與B的交集。
並集:一般地,對於兩個給定的集合A和B,把所有屬於集合A或屬於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叫做A與B的並集。
補集:一般地,設S是一個集合,A是S的一個子集,由S中所有不屬於A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在S中的補集。
建模
對事物建立模型,就是按照需要,留下重要部分,去掉次要部分,從而簡化事物、突出重點。
聚集形式
第一種:按功能聚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或者功能互補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第二種:按性質聚集。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例如:在水中,很多疏水的物質趨於聚集),或者性質相反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例如:一個磁鐵的南極和另一個磁鐵的北極,相互吸引。)
第三種:按傳輸關係聚集。前一個事物的輸出是後一個事物的輸入,為了方便傳輸而聚集。
第四種:按照時間關係而聚集。
第五種:隨機聚集。
上位效應
一個事物的選擇受上一個事物的控制,既以上一個事物的選擇為前提。
(1)肯定上位:上一個事物選擇否定,才輪到下一個事物選擇肯定或否定,如果上一個事物選擇肯定,下一個事物就沒有決定的機會。
(2)否定上位:上一個事物選擇肯定,才輪到下一個事物選擇肯定或否定,如果上一個事物選擇否定,下一個事物就沒有決定的機會。
例如:遺傳學中的顯性上位和隱性上位就是這個原理。
定性與定量
定性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決定事物的數量、程度。
例如:植物開紅花或白花是定性,植物的高低則是定量。
例如:黑鼠和白鼠的皮毛顏色是定性,而鼠的體重是定量。
增、減、換
(1)增是事物的增加,分為重複增加和不重複增加。
例如:有的DNA插入了重複的序列,形成了重複的DNA片段。有的DNA受到異位DNA的插入,形成了增加但不重複的DNA。
(2)減是事物的減少。
例如:有的DNA片段缺失了。
(3)換:就是替換,就是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例如:基因的點突變,就是鹼基發生了變化。
與「增、減、換」相對應的是「增、刪、改」。「增、減、換」可以是自然發生的,也可以是人為發生的,而「增、刪、改」通常是人為發生的。
轉化與代換
(1)轉化:
事物的轉化,按照性質,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事物由一個狀態轉化為另一個狀態。
第二種:一個事物轉化為另一個事物。
事物的轉化,按照方向,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單向轉化。例如:紙在燃燒時,轉化為灰,但是灰不能轉化成紙。
第二種:雙向轉化。例如:很多化學反應是可逆的。
(2)代換
代換和轉化不同,代換是用另一個事物替換原來的事物。最常見的代換是等價代換。
繼承與補充
(1)繼承:
繼承分為兩種:
第一種:揚棄繼承:新事物繼承舊事物中好的方面,拋棄舊事物中不好的方面。
第二種:權限繼承:新事物只繼承舊事物中新事物有權繼承的方面。
(2)補充:
繼承後,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新事物對舊事物補充新的內容。
第二種:新事物不補充新的內容,就是只保持繼承下來的內容。
補充分為兩種:
第一種:補充好的方面,從而繼續發展事物。例如:在前人創造的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創新、發展、完善。
第二種:補充壞的方面,從而阻礙事物的後續發展。例如:三國時期,蜀國的劉禪繼承劉備的大業,卻補充了壞的方面,以至於蜀國最終滅亡。
短板原理
短板原理又叫木桶原理,就是一個木桶的盛水量取決於圍成水桶的最短的那個木板,從而用來說明:對於有些事物,短處起到決定性作用,而長處卻不起決定性作用。
語言邏輯
第一,句子(事件)關係:
1.因果關係。
意義:原因產生結果。
關鍵詞:因為、所以、因此。
2.前提條件關係。
意義:實現事件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關鍵詞:只要、就可以、才能。
3.目的關係。
意義:做事都有目的。
關鍵詞:為了、使。
4.順序關係(承接關係)。
意義:事件發生有先後的順序。
關鍵詞:然後、之後。
5.並列關係。
意義:幾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
關鍵詞:同時。
6.選擇關係。
意義:按照目的進行選擇。
關鍵詞:還是、不是...就是、寧可...也不。
7.遞進關係。
意義:一步步的加強或增加性質。
關鍵詞:不僅...而且、不但...還。
8.轉折關係。
意義:先肯定,然後部分否定。
關鍵詞:但是、可是、卻、然而、雖然...但是。
9.假設關係。
意義:假想的事件。
關鍵詞: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麼。
第二,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和邏輯與、邏輯或、邏輯非
充分條件:A可以推導出B,A就是B的充分條件。
例如:因為A,所以B。
例如:A,才能B。
必要條件:B可以推導出A,但是A不能推導出B,A就是B的必要條件。
例如:因為B,所以A。
例如:B,必然A。
充要條件:A可以推導出B,B也可以推導出A,A就是B的充要條件。
例如:因為A,所以B,並且因為B所以A。
例如:A才能B,並且B,必然A。
邏輯與:多個條件都必須具備才行。
邏輯或:多個條件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個就行。
邏輯非: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具備就行。
1.A是B的充要條件,B多個充要條件之間是邏輯與的關係,都必須滿足。
逆推:事件B發生了,意味着事件B的所有充要條件都發生了。
例如:
充要條件:有錢才能旅遊,旅遊必須有錢。
充要條件:不下雨才能旅遊,旅遊必須不下雨。
如果旅遊,必然有錢並且不下雨。(注意:是邏輯與的關係)
2.A是B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那麼B的多個充分條件之間是邏輯或的關係。
例如:
充分條件:周末才能旅遊,但是旅遊不一定是周末,也可以是放假的節日。
周末或者放假的節日才能旅遊。(注意:是邏輯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