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华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州区古称郑县,自唐至清绝大部分时期为华州州治所在地,1913年改名为华县。位于秦岭东部、关中平原南部、渭河南岸,西距省会西安70余公里,东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30公里。

东接华阴市,西距渭南市政府驻地临渭区20公里,南依秦岭洛南县蓝田县交界,北临渭河与大荔县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土地构成上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面积1127平方千米,人口35万,耕地2.89万公顷,下辖一街道、九镇。特产杏、苹果、柿饼等远近闻名。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 ℃ ,降水量583.4毫米 ,无霜期283 天。陇海铁路与西潼公路横穿县境北部。名胜古迹有渭华起义旧址等。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姬友,是为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华州区已经成为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是全球郑氏公认的郑国受封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郑氏祖源之地。

“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是华州区对外交流的“四张名片”。

2015年10月,设立渭南市华州区,撤销华县,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1]

行政区划

华州区现辖1个街道办事处、9镇:华州街道办事处,杏林镇赤水镇高塘镇大明镇瓜坡镇莲花寺镇柳枝镇下庙镇金堆镇

华州街道办事处(610503001)辖5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西关、大街、吴家、电力、红岭)、8个村委会(铁马、西关、城内、吴家、团结、吝王、王什字、先农)。

杏林镇(610503101)辖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城、复肥),2个新型农村社区(李庄、朝阳),7个村委会(杏林、三溪、梓里、磨村、龙山、城南、李坡)。

赤水镇(610503102)辖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赤水)、2个新型农村社区(赤水、小涨),18个村委会(麦王、蒋家、遇仙、田梯、郭村、大涨、会东方、江村、沙弥、位三庄、辛庄、李马、薛史、侯坊、贾家、王里渡、朱村、南侯坊)。

高塘镇(610503103)辖24个村委会(北村、朱张、铁里、同家、南堡、柿村、腰村、涧峪、圣山、老年、寺前、薛底、南麦、堡里、涧峪口、拆头、留马、小村、胡磊、东阳、韩良、江村、南候、北候)。

大明镇(610503104)辖2个新型农村社区(大明、毛沟)16个村委会(吕塬、里峪口、高楼、渔池、赵家、水渠、杜湾、孙堡、白泉、方寨、唐安、李岩村、寺王村、兴国村、下李村、薛马村)。

瓜坡镇(610503105)辖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陕化)、3个新型农村社区(良候、瓜底、黄家),9个村委会(三留、湾惠、姚郝、南沙、东赵、君沙、闫岩、孔村、庙前)。

莲花寺镇(610503106)辖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莲花寺)、14个村委会(长寿坡、白家河、高家河、楠新、忠义、少华、南寨、白石、龙潭、西寨、何巷、东罗、庄头、时堡)。

柳枝镇(610503107)辖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柳枝)、2个新型农村社区(毕家、新拾),11个村委会(东新庄、泉护、南关、孙家庄、张桥、樱桃沟、新园、彭村、毕家、孟村、钟张)。

下庙镇(610503108)辖2个新型农村社区(下庙、新下),10个村委会(南解、秦家滩、滨坝、王巷、胡村、曙光、周村、甘村、康甘、田村)。

金堆镇(610503109)辖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寺坪、金堆、石可),1个新型农村社区(金新),4个村委会(寺坪、东西坪、任家滩、铁炉)。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华州区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南跨秦岭山脉的华山山地,北居渭河之南的丰腴平原,为陕西省渭南市辖区。地理座标为北纬34°12′27″至34°36′27",东经109°36′至110°2′48"。北与大荔县隔渭河相望,东与华阴市接壤,南、东南部与洛南县交界,西南一隅与蓝田县相接,西、西北与渭南市为邻。陇海铁路与西(安)潼(关)公路东西向横贯区境。城区至首都北京约1200公里,至陕西省会西安约90公里,至临渭区约25公里。

地形地质

华州区在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上,正处稳定性的华北地台南缘,南接活动性的地槽,与扬子地台相望。它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活动的一面,在地质条件上,显示出双重性和过渡性特征。区境纵贯华北地台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三个三级构造单元(渭河断凹、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太古界太华群至元古界蓟县系地层层序清楚,且比较齐全。有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发育和褶皱、断裂结构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占有相当比例。华县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地质条件,造成了区境内阶梯状多层次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并成为地震危险区。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83万人丧生,史称“华州大地震”。

地形地貌

华州区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多样。南部高耸着逶迤不断的山地,峰峦迭嶂,高峻挺拔,占华州区总面积的59.9%。北部陡直而降,为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二者之间为山前洪积扇,背山向川,波状起伏。山外西南部高亢的黄土台塬,塬面破碎,沟壑纵横。山地与其它几种地貌类型以秦岭北麓东西向深大断裂面为界,南侧地壳不断上升,北侧相对下降,使地势南北高差悬殊。平原最低处海拔334米;山地最高峰海拔2646米,相对高差达2312米。山地和平原呈东西向延伸,洪积扇和台塬因受河流切割,多呈南北向的条带,所以华州群众说“南北走,有上有下;东西走,有沟有岔”。

气候特征

华州区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季处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干燥寒冷。春季因西伯利亚冷高压随着南部热带暖气团逐渐北进而迅速减弱,暖湿气团北扩,大地回暖快,降水开始递增,由于冷暖气团的交替出现,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差较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现象。夏季受盛行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易出现雷阵雨、大风,但由于冷空气路径不同及地形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常有程度不同的初夏旱或伏旱发生。秋季转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的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晚秋多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区境内,由于受山地阻挡及地形垂直变化影响,气温、降水、蒸发、日照和无霜期南北差异显著。[2]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华州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年径流量224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综合补给量为24864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0394万立方米,全区每人平均929.1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727.1立方米。岭北有11608万立方米的径流量,沿沟谷自高而低流向川塬农业区;山前各峪口,利于建设水库,灌溉农田;平原地下水埋藏浅,富水性强;北部渭河客水为发展提水淤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耕地和人口分布不够协调。

植物资源

华州区生长的林木树木有47科150多属350多种,主要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栎类、桦、杨类、侧柏、泡桐、槐、刺槐(俗称洋槐)、柳、榆、臭椿、香椿、黄连木、漆树、厚朴、白蜡、刺楸、陕西冷杉(又名秦岭冷杉),解放以后引进的有水冬瓜、水杉、油茶、油橄榄、二球悬玲木(通称法国梧桐)、雪松等。中药材有150多种,珍贵的有麝香、天麻、伏苓、党参等。

栽培的果树主要有杏、柿、苹果、桃、枣、梅、核桃、枳椇(俗称拐枣)、梨、栗、石榴、葡萄、樱桃、榅桲,无花果。野生果品植物广布山区,主要有山桃、山茱萸、山葡萄、五味子、猕猴桃、木通(俗称八月札)、木瓜、榛子、四照花等。

动物资源

华州区野生兽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其它兽类有普通刺猬、林猬、伊氏鼠耳蝠、尖耳鼠耳蝠、须鼠耳蝠、伏翼、草兔、岩松鼠、赤腹松鼠、明纹花松鼠等。

鸟类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红腹角雉、普通秋沙鸭,其它鸟类有喜鹊、普通鸬鹚、苍鹭、绿鹭、池鹭、大白鹭、白鹭、夜鹭、绿头鸭等。

爬行两栖类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青蛙、蟾蜍、鳖、龟、壁虎、蛇类等。

土地资源

华州区土地总面积113137.3公顷,其中山地面积70200.28公顷,占总面积的62%;台塬面积13512.14公顷,占总面积的12%;平原面积29424.88公顷,占总面积的26%。2014年末,全区耕地面积4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7.5万亩,人均耕地1.2亩。

矿产资源

境内地质条件独特,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16种,有金、钼、铜、铅、锌、钨、锰、铁、锶、稀土、银、镁、滑石、水晶、白云岩、花岗岩、大理石、硅石、含钾岩石、黏石、蛭石、片麻岩、闪长岩、铀、大理石等。已开发利用的有钼、铅、锌、铀、大理石、片麻岩、粘土等。其中钼的储量和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14年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6亿元,主要钼产品在拥有较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还远销欧洲、非洲、澳洲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华县已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钼业之都"。秦岭北麓的花岗岩储量达6.7亿立方米,年生产规模约80万立方米。[3]

旅游资源

华州区山川壮美,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山、水、林、石、寺神奇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东部最大的集山水观光、生态休闲、登山健身为一体的山岳谷地型森林公园。渭华起义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陕西东部唯一的红色旅游风景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枝泉护村、元君庙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桓公墓、李元谅碑、赤水桥上桥以及众多的自然人文旅游观光点老观台文化遗址,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郭子仪故里风物,潜龙寺,永庆寺,宁山寺,禅修寺,蕴空山寺塔,文庙,赤水胡家古宅,太平峪山庄,桥峪水库,华县剪纸、面花、黑陶以及蹦鼓、老腔、芯子等民间艺术展演,"中国皮影之乡","中国钼业之都"等。[1]

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

1956年,侯坊乡金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包工、包产、包投资之“三包”,生产发展。1974年,金惠公社所辖之山区马峪大队因地制宜推行“包产到户”。“文化大革命”后,部分贫困地区社员为活跃经济开展饲养、加工等小作坊活动。对上述做法,当时皆冠以“资本主义”、“复辟倒退”等横加批判。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承认差别,纠正平均主义,农民积极性重新发挥出来。

1981年,包产到户普遍推行。把生产队所有耕地(自留地之外)按现有人口均分到户,由社员自营。收益分配,按政府规定,交足公购粮和集体提留外,其余归个人支配。1982年,华县有95%的生产队都实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0月,县人民政府向社员户颁发土地使用证,并注明土地使用权一定15年不变。群众生产自主权得到保证,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筑、服务各业齐发展。

1989年人均收入达到700多元,高于华县人均收入367元。

2010年,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14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82932万元(其中粮食及其它作物产值30385万元、蔬菜产值36771万元、水果及中药材产值15776万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36.2%、15.5%);林业产值完成2180万元;牧业产值完成13552万元;渔业产值完成36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2469万元。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总产值的比重为81.7%、2.1%、13.4%、0.4%、2.4%。

第二产业

1949年华州区解放后,国营工业企业只有莲花寺石碴厂一家,县属工业仅有私营和个体手工工业,华县工业总产值207.1万元,其中县属55.3万元。1953年至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华县手工业各行业共组成合作社、组30个,公私合营企业两个。1958年华县县办国营工业建设起步,当年建成3个国营工厂。华县工业总产值551.1万元,其中县属163.7万元,县属国营工业企业仅为21.9万元。

1958年后,华州区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央、省、地企业也在县境内相继建立。1960年华县手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490万元,其中县属国营企业总产值达到459.8万元,两年增长20倍。1962年华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692.4万元,其中县属199.1万元,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下降到89.2万元。

1970年,国家西北电网开始向华县输电,解决了工业动力问题,促进了华县工业发展,当年工业行业发展到十多个,企业增加到15个。华县工业总产值增至1285.2万元,其中:中央属332.8万元,省属524.4万元,县属428.0万元。1978年,华县工业企业发展到99个,华县工业总产值增至9365.4万元,其中:中央属573.6万元,省属6844.2万元,县属1947.6万元。

1989年,华州区工业行业发展到有采矿、冶炼、机械、电子、仪表、化学、医药等二十五六个行业,主要产品达40多种。企业增加到1083个,其中有现代化的大型企业4个,中型企业1个;中央属企业7个,省属5个,地属1个,县属1070个(含村及村以下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0471.5万元,其中:中央属70540.3万元,省属15229.2万元,地属883.0万元,县属3819.0万元。华县工业总产值27962.3万元。

2010年,华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91976.6万元,比2009年增长45.69%。其中:县属企业完成31071.9万元,大中型企业产值1193889.9万元。轻工业完成10614.6万元;重工业完成1281362万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11979.2万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2702.1万元;股份制企业完成1274219.6万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075.7万元。

2014年华州区生产总值完成115.75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75亿元,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3亿元,财政支出15.12亿元,支出较上年增加6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8元和2.73万元,分别增长12.7%和10.5%。[4]

社会事业

卫生

民国二十一年(1932),霍乱(虎列拉)蔓延关中各县,华县国民党县政府始设卫生助理员,卫生经费列入预算,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立卫生院,兼管卫生行政管理。卫生事业费在县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少。民国二十八年(1939)至三十五年(1946),卫生事业费平均占县财政总支出的0.96%,最高年(三十年)为2.8%,最低年(三十二年)为0.07%。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兼管卫生事宜。1952年设立文教卫生科,1954年卫生科独立建制。1961年9月,华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局。1963年卫生局单设。1966年9月,文教、卫生局合并。1968年撤销文教卫生局,卫生工作归华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1973年3月再设文教卫生局,1974年4月卫生局又单设。1976年文教、卫生局复又合并,1977年卫生局终又独立,局内设行政、业务、卫生保健、财务四组,1978年增设药品检验所。1981年至1989年,此项费用平均占县财政总支出的4.9%,最高年(1982年)为6.5%,最低年(1988、1989年)为3.1%。

2010年,华州区拥有卫生机构3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诊所71家。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030张,其中医院床位800张,卫生院病床230张。卫生人员149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470人,注册护士290人。住院分娩率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儿童保健管理率88.5%;婴儿死亡率8.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进,县参合农民246128人,参合率达96.6%,参合住院患者达25521人次,共补偿金额3636.5万元。

2014年投资2.1亿元的华县医院扩建项目建成运营,成为渭南市县级医院中标准最高、规模最大、医疗设施最先进的二甲医院。新建成的柳枝、瓜坡卫生院投入使用,定向招聘的27名医学类本科生全部充实到基层医疗队伍,新农合参合率98.5%。

科技

西周以后,这里一直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西汉时,郑县曾设有铁官,主管铸造铁器;唐时,兴修农业灌溉工程利俗渠和罗纹渠;明代,有关于造纸的记载;清代,已有水害频繁乃为滥伐山林所致的科学见解,一些医学专著也相继问世。

民国时期,华州区曾涌现以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人才,而他们多服务于外地,本地的科技事业仍步履维艰,虽曾建立过农业推广所,引进过良种,不过零敲碎打之举,与农业实践脱节。

2007年,全年引进推广新技术14项,新品种20个。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个,共开发新产品2个,申请成果鉴定1项,有各类科技人员4084人。

2010年,华州区专利申请总计20件,其中已授权14件,授权专利中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累计争取资金145.3万元。其中: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11.5万元,市园区办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项8.8万元,省科技攻关计划和创新计划项目3项25万元,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2项,争取无偿资金40万元,贷款贴息60万元。

民生

2014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较2013年增加2.4亿元,增长20%。在民生政策落实上,共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强农惠农资金7400余万元,发放城乡低保、居民养老金、高龄补贴等资金6900余万元,共为5.2万名住院群众报销医疗费1.8亿元,报销总额较上年增加3000余万元。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412个,农村劳动力转移9万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74人。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全年新建保障房1110套,改造农村危房400户,秦岭北麓330户群众即将告别大山、迁入新居。[5]

交通

1955年,华州区供销联社购回4吨卡车1辆,专为供销生产服务,为华县的第一辆汽车。1959年6月3日成立华州人民公社运输大队,其运具为畜力胶轮车和人力架子车。1964年渭南地区汽车站在华县建站开始办理客、货运业务,有货车4至5辆,代客车3辆。

1970年,华州区运输队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两辆,桥峪水库购回普切奇牌汽车一辆。1972年第一运输公司成立,有汽车两辆。先进的运输工具逐渐成为华县运输事业的主力。

1989年,华州区共有客、货汽车和其它机动车3814辆,其中客车162辆(含小轿车、吉普车),货运车1662辆,其它汽车51辆,拖拉机2159辆,其它机动车380辆。

2010年,全年公路客运量174.4万人,客运周转量521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606.9万吨,货运周转量36072.5万吨公里。

教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咸林中学设幼稚园,招收县城居民及学校教员、铁路职工4至7岁幼儿30名。后废。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幼儿教育。1949年至1952年,人民政府鼓励各乡、村办临时性的“农忙托儿所”、“抱娃组”。1955年3月,辛庄潘家巷设幼儿班,名“金星高级农业合作社幼儿班”,教员为本村青年李忠盛,为解放后华县首创。幼儿班由初建时的7名儿童到1956年增加到104名,教员增至2人,改班为园。1958年该园扩大,幼儿增至133人,办起农忙幼儿食堂,解除农忙时社员后顾之忧。是年12月李忠盛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代表会。1961年发展到3个班,166名幼儿,教员4人。后停办。

1956年,教育科在一区二完小(今南街小学)附设幼儿班,幼儿40名,教养员1人。1957年10月,华县有幼儿园(班)4处(公办1,民办3),入园儿童201,教养员5(其中女3)。1958年4月,搞教育事业“大跃进”,提出“苦战三天,社社办起幼儿班”之后,突击办幼教事业。1958年10月,华县办起幼儿班611个,收教幼儿17443名,教养员652人(其中女551人)。1961年华县幼儿班仅留11处16班,幼儿650名,教养员23人。1962年全部停办,1965年再度恢复。1966年,华县幼儿班6处6班,幼儿129名,散布于南街小学、东阳江村小学、大明小学学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均停办。

七十年代,渐以恢复,到1975年,发展到82班,入班幼儿达到2885名,教职工287人。1978年,各公社中心小学开始办学前班。 1980年,依据全国幼托会议精神,把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之中,华县形成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纵向管理体系。1984年,华县学前班79处,幼儿1940名,教养员77人。1986年幼儿园(班)127处,幼儿3067人,教养员127人。1989年,幼儿园达到181个,入园幼儿4929名,教养员242人。

2010年,在校学生41722人,较上年下降 5.3%。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038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525人。普通中学中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094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582人。

人文环境

人口民族

民国三十年(1941),华县有29750户,127769人。其中:特户379,人口4317人。

1953年,华县总户数39101户,总人口为170985人。其中:男85192人,女84793人。在校学生29636人,其中:中学3057人,小学26579人。

1964年,华县总户数为44181户,总人口为216985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10562人,占总人口55.57%,女性106423人,占总人口44.43%。非农业人口12922人,占总人口的5.96%。

1981年,华县总户数为63874户,总人口29744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51915人,占人口总数的51.07%,女性145532人,占人口总数的48.93%。在总人口中,大学文化1866人,高中文化28352人,初中文化80257人,小学文化104588人,文盲和半文盲为52274人。

2010年,华县总人口359092人(其中公安户籍人口为347913人)。全年出生人口3765人,人口出生率10.51‰;死亡人口1882人,死亡率5.25‰。人口自然增长率5.26‰,计生率98.9%。

民俗文化

社火

指民间节日游艺活动的高跷、芯子、蹦鼓、旱船、走马、焰火等。高跷是以数尺结实而轻便的木杆做拐子,上端尺许有脚踏板。演员脚踏木拐,以布条扎膝下,演员多扮演传统剧目角色。表演时一字纵排,边走边舞,技艺高超者能“双足停立”、“单腿连套”等,丑角表演者前后穿梭戏闹,增添欢乐气氛;芯子又叫铁芯,分支岔立,高约数丈,表演者多为少年或儿童,扮演传统戏剧人物形象,伫立铁芯顶端,一幅芯杆及表演者为一台。芯子有背芯子和抬芯子之分,背芯子,芯杆由一壮汉背负;抬芯子,芯杆由若干彪汉抬起行走,表演者在行进中作动作,具有静中有动的惊险特色。

皮影

又称灯影,在灯下以兽皮刻制的影人演戏而得名,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远源流长,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陕西皮影在中国久负盛名,皮影制作的精美是一个重要原因,陕西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东路皮影以华州制作的最为突出。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乡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

秧歌

秧歌流行于赤水郭村、南会、蒋家,以及东阳、高塘一带,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渭南传入。由于渭南、华县秧歌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故一般惯称“渭华秧歌”,也称“华州秧歌”。秧歌曲调委婉悠扬,最擅长表现喜剧性内容。纪录整理的秧歌曲调有40多首。华县秧歌还吸收迷胡、花鼓音乐的某些旋律。秧歌最初是一种地摊子式的就地演唱,演唱比较简单,只有锣鼓、镲间奏,没有弦乐。[6]

旅游名胜

少华山森林公园,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华州城区东南7公里,坐落于秦岭北麓,因道教名山少华山得名。公园由少华峰、潜龙寺、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组成,总面积6300公顷。少华山森林公园汇聚名山秀水,兼融道、佛两教,是以避暑度假和休闲娱乐为主题,集高山揽胜、森林游憩、幽谷寻奇、科学考察、宗教活动等为一体的省级山岳型森林公园。少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以其险绝高峻与华山并称"二华"。少华山自古有名,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一直到现代的《中国名胜大辞典》,古代文人如东汉的张衡,唐代的张乔、杜牧等,写过许多吟颂少华山的寺词和文章。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少华山。历代封建帝王曾在山上兴土木。

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附近,地处华山脚下,渭河南岸。1958~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队华县分队两次进行发掘。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泉护村庙底沟类型(即泉护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包含绘有两种花卉图案、一种鸟形图案的彩陶盆(钵),并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种陶器特征鲜明,从早到晚发展的连续性清楚,阶段性明显,可分为3个阶段,经过了“成熟、转折、退化”的全过程。在该类型遗存中,发现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基,带斜坡或台阶、坑底有烧灶的“居穴”,两、三座一组的横穴式陶窑群等主要遗迹。

蕴空禅院

蕴空禅院,位于华州区大明镇政府西南3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于东汉,旧名“云寂寺”。禅院有大殿3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6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

李元谅碑

李元谅碑现存于华州区人民政府院内。高4.45米,宽1.57米,厚0.41米。碑头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侧雕饰蔓草花纹。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额,张哲撰文,韩秀弼书。篆额书日:“大唐镇国军陕西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该碑在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废署草莽中移置现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渭华起义纪念馆

渭华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上,这里地势挺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川塬起伏,沟壑纵横,粮丰林茂,人杰地灵。它与雄伟高大的渭华起义纪念塔相映生辉,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后,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先后拨巨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陕西省委批准在渭华起义旧址建馆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塔馆建成并对外开放。[7]

著名人物

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安抚周民,深得百姓爱戴。周幽王时任王室司徒。今有其墓位于华县城内。

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宋华州人。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力主抗辽,建树颇多。被封为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传世。

李元谅,唐德宗时任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祖籍安息。在平定“朱泚之乱”时屡立战功。现有功德碑《李元谅碑》存世。

郭子仪,唐代著名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击败史思明,因功升中书令,人称“郭令公”。后又晋封汾阳郡王。身担国家安危二十多年,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之功。

王忠嗣,唐朝华州郑县人。其父王海宾,丰安军使,以骁勇著称,后与吐蕃作战牺牲。王忠嗣时年9岁,唐玄宗以其父死于国事,而将他收养宫中,并赐名“忠嗣”。

潘自力,华县枣园村人。渭华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宁夏省委、省政领导、陕西省委书记等职,出任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杨钟健,华县龙潭堡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杰出的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高克林,华县程高村人。参与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主任。曾率军抗美援朝。后任中共西北局常务书记、山西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人民法院副院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委员。

胡琏,华县会同坊北会村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钟师统(1913-2001),华县人。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晋绥军区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建国后,历任四川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北京体育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全国体总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段学复(1914-2005),数学家。华县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做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数学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