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回归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回归线

中文名: 南回归线

外文名: Tropic of Capricorn

定 义: 太阳直射点回归到最南时的纬线

纬 度: (23°26′S)

作 用: 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相 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23°26′S。南、北回归线也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分界线。 《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 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1]


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南移至此,然后又向北移动。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北(不包括南回归线)至北回归线(不包括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运动也就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间来回运动,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以及台湾四个省份,在我国有以上四个以及海南共五个省份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除外)每年都会受到两次太阳直射,太阳辐射热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故被称为热带。


名称由来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太阳是处在黄道十二 宫的摩羯座位置。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


所处地理位置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


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南回归线穿过的地形区


马达加斯加岛(非洲)、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德拉肯斯山脉(非洲)、南非高原(非洲)、卡拉哈迪沙漠(非洲)、纳米比亚沙漠(非洲)、西部高原(大洋洲)、不及森沙漠(大洋洲)、中部平原(大洋洲)、巴克利台地(大洋洲)、大分水岭(大洋洲)、大堡礁(大洋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和拉普拉塔平原(南美洲)。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非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洋洲和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洲)和山地气候(南美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国家


非洲: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大洋洲:澳大利亚;南美洲: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


图书《南回归线》

作者: [美]米勒

译者: 职茉莉


图书简介

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书中首引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拉伯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男人女人们的心往往激动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这是实例而不是言辞的作用,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痛苦的目击者会做出某种语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现在有意于写—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作者简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 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倒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厂“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