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吕骥[1](1909年4月23日—2002年1月5日),出生于湖南湘潭,是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音乐理论家;后半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理论研究涉及了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
简介
吕骥[2] [3],曾用笔名:唯策、霍士奇、穆华等;湖南湘潭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家;第一、二、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四、五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吕骥1930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参加筹建鲁艺。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副院长。1939年组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1945年后任东北鲁艺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主席、名誉主席。
早年他创作的《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参加八路军》等歌曲,在根据地军民中广为传唱,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骥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亲自主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工作。作为音乐理论家,吕骥的理论研究涉及到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功能、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民族音乐、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方面的领域,并出版了两卷集《吕骥文选》。2001年他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
由于吕骥1925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曾学习世界语,故多年来他一直支持在中国开展世界语的宣传、推广,并为世界语28个字母作曲,作为字母歌。1981年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多次出席世界语集会,并为宣传世界语的歌词作曲。
生平
1909年出生在湖南湘潭。
1927年离开湖南省第一中学后,先后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报馆校对员及杂志编译员。
1930年后曾三次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钢琴、作曲。期间还在上海、武汉从事左翼文艺(戏剧、音乐)活动。
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在武汉与张庚等创建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1933年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活动。
1935年聂耳出国后,他主持音乐小组的工作,与沙梅等人组织业馀合唱团等,开展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初,左翼剧联决定解散时,他除与孙师毅组织了歌曲作者协会(原名词曲作者联谊会)外,还组织了歌曲研究会,并经常去女工夜校教歌。期间,他创作了许多群众歌曲,并参加了进步电影的音乐工作。
1937年初,吕骥从上海到北平、绥远等地,在学生和抗日前线的士兵中,开展救亡歌咏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吕骥到山西,在牺牲救国同盟会、决死纵队从事宣传工作。同年10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工作,并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
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教务主任及音乐系主任。
1939年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筹建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
1940年后返回延安,重任鲁艺教务主任兼音乐系主任之职,后任副院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吕骥率领鲁迅艺术学院大部分师生赴东北解放区,先后任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院长,及鲁艺文工团团长。
1948年春,他筹建东北音乐工作团并任团长。
1949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吕骥当选为主席,同时负责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工作。
1949~1957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在1953、1960、1979年的3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主席。
1985年的第4届及1999年的第5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1985年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名誉会员。
创作作品
吕骥的主要的创作领域是在声乐歌曲方面。
从30年代初,至抗战初期,他的主要作品有:《自由神》(电影《自由神》主题歌,孙师毅词)、《新编“九一八”小调》(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插曲,崔嵬词)、《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麦新词)、《射击手之歌》、《武装保卫山西》等。
在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作品,主要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陕北公学校歌》(成仿吾词)、《“五四”运动歌》(冯文彬词)、《毕业上前线》(成仿吾词)、《大丹河》(话剧《大丹河》插曲)、《开荒》(天蓝词)、《参加八路军》(活报剧《参加八路军》插曲,崔嵬词)、《华北联合大学校歌》(成仿吾词)、《铁路工人歌》(萧三词),以及大合唱《凤凰涅》(郭沫若诗)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骥仍然创作了不少歌曲,如《反对细菌战》(郭沫若词)、《红领巾万万岁》(郭沫若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郭沫若词)、《祖国颂》、《美国黑人要自由》(光未然词)、《游红山公园》(老舍词)、《开炮、开炮》(田间词)、《文明之师》(杨成武词)等。
他先后搜集整理《陕甘宁边区民歌集》、《山西民歌集》、《河北民歌集》,编有《吕骥文选》、《吕骥歌曲选》。
作品风格
吕骥的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民歌风格作品各有特色,如《开荒》、《大丹河》等歌曲,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而八声部及四声部混合使用的五个乐章的大型合唱《凤凰涅》,是他对以戏剧性、叙事性为主导的一类音乐体裁,在曲调创作、结构形式、风格特点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著述
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吕骥发表了《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群众歌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全国音乐运动的影响。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伤感主义”、“自然主义”,要求创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内容。1945年吕骥在延安还撰写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对民间音乐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吕骥很重视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他积极支持北京古琴会的成立,宣导古琴打谱工作,促进《琴曲集成》的编辑出版,并写了《略论七弦琴音乐》的序言。1977年春夏,吕骥和黄翔鹏等4人组成古代音乐文物调查小组,到河南、山西、陕西、甘肃4省考察先秦音乐文物,著重研究了陶埙与编钟,获得了对西周、春秋时代的编钟能够在一个钟上发出两个音的重要成果。这是过去典籍上没有记载过的中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创造。中国对五声音阶始于何时,一直没有定论,通过这次对陶埙的调查,获得了中国五声音阶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论证。他的《从原始社会到殷商的几种陶埙探索中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的论文,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吕骥还很重视对民族音乐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1945年他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民间音乐研究会,就编印了《边区民歌选》、《河北民歌选》等十几本民间音乐资料。1948年在东北又编选出版了东北民歌选和《民间音乐论文集》。1979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文化部合作,恢复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辑工作。这部预计30多卷的集成编辑工作,得到了各省、市音乐工作者的支援。同时还开展了《中国器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主任。
成就贡献
吕骥是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创作了《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数十首群众抗日救亡歌曲,是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后人留下了400馀篇理论、学术文章,创作了近300首歌曲。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初步建立了中西兼备、专业较全、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学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石。
吕骥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用音乐发出时代的呼声,用音乐来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