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津口 |
中文名: 大津口 名勝古蹟: 周明堂遺址等 下 轄: 栗杭村、李家泉村等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景區 |
大津口鄉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景區。下轄大津口村,沙嶺村,藕池村,牛山口村,栗杭村,,李家泉村,范家莊村七個自然村。隸屬泰山景區管理委員會。[1]
景區簡介
大津口四面環山,蒼松翠柏圍繞,獨居山巔,往西看與泰山極頂遙相互對,清晰可見,驅車可達山頭,停車十分便利。這裡以奇特的自然風景,配以新古結合的樓房庭榭,加之滿園的松柏盆景,常年鮮花不絕。極力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大津口鄉里有許多景點,如錦繡谷、佛爺寺、明堂園等,美不勝收。
錦繡谷地處泰山區大津口鄉北部,南起栗杭水庫,北接藥鄉國家森林公園,西倚泰山主峰,東與岱嶽區麻塔鎮接壤,谷長約7公里,谷內溪水四季不斷,彩石、奇石星羅棋布,花草樹木蔥蘢繁茂,空氣清新怡人。
谷內有黃花澗、釣魚台、彩石溪、姊妹樹、映碧湖、一山石等自然景觀,春可踏青,賞黃花綠柳;夏好避暑,觀溪流瀑飛;秋能收穫,采紅果青蔬;冬宜賞雪,看銀裝素裹。
該景區分峽谷農業生態觀光區和民俗文化遊覽區。峽谷農業生態觀光區發揮林、花、果、藥的資源優勢,種植柿、桃等觀賞樹,繁養山野菜,培育靈芝、四葉參、何首烏、黃精等泰山四大名貴中草藥,開發藥飲、藥膳、藥浴等項目;養殖各類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類動物,既供遊人觀賞,又可豐富遊客的飲食。
民俗文化遊覽區,占地0.5公頃,建有民俗演藝廣場,由民間藝術團體表演扭秧歌、踩高蹺、評書快板、山東梆子、二人轉、歌舞、雜技等節目;民俗展示廳展示古老的傳統農具、家具、餐具、生活用品及民間藝術品,遊客可親自動手,參與織布、打鐵、染布、紡織、推磨,體驗勞作樂趣;在民俗村里,住農家院、品農家飯、學農家活,體會山里人家的淳樸熱情和濃厚的民俗風情;在娛樂區,可以盪鞦韆、爬梯、走獨木橋、走迷宮、玩攀岩、滑索、踩木樁、過吊橋、下水摸魚,是一方城市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名勝古蹟
周明堂遺址
位於岱頂東北大津口鄉明家灘村,原稱明堂村,後訛為明家灘。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和諸侯朝見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泰山東北址有古明堂處,齊有泰山之明堂也。」《泰山小史》稱:「周明堂在岳之東北,山峪連屬四里,今遺址尚存。」1921年,李家泉村民韓富甲兄弟在明家灘整修地堰時,挖出周明堂遺物玉器盤、碗、鼎等11件,山民鑿井出土古玉器20餘件,均被濟南茹古齋購去變賣,後流散國外。據《孔子家語》等文獻記載,西周初,明堂牆壁上繪有堯、舜和桀、紂兩類帝王,為後世統治者鑑戒。春秋末,孔子觀明堂時,還曾見到四門墉上繪製的堯、舜、桀、紂和周公相成王、朝諸侯的畫面。西漢戴德編的《大戴禮?盛德篇》記有:「明堂九室,室有四戶、八牖」等,規模宏大。今村西首山崖下僅存「明堂泉」,泉水清澈見底,涼爽甘甜,附近摩刻尚存。
天井灣「五疊泉」
位於明堂園西部,瀑布從天而降,水聲轟鳴,白珠飛濺,溪水奔騰不息。細看瀑布,分為五截,貼着岩壁飛流直下,落到岩石上濺起很高的水花,飛珠跳玉,風韻獨具。瀑布下面或為深潭,或為淺池,綠水如藍,如翡翠,似碧玉,可見潭底卵石細沙。在太陽的照射下,色彩變化多端,時常有幾尾泰山赤鱗魚竄出石縫,鱗光閃耀,一閃即逝。這裡是泰山赤鱗魚的發源地。
谷山玉泉寺
位於岱陰沙嶺、藕池、牛山口三村之中,又名佛爺寺。北魏創建,金代重建,元代在東北側創建七佛閣,後屢興屢廢。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4次重修。明清盛時有僧侶百餘名。今院內銀杏參天,石台高築,碑碣遍布。台上有大雄寶殿3間,中祀釋迦牟尼,側立十八羅漢,四周有壁畫。正殿前有獻殿3間,祀唐魏徵等。殿西側為禪房。有一畝松、東佛腳、定陽針等景點。
泰山東御道
始於境內上梨園村,位於漢明堂的西北方向,為歷史悠久的登頂之路,在宋代以前為登山主道。據傳,當年在漢 明堂行完封土之禮後,漢武帝劉徹選取此路騎馬登山,取意「東為首,氣東升」,寓意紫氣東來,國泰民安。而後,歷代帝王多有效仿者,被譽為東御道。此地「明堂落日」「半山腰玉」「雲海日出」「碧霞佛光」等並稱為泰山八大奇觀。東御道是泰山山脈中一個比較開闊的溪谷,進山路線地勢平緩易於攀登。沿路兩邊古色古香的商鋪、酒店鱗次櫛比,廳閣樓台,各具特色。一派「竹籬迎山茅店月,柴門臨水稻花香」的村舍景致。
孔子講書堂
位於牛山口村最北部,與齊長城遺址相鄰,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谷,地勢險峻,環境幽雅。據傳,春秋時期孔子游完泰山來到牛山口,忽見前面不遠處杏花開滿山谷,花香撲鼻,流水潺潺,便選此處講學,後人便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莊名遂改為講書堂。由於這裡人文自然環境絕佳,孔子便成了常客。此後這裡風調雨順、路不拾遺、子孝父慈、人際和諧。講書堂名聲大振。
馬刨泉
與講書堂一山之隔,周圍林木茂密,清泉潺潺。相傳隋末河北起義軍領袖竇建德,被敵軍追趕至此歇息,時竇建德所騎戰馬在此踢出一甘泉,眾兵飲用得救。
齊長城遺址
位於牛山口村北部分水嶺上,經山脊而過。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山東考古錄》云:「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全長618.9公里。作為齊魯大分水嶺,齊長城將黃河、泰山和東海連接在一起,巍峨恢宏,似東方巨龍,盤旋飛舞於崇山疊嶂之中 , 是春秋戰國時代古戰場,是齊魯文化交流的紐帶。此段長城西自窗戶嶺入岱嶽區道朗鄉黃巢寨山,沿山脊折而東北,再入長清境。自界首北頂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陰泰歷邊界線崇山峻岭,經摩天嶺、牛山口西北、馬刨泉村北、講書堂北、大藥鄉北、 長城嶺、水泉子村、西門台、天馬頂與長城嶺相接,長82公里,殘垣斷壁處處可見。其中東段最清晰,自大津口經黃前鎮水泉子村西北濟泰公路山口,至下港鄉谷山村,遺址綿延不斷,長34公里,高2.4米,底寬6.10米,頂寬2.4米,石築,間以夯土。長城依山就勢而築,建築宏偉壯觀。
黃伯陽洞
位於大津口鄉栗杭村西北部,傳說戰國方士黃伯陽曾在此修煉,《岱覽》云:東北為鹿町山,距龍門山五里。山腰有平曠地,為町疃鹿場。山陽一洞,傳戰國時黃伯陽隱此,因名。現在遺蹟尚存。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泰安大津口鄉 集美景和千年文明於一體的地方,中國網 , 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