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於1992年9月,由原航海系(成立於1953年)、電子工程系(成立於1962年)和航政系(成立於1989年)合併而成。航海學院現有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工程四個本科專業,

學院已形成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多方式的辦學體系,以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並招收國外留學生。航海學院下設航海、船藝、貨運、航海儀器、船舶安全管理、通信、航海氣象與地理信息、海事管理8個教研室,航海英語研究中心和航海實驗實踐教學中心2個中心以及航海技術研究所。

學院介紹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於1992年9月由原航海系(成立於1953年)、電子工程系(成立於1962年)和航政系(成立於1989年)合併而成。1998年4月原電子工程系併入信息工程學院。

航海學院現有航海技術、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和安全工程四個本科專業。航海技術專業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是1953年並校時保留並進一步發展起來的重點專業,1992年被列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點建設學科專業,支持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學與技術二個二級學科碩士和博士點。學院已形成博士、碩士[1]、本科等多層次、多方式的辦學體系,以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並招收國外留學生。

航海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占教師總數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國內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響大、學術造詣深的教授為帶頭人,以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力的多支學術梯隊。航海學院現有教師174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59人,實驗技術人員20人。28人持有符合國際船員培訓發證值班標準的船長證書或高級船長證書,13人持有大副證書。教師經常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2]、訪問和進修,已成為國內多個學術組織的成員及國際海事組織的專家顧問。

航海學院下設航海、船藝、貨運、航海儀器、船舶安全管理、通信、航海氣象與地理信息、海事管理8個教研室,IMO國際公約研究中心、航海英語研究中心和航海實驗實踐教學中心3個中心以及航海技術研究所。航海實驗實踐教學中心下設航海、船藝、航海儀器、積載計算機、GMDSS通信等實驗室,既可供培養適應現代化船舶駕駛與管理的高級航海技術人才教學使用,也可供廣大教師、高年級學生、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

發展狀況

學院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系統虛擬現實與仿真技術、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統、交通運輸先進控制理論及技術、船舶貨運技術、船舶駕駛自動化、船舶操縱及航行環境綜合評價等。自2008年以來,航海學院已經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20餘項,橫向項目950餘項。自從2006年至今,航海學院在科研方面已獲得國家級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項4項,中國航海學會獎項5項,為我國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國家高級航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航海學院除承擔本科生、研究生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外,與世界海事大學等合作辦學,為國內航海院校和航海教育培訓機構培養師資,為航運企業培訓船長和駕駛員。

研討會

航海教育培訓研討會

大連海事大學主辦的航海教育培訓研討會今天在大連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各直屬海事局、各航海類院校及部分航運企業300餘人。本次會議旨在凝聚智慧,匯集航海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享航海教育界專家的真知灼見,探求航海教育改革與發展思路。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鄭和平講話,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孫玉清致辭。鄭和平說,當前航海類人才培養面臨着新的機遇與挑戰,隨着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為航運業復甦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增添了信心,同時面臨國內外新形勢變化,對航海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事局作為船員管理機構,會緊密結合國際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和規範我國船員培養方針和政策,確保培養符合國內及國際標準和需求的精專型人才。

此次研討會面向全國航海類類院校及企業徵文,收到投稿論文115篇。會上,與會學者專家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航海教育立法、中國船員隊伍培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履約背景下的航海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航海類專業教學改革、基於「五種能力」要求、四種體系支撐的輪機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等進行了專題交流與探討。

據悉,大連海事大學航海教育培訓研討會是該校召開的首次關於航海類人才培養的國內大規模研討會,明年開始將召開國際研討會。通過會議交流,在全國航海教育界廣泛開展航海教育重大理論問題、前沿熱點問題和實踐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的研究,為航海類專門人才的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共同促進我國航海教育研究的繁榮發展。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