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壇窯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仙壇窯址,位於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1]。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文物遺存
在小仙壇窯址至今未採集到完整的器物,從已採集到的瓷片標本看,產品有罍、罌、洗、碗、碟、罐、鍾、缽、瓿、大盤、五管瓶等。其中以罐、罌、洗、罍、鍾等數量較多,碗、碟之類相對較少,紋飾以拍印的幾何紋、刻劃的水波紋為主。
罐:尖唇,直口,高領,溜肩,弧腹,平底微內凹,有的肩部置對稱的四隻圓條形橫耳,劃兩條凹弦紋,胎灰白,質地細膩堅硬。施青釉,近底處無釉,釉光滑、晶瑩,玻璃質感很強。
罌:盤口,平唇,粗頸,廣肩,扁圓腹,低圈足,肩部劃弦紋置環形直耳,耳面印杉葉紋。施青釉。
鍾:盤口,粗頸,廣肩,扁圓腹,底部置喇叭形高圈足,圈足外壁有兩道凸棱.胎灰白色,質地細膩堅硬,燒結度好。施青綠或青灰色釉。
碟:直口,弧腹平底,底比腹壁薄,故內底與腹壁有明顯界限。
缽:形似碗,有的直口,有的微斂,外壁腹上部飾弦紋。
盤:器形很大,圓唇,口微外撇,平底,外壁露胎,內壁劃多道弦紋和波浪紋,施青釉,是耳杯的承盤。
罍:溜肩,平底,腹上部鼓出,下部向內斜收,斂口寬平唇或直口短頸,器型高大,因拉坯胚成型較難,都用泥條盤築法做成:外壁拍印布紋、窗欞紋、三角形紋或蝶形紋等。門部和外壁施青袖。
碗:有兩種式樣,一種口緣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圓弧呈半球形;另一種口微內斂,淺腹平底,器型細小,施青袖。
洗:向外折山成寬唇,弧腹平底,有的唇面劃小波紋,腹外壁飾寬弦紋和貼鋪首。
小仙壇瓷片標本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測定,燒成溫度高達1310·C土20·C,說明這時候的高溫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由於燒結溫度高,因而瓷胎叩之有金屬聲,吸水率最低僅為0.16%,是同一時期瓷器的最低數據。顯氣孔率為O. 62%,透光性好, 0.8毫米的薄片己可微透光,抗彎強度達710公斤\\.米2,超過同時測試的康熙厚胎青花觚(650公斤/厘米2)和康熙厚胎五彩花觚( 700公斤/厘米2)的抗彎強度。這些數據足以證明小仙壇的青瓷產品己達到或超過現代日用瓷的標準。
視頻
小仙壇窯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淺談古今窯口到底有多少 ,搜狐,2019-12-19
- ↑ 禁山窯址探秘:浙江上虞禁山越窯發現東漢青瓷(組圖),搜狐,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