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膜蓋蕨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膜蓋蕨屬 |
小膜蓋蕨屬約13種,以我國西南山地為分布中心,向西到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向東達我國台灣,馬來群島僅產2-3種。我國現有9種,主產雲南、四川及西藏,其中1種分布至廣西、江西、福建、浙江及台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小膜蓋蕨屬
拼音名; xiaomogaijueshu
門; 蕨類植物門
界; 植物界
科; 骨碎補科
拉丁學名; Araiostegia
綱; 薄囊蕨綱
目錄
1形態特徵
2檢索表
3下級分類
形態特徵
中型,附生於樹幹上或岩石上。
根狀莖長而橫走,橫斷面有環狀的網狀中柱,不具生單寧的細胞,密被鱗片而無毛;鱗片大而質薄,全緣,紅棕色,以腹部盾狀着生。
葉遠生,有時為近生或疏生;葉柄長,通常呈紫色或淡紫色,基部以不甚明顯的關節着生於根狀莖,多少被鱗片或光滑;葉片闊卵形或狹卵形,大小不一,幼時全部無毛,多回羽狀細裂,末回裂片狹線形,全緣,有1條小脈;葉軸和羽軸上面隆起,至少上部兩側邊有狹翅。
葉草質,無毛。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裂片上,位於上側短小脈的頂端;囊群蓋小,膜質,半圓形或圓腎形,基部着生,罕為圓形或近杯形並以基部和兩側邊下部着生的;孢子囊柄由3縱行細胞組成,環帶有12-14個增厚細胞。孢子橢圓形,大多數種不具周壁,外壁具頂部較平的疣狀紋飾,少數為不規則的網狀或穴狀紋飾。染色體x=10,
檢索表
1根狀莖上的鱗片為闊卵圓形,圓鈍頭。
1根狀莖上的鱗片為闊披針形,漸尖頭。
2鱗片疏少而緊貼在根狀莖上,多少褶皺。
2鱗片密而松,復於根狀莖上,呈復瓦狀,不褶皺。
3葉片為長卵形,基部一對羽片幾與上方一對同形,基部下側的一回小羽片井不特別發達,末回裂片寬而短。
3葉片為三角卵形,基部一對羽片特大,三角形,基部下側的一回小羽片特別發達,末回裂片為狹長線形。
4葉為草質,干後為棕褐色,葉軸也為棕褐色。
4葉為堅草質,干後為綠色,葉軸為禾稈色或淡緣色。
5小形植物,葉長15厘米左右。
5大形植物,葉長50厘米左右。
6葉為五角狀卵形,基部一對羽片特大,基部下側的一回小羽片特別發達,各回羽軸分叉點下面有一個圓形大鱗片,囊羣蓋為半月形,僅以闊基部着生葉面。
6葉為長卵形,基部一對羽片與上方一對同形而稍大,各回羽軸分叉點下面無鱗片,囊羣蓋為杯形,基部和兩側邊的下部着生葉面。
7葉干後為暗棕色,羽軸上面有短毛,末回裂片寬,有幾個孢子囊羣着生。
7葉干後為淡黃綠色,遍體無毛,末回裂片狹,僅有一個孢子囊羣着生。
8植物體矮小,高20厘米左右,末間裂片為狹長線形;羽片以關節與葉軸連接,脫落後則葉柄及葉軸宿存井變黑色。
8植物體遠較高大,末回裂片短而較寬或為狹長線形;羽片及葉軸不如上述情況。
9僅葉軸與羽片着生點下面有鱗片,基部羽片長約10厘米左右,產台灣。
9葉軸和葉軸以下各回羽軸分叉點下面有有甚多鱗片,基部羽片遠較長。
10葉為四回羽狀深裂,羽片為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彼此分離,基部一對小羽片對生,末回裂片為短披針形,孢子囊羣外側邊有一條長線形的角狀突起。(1)
10葉為五回羽狀深裂,羽片為闊卵狀長圓形,彼此密接,基部一對小羽片下先出,末回裂片為狹線形,孢子囊羣上側兩邊各有一條長驪形的角狀突起。(10)
下級分類
假美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beddomei (Hope) Ching
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delavayi (Bedd. ex Clarke et Bak.) Ching
細裂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faberiana (C. Chr.) Ching
宿枝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hookeri (Moore ex Bedd.) Ching
綠葉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imbricata Ching
毛葉小膜蓋蕨2 Araiostegia multidentata2 Copel.
台灣小膜蓋蕨2 Araiostegia parvipinnula2 Copel.
鱗軸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perdurans (Christ) Cop.
長片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pseudocystopteris (Kunze) Cop
美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pulchra (Don) Cop.
雲南小膜蓋蕨 Araiostegia yunnanensis (Christ) Cop. [1]
參考文獻
- ↑ 小膜蓋蕨屬(xiǎo mó gài jué shǔ) ,植物智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