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嵩祝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嵩祝院
图片来自itsfun

嵩祝院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地名和胡同名,因嵩祝寺而得名。[1]

嵩祝院位于明清北京皇城的东北部。嵩祝院以西的嵩祝院西巷,以北的嵩祝院北巷也都是因嵩祝寺而得名。嵩祝院原名“嵩祝寺”,这一地名是该胡同内的嵩祝寺法渊寺智珠寺的统称。“嵩祝寺”这一胡同名一直沿用至1965年。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该胡同改称“嵩祝院”。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欢心大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改回“嵩祝院”,一直沿用至今。

嵩祝院附近居民在称呼“嵩祝院”时,一般会念成“松竹院儿”(Sōng Zhú Yuànr)的音。

嵩祝寺

嵩祝寺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如今,由于该寺山门早已被拆毁,所以该寺残存建筑被分为若干门牌号。

历史

沿革

清朝初年,蒙古准噶尔部多次东侵。清廷为抚绥蒙古、西藏,遂抬高藏传佛教的地位,大批兴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寺院。

康熙四十年(1701年),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会盟之后,藏传佛教二世章嘉活佛阿旺罗桑却丹被康熙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喇嘛”。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获康熙帝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负责掌管漠南蒙古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事务。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决定建寺赠与二世章嘉活佛。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奏请命名嵩祝寺”。自二世章嘉开始,嵩祝寺成为历世章嘉活佛在北京的主要驻地。

嵩祝寺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关于嵩祝寺的始建年代,有不同说法,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康熙五十一年或 康熙年间说,二是乾隆年间由番经厂旧址改建说(见陈楠《法渊寺与明代番经厂杂考》)。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雍和宫导观所期刊》(第一、二册)中载,“嵩祝寺在北平市内六区松公府后身,即地安门内东南,三眼井之东。”“此寺是康熙五十一年时改建,奏请命名嵩祝寺。”“该智珠寺及嵩祝寺之后(殿),均为章嘉呼图克图之仓所……该寺均为章嘉呼图克图所辖。”此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汉文“内务府奏销档”中,可查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嵩祝寺的修缮(扩建)记录,雍正十二年和康熙五十一年之间相隔二十多年,基本符合清朝皇家建筑的一般维修频率。可见,嵩祝寺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的说法可信。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清事件,雍正帝命清军统帅年羹尧寻访出二世章嘉活佛的转世灵童,将其护送至北京。雍正二年(1724年),该转世灵童移驻嵩祝寺,并举行了坐床典礼,正式成为三世章嘉活佛。三世章嘉进宫同皇子弘历(即日后的乾隆帝)一起读书。三世章嘉曾多次作为大活佛及清廷特使,赴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藏等地参与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民族及宗教事件。乾隆帝曾从三世章嘉学习佛法,拜为金刚上师。乾隆帝还为嵩祝寺题写了多处匾额。

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雍正帝御旨,清朝惟一的官刻汉字《大藏经》开刻,此后历时近6年完成。此部《大藏经》被称为《龙藏》,其刻版最初存放在嵩祝寺,首印也是在嵩祝寺,故又称为“嵩祝寺版”。

雍正十二年(1734年),法渊寺创建。智珠寺则可能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间。法渊寺和智珠寺建立后,同嵩祝寺形成了三寺并列的盛况。

清朝历位皇帝多次赐予嵩祝寺佛像、金碗、手珠、玉如意、法衣以及各种宝物。比如1819年,嘉庆帝将佛像、手珠及法衣等赐予该寺的四世章嘉[2]

1900年8月16日起,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公开劫掠三日。其间,嵩祝寺遭八国联军公开抢劫,受到严重损失。寺内的佛像、器物损失了数万件。其中包括“镀金八尺大悲菩萨一尊,一尺菩萨三尊,大小镀金铜佛三千余尊,铜佛五万余尊,瓷佛十三尊,瓷瓶十二对,镀金器物四十件,银器七件,铜器四千三百余件,银器五十八堂件,幢幡七十堂首,锦锻绣品一千四百余件,竹木要器一百一十余堂份,墨刻珍品一千六百余轴,乐器一百余件。”

中华民国时期,嵩祝寺内成立了佛教同愿会,七世(十九世)章嘉担任会长。此后,嵩祝寺还曾做过“蒙旗宣化使公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