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成立於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及1956年成立的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1]。
截至2016年8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有在職職工1462人,其中,高級職稱專家37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職專家2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50人。
截至2016年8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有15個科研機構,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5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5個,廣東省公共實驗室3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1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種質資源圃5個,省市共建種質資源圃(庫)11個。建有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目錄
歷史沿革
1908年10月,廣東省勸業道委派農學博士唐有恆籌建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
1909年,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成立,唐有恆任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兼農業教員講習所監督。該場選址廣州東門外鷗村(今區莊)。
1920—1923年,鄧植儀任廣東農林試驗場場長、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
1926年7月,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農業講習所部分併入國立中山大學農科學院,1931年改稱中山大學農學院。
1930年4月,中山大學農科學院丁穎教授在廣州創辦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場址在石牌(今石牌村)。
1950年1月,廣東省農林廳在廣州石牌原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建立石牌試驗場,在原稻作改進所設大沙頭試驗場。
1952年5月,石牌試驗場與大沙頭試驗場合併,成立廣東省農業試驗場,隸屬省農林廳,蒲蟄龍任場長。
1953年7月,廣東省農業試驗場與華南農學院稻作試驗場(前身為中山大學農學院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合併,以此為基礎,籌備成立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6年4月,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丁穎任所長。
1960-1965年,各專區農科所和具有地區代表類型的18個縣農科所劃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領導,共有幹部編制370名。每年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統一協調科研計劃,組織良種區域試驗和項目協作,在不同類型地區建立科技示範樣板田,推廣農業科技成果。
1968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被撤銷,82%的科技人員下放到「五·七」幹校,其餘轉入1969年成立的廣東省農林水科技服務站。吳東江任廣東省農林水科技服務站站長。
1972年5月,恢復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羅天兼任院長。下放幹校的科研人員陸續調回,相繼成立水稻、經濟作物等研究所。
1999年,廣東省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屬研究所進行了重新分類和定位。
2007年4月,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簽約掛牌。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廣東省政府商定,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為依託,聯合共建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
2015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佛山分院正式成立[2]。
視頻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本院概況現任領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2016-08-30
-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佛山分院正式成立,美篇,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