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驚弓之鳥
 

近義詞傷弓之鳥心有餘悸做賊心虛

反義詞初生牛犢

出 處 :《戰國策

體 裁成語

屬 於 :貶義詞

驚弓之鳥,中國漢語成語。出自於《戰國策· 楚策四》,意思是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目錄

背景

戰國末年,秦國日益強大,對其他各國虎視眈眈,有一段時間,趙、楚、燕、齊、韓、魏六國決定聯合抗秦。

一天,趙國使者魏加楚國春申君一起商談抗秦主將的人選。春申君打算讓臨武君擔任主將,魏加只是搖頭嘆氣不吭聲。春申君知道他這是表示不同意,就問他原因,魏加想了想說:「我講一個故事給你聽,聽完了,你就會明白的。」

原文

異日者,更贏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贏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鳥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贏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贏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贏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1]

譯文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跟隨魏王到郊外去遊玩。玩着玩着看見天上有一群鳥從他們頭上飛過,在這群鳥的後面,有一隻鳥吃力地在追趕着它的同伴,也向這邊飛來。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着的鳥射下來。」「會有這樣的事?」魏王真有點不相信地問。更羸說道:「可以試一試。」

過了一會兒,那隻掉了隊的鳥飛過來了,它飛的速度比前面幾隻鳥要慢得多,飛的高度也要低一些。這隻鳥飛近了——原來是只掉了隊的大雁,只見更羸這時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他面對着這隻正飛着的大雁拉滿了弓。只聽得「當」的一聲響,那隻掉了隊正飛着的大雁便應聲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便問更羸不用箭是憑什麼將空中飛着的鳥射下來的。更羸笑着對魏王講:「沒什麼,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是怎麼知道這隻大雁是受過了箭傷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說完就問。更羸笑着繼續對魏王說:「從這隻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中知道的。」更羸接着講:「這隻大雁飛得慢是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的聲音很悲慘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舊的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裡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拚命往高處飛。它心裡本來就害怕,加上拚命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翅膀再也飛不動了,它就從空中掉了下來。」[2]

爭議

故事真偽辨析

「驚弓之鳥」是虛構的故事。

「驚弓之鳥」出自《戰國策》,而《戰國策》多次出現兩個人的對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講故事,「驚弓之鳥」是其中之一,這就使得「驚弓之鳥」的真實性遭到質疑。

自然科學以實驗結果為準,然而如果做"驚弓之鳥"實驗,有一個很大的難度--很難找到已經受傷並且還能夠緩慢飛行的鳥。

寓意

細緻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現在常用「驚弓之鳥」這一成語來形容受過驚嚇,遇到類似情況就惶恐不安的人。

也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視頻

成語故事 驚弓之鳥

參考資料

  1. 驚弓之鳥,古詩文網
  2. 驚弓之鳥,古詩文今譯